萬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已經在景陽宮幽禁10年不得自由的孝靖皇後王氏(其實王氏生前最高的位份就是皇貴妃,但不管位份是妃還是皇貴妃,都不得自由)病重垂危,皇太子朱常洛便請求父親萬曆帝能允許自己去見母親最後一面。萬曆帝應允,朱常洛趕到景陽宮的時候,宮門仍舊被鎖住。朱常洛隻要破鎖而入,見到了雙目失明的母親。
時隔多年孝靖皇後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兒子,她摸着兒子朱常洛的衣服,哭着說:“我的兒子終于長大了,我亦死而無憾!”母子二人抱着一起痛哭,身邊的宮女太監也跟着一起哭。
母子二人原本有話想要說,但是孝靖皇後察覺到屋子裡有人,便隻能低聲提醒兒子:鄭家有人在屋裡。就這樣一直到孝靖皇後咽氣,母子二人隻是默默地看着對方,卻不敢說什麼話。
這天下午酉時,孝靖皇後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在深宮苦熬三十年,終究也沒能熬出頭。
作為皇太子的生母,未來的皇太後,為何會被幽禁多年不得自由呢?
難道是孝靖皇後犯了不法之事,萬曆帝才如此對待她的嗎?
非也非也!
孝靖皇後安分守己,從不逾矩,但即便是這樣,就因為她生下皇長子,便是萬曆帝與萬曆帝寵妃鄭貴妃的眼中釘。因為按照太祖皇帝留下的《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在皇後王喜姐未能生下嫡子的情況下,她所生的兒子朱常洛便是最有資格被封為皇太子的。
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看一下:為萬曆帝生下皇長子的孝靖皇後王氏,在萬曆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為何不能“母憑子貴”?反而因為生下皇長子在深宮煎熬30年之久呢?
(因身份不斷變化,以下文章将孝靖王皇後統一稱為王氏)
萬曆帝心不甘情不願将王氏封為恭妃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王氏出生,王氏的父親王朝窭在女兒選秀之前考中武舉人,并且做到了正六品錦衣衛百戶。
隆慶二年(1568年)在王氏年僅4歲時,跟随父親一起搬到了京城居住。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朱載坖,年号隆慶
明神宗朱翊鈞,年号萬曆
萬曆帝年僅10歲登基稱帝,15歲也就是萬曆五年的時間開始選秀。此次選秀的前三位會有一位皇後兩位妃嫔:皇後是王喜姐,兩位妃嫔分别封為劉昭妃與楊宜妃。王氏并未進入前三,按照規矩自然不能入宮成為萬曆帝的妃嫔。
不過按照祖制,落選的秀女中會選出一部分出色的留在宮裡做宮女,剩餘的大部分則是遣傳回鄉。王氏因為各方面都還算不錯,被配置設定到了慈甯宮侍奉李太後(萬曆帝生母)。
萬曆六年二月,王氏正式入宮;也是這個月萬曆帝大婚,迎娶皇後王喜姐。
萬曆九年,王氏入宮已經三年,有一次萬曆帝前往慈甯宮請安,偶然遇到了王氏便寵幸了王氏。按照規矩,作為皇帝寵幸宮女以後,要賞賜宮女,并且要将寵幸宮女的具體時間記錄在冊。但是萬曆帝為了隐瞞這件事情,不僅沒有給王氏任何的賞賜,也沒有對身邊人說自己寵幸了一位宮女。
然而就這一次,王氏便身懷有孕,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來。
月份大了便瞞不住了,李太後便将王氏叫到跟前追問:肚子裡的孩子究竟是誰的?
如此王氏才将萬曆帝寵幸自己的過程說了出來,事後李太後便找了一個機會問萬曆帝是不是寵幸了自己宮裡的宮女王氏?萬曆帝本想要糊弄過去,不肯承認。但按照《起居注》的記載,萬曆帝确實在那天去了慈甯宮。
萬曆帝才不得承認自己寵幸王氏,李太後并沒有怪罪自己的兒子,畢竟李太後年紀到了,自然盼孫兒。便對萬曆帝說:我老了,還沒有孫子,若是她能生一男孩的話,也算是對得起列祖列宗,是社稷之福了。
但萬曆帝還是猶豫不決:可是她是一個宮女。
李太後聽到兒子的話便被不樂意了:宮女怎麼了,你可以加封她,母以子貴。
就這樣萬曆十年六月,王氏被封為恭妃。
兩個月後,王氏不負衆望生下萬曆帝長子朱常洛。
便是在這一年,王氏一生悲劇的始作俑者鄭氏被封為淑嫔,鄭氏不僅長相妩媚動人,而且性格活潑,别的妃嫔見了萬曆帝都是恭恭敬敬,十分小心謹慎,而鄭氏不同不僅跟萬曆帝談笑自如,還能經常開玩笑。對于如此不同尋常的鄭氏,萬曆帝可以說是情有獨鐘,十分寵愛。
不過畢竟此時的鄭氏還隻是嫔位,也沒有生下皇子,對于王氏而言不足為懼;但過不了幾年,便因為鄭氏的緣故,王氏開始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02
萬曆十一年,鄭氏因為身懷有孕被封為德妃,與王氏同樣位居妃位。并且在這年十一月,生下雲和公主,雲和公主是萬曆帝的第二位公主。
次年七月,王氏再次為萬曆帝生下一個孩子,不過并非皇子而是萬曆帝的皇四女雲夢公主。
便是在雲夢公主出生這個月,鄭氏再次因為懷孕的緣故,位份得到晉封,被封為貴妃。并且在晉封貴妃五個月後生下皇次子,隻可惜皇次子出生當天便夭折了。
但這并沒有影響到萬曆帝對鄭氏的寵愛,萬曆十四年,鄭氏再次懷孕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鄭氏母憑子貴位份再次得到晉封,被封為僅次于皇後的皇貴妃。
皇後王喜姐在生下皇長女榮昌公主後,便再沒有懷孕。嫡子遲遲不出生,按照《皇明祖訓》萬曆帝便要将皇長子朱常洛封為皇太子。而王氏便可母憑子貴被封為皇貴妃,然而鄭氏因為得寵,便想要自己的兒子朱常洵被封為太子。
不管是群臣還是李太後,都支援将長子朱常洛封為太子。
但是萬曆帝寵愛鄭氏,便遲遲不肯冊封太子。
并且從皇三子朱常洵出生這年開始,萬曆朝便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皇太子之争。萬曆帝與群臣鬥争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間,萬曆帝逼退四位内閣首輔,十多位重臣,地方官員三百多人,這其中有一百多位官員被罷免官職、流放或者是梃杖。如此便可見,鬥争有多激烈。
一直到萬曆二十一年,皇長子朱常洛12歲的時候,在群臣多次的請求下才得以讀書。然而朱常洛剛讀書不久,便再次失去了讀書的機會。
作為皇子,哪怕是不得寵,也有讀書識字的資格;然而朱常洛作為長子,已經12歲連書都沒讀幾天,差點就成了大字不識的人。
群臣與皇長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位不受寵的妃嫔王氏呢?
可想而知,王氏在鄭氏得寵的情況下,在後宮的日子有多艱難。
然而一年年過去,萬曆帝還是沒有冊封太子的打算。
按理說,王氏生下皇長子時,便理應晉封為貴妃;然而萬曆帝就是不肯晉封,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皇長子朱常洛被封太子二十年時間裡,王氏都屈居妃位,位份沒有絲毫改變。
除此之外,鄭氏暗中使壞,讓王氏帶着兒子住在遠離乾清宮的景陽宮,不讓萬曆帝見到王氏母子,如此便可以讓萬曆帝對王氏母子的感情越來越冷淡。
王氏并沒有與鄭氏争寵,因為她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兒子,她十分擔心兒子的安危,是以一直到兒子13歲時仍舊與兒子睡在同一張床上。
然而即便是王氏不争寵,但隻要她所生的兒子是皇長子,便是萬氏的眼中釘,欲處之而後快。萬曆二十二年,朱常洛十三年的時候,鄭氏便在萬曆帝面前污蔑朱常洛早就跟宮女厮混在一起。萬曆帝很生氣便派人前去查驗,王氏見狀大哭:這十三年來,我與兒子一直睡一張床,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也不敢離開一刻,就擔心會出事;沒想到我的擔心終究成了現實。
好在萬曆帝派去的人沒有站在萬氏那邊,如實告知萬曆帝皇長子的情況,朱常洛的清白才得以保住。若非如此,王氏母子的處境隻怕會更加艱難。
03
李太後作為萬曆帝生母,得知朝臣們請求冊封皇長子為太子的事情,心裡十分同情王氏,便主動出面,直接質問兒子:滿朝文武多次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你為何總是拖着?
萬曆帝說到:皇長子是宮女所生,出身卑微!
聽到兒子的話,李太後非常生氣,指着兒子大罵:你難道忘了,你也是宮女所生嗎?
萬曆帝生母李太後也是宮女出身,而且萬曆帝的外祖父隻是一個泥瓦匠,若論出身李太後尚且不如王恭妃。李太後為明穆宗生下兩子三女,因為穆宗的陳皇後沒有生下嫡子,是以李太後所生長子朱翊鈞繼承皇位。
聽到生母的話,萬曆帝羞愧萬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李太後隻好勸說自己的兒子:王恭妃為了朱家開枝散葉,便是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功勞,你為何不将她封為皇貴妃呢?難道她所生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嗎?
在生母李太後的勸說下、群臣的多次請求下,萬曆帝終于決定在萬曆二十九年,将已經20歲的長子朱常洛封為太子,與此同時,鄭氏所生皇三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
然而兒子被封為太子,王氏不僅沒有被封為皇貴妃,反而因為兒子被封皇太子而被幽禁于景陽宮。因鄭氏得寵,萬曆帝冷待王氏,宮裡的人自然見風使舵無人敢照顧王氏。就這樣王氏在冷宮中,處境十分凄苦。
而被封為太子的朱常洛,日子也并不好過。
萬曆帝本就不待見這個兒子,再加上盛寵的鄭氏故意為難,可以說朱常洛在十多年間飽受屈辱,受盡了排擠。
而且從萬曆二十九年開始,不得自由的王氏便見不到兒子的面,更别談親自照顧庇護兒子。
好在朱常洛有祖母李太後、嫡母皇後王喜姐的關心照顧,得以平安活到了即位稱帝。
04
萬曆三十四年,已經被封為太子五年的朱常洛生下長子朱由校(後來的熹宗),太子有了兒子,萬曆帝有了孫兒,群臣便再次上疏勸谏萬曆帝:冊封太子的生母王氏。
萬曆帝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将王氏封為貴妃,緊接着封為皇貴妃。
如此王氏的位份便能與鄭氏同等了,然而不管王氏是貴妃還是皇貴妃,空有稱呼卻絲毫沒有享受到作為貴妃、皇貴妃的待遇。仍舊在景陽宮過着凄慘的生活,哪怕是王氏病重,萬曆帝都沒有去探望一眼。
萬曆三十年九月,王氏病重垂危,朱常洛這才在生母病逝前見了生母最後一面。
然而因為鄭氏的緣故,朱常洛與母親王氏隻能是看着彼此,什麼話都不敢說。
王氏在後宮苦熬了三十多年,臨死前還不能與兒子說幾句貼己話,含恨而終。
若是王氏能堅持到兒子繼承皇位,便能被尊為皇太後,重獲自由;然而曆史總是充滿遺憾的,王氏沒有親眼看到兒子坐到皇位上,也終究沒能離開那個禁锢自己的牢籠。
按理說王氏病逝,作為皇太子的生母,即便是不按照皇後規格下葬,也要按照皇貴妃的規格下葬;然而萬曆帝本就不待見王氏,還有鄭氏在萬曆帝身邊一直吹枕邊風,王氏的葬禮規格自然不高。按照萬曆帝的意思:随便為王氏選一處下葬即可。
但是群臣再一次提出反對:皇太子的生母王氏病逝,葬禮理應從厚。按照世宗皇帝皇貴妃王氏(莊敬太子生母,世宗皇帝是萬曆帝的祖父)的規格下葬王氏。
但是萬曆帝不同意,想要按照世宗皇帝皇貴妃沈氏(未生下一兒半女)的規格下葬。就這樣王氏的葬禮一拖再拖,因為王氏病逝的時候正好是八月,天氣非常的熱,棺椁停留的時間太久,王氏的屍身已經嚴重的腐爛。
終于,萬曆帝同意為王氏挑選墓地安葬。
最終,王氏按照沈皇貴妃下葬的規格下葬,谥号為“溫肅皇貴妃”。
雖說是按照沈皇貴妃的規格下葬,但實際上王氏的棺椁中陪葬品規格很低,除了一些絲織物外,便是一些銀錠、銀器,至于金錠一枚都沒有。
根據考古發現,王氏的棺椁中出土了一把銀壺,銀壺上刻的日期是:王明萬曆壬午年。也就是1582年,如此便可以看出從王氏母憑子貴被封為恭妃開始,一直到王氏病逝,不管是被晉封為貴妃,還是晉封為皇貴妃,一直用的都是這把銀壺,長達三十多年。
這把銀壺并沒有什麼裝飾,連萬曆帝其他嫔妃墓葬出土的器物都要比王氏這位嗣皇帝生母的墓葬器物要豪華的多。在王氏的棺椁中還有一件鍍金的銀器,銀器上也都是破洞與缺口,一看便是用了多年的器物。
不僅如此,萬曆帝并沒有打算讓人給王氏守墓,是以并沒有撥守墓的費用。
一直到萬曆四十三年,“梃擊案”(有一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欲殺死太子)爆發,矛頭直指鄭氏以及鄭氏的娘家兄弟。太子艱難的處境再次得到群臣的關注,鄭氏一下子便慌了,萬曆帝為了鄭氏便主動放低姿态去求太子,甚至讓皇後王喜姐去勸說太子。最終,萬曆帝隻處死了鄭氏身邊的兩位宦官,草草結束了此案。
為了平息衆人的憤怒,萬曆帝在這年六月下旨:為皇太子生母供香火。
萬曆四十八年,太子朱常洛終于登基坐到了皇位上,史稱明光宗。
朱常洛登基後,首先想到的便是為自己的生母争名分,将生母追封為皇後。
“朕嗣承皇統,撫禦臨視天下,追念根源,則我的生母溫肅端靖純懿皇貴妃恩大無及....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榮淑康妃的先例辦理,禮部仔細議定再報聞。”
然而朱常洛僅在皇位上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因為“紅丸案”去世,至于生母的追尊儀式并未完成。朱常洛病逝後,他的長子朱由校繼位,史稱明熹宗。
朱由校遵從父親的遺诏,将祖母王氏追谥為“孝靖皇後”,并上冊寶。
被追封為皇後後,王氏也被遷葬到了定陵地宮,與萬曆帝合葬。此次安葬帝陵,朱由校特地為祖母補充了三箱随葬品:
一箱放三龍二鳳冠一頂,以及玉帶、玉佩、玉谷圭、金壘絲珍珠霞帔,金香熏等物,另一箱放十二龍九鳳冠一頂
其中那頂十二龍九鳳冠被稱為“最美鳳冠”,然而王氏并沒有戴過一天。
結語
按理說,作為嗣皇帝生母,即便是不得皇帝的寵愛,也能安度餘生。然而孝靖皇後王氏卻是一個例外,不僅在生前沒有得到自己作為皇太子生母該有的待遇,反而十年不得自由,被幽禁景陽宮,過得連一位普通的妃嫔都不如。
而這一切,都是拜萬曆帝與鄭貴妃所賜。
萬曆帝盛寵鄭氏,甚至為了鄭氏不惜違背祖制,遲遲不冊封長子為太子。而對王氏更是極其冷漠,在兒子被封太子之前,王氏尚且還能有皇妃之尊,最起碼可以時時見到自己的兒子;然而兒子被封太子以後,便徹底失去了自由。
身為太子的生母,便是未來的皇太後。
然而命運總是愛開玩笑,哪怕是王氏苦熬多年,也沒有等到兒子繼承皇位的那一天。
這是王氏人生中的一大憾事,然而讓王氏沒想到的是,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坐到了皇位上,此時的萬曆帝已經病逝,兒子卻僅在皇位上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去世了。
成為大明16帝中,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皇帝。
而這,很可能還是因為鄭氏(史學家推測紅丸案跟鄭氏有關)。
王氏母子自始至終,都沒能逃脫鄭氏的魔抓,實在是令人惋惜、痛恨。
孝靖皇後王氏成為整個大明王朝最悲慘的皇後,而明光宗朱常洛不僅僅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還是最憋屈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