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作者:香茗史館

抱薪救火,也作“負薪救火”,字面意思是抱着幹柴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害,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魏國原是戰國初期霸主,但身處四戰之地的魏國,想要維持霸主地位實在不易。魏惠王時,魏國在遭遇“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度戰敗後,又頻遭齊、秦等國進攻,國力開始持續下滑,再也無力恢複霸主地位。

與此同時,曆經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卻是與日俱增。由于地緣關系,崛起後的秦國開始頻頻進攻魏國,曆經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努力,終于奪回河西之地,進而在與魏國的戰争中建立了地緣優勢。秦昭襄王即位之後,更是不斷蠶食三晉,魏國國力持續衰退。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魏昭王魏遫去世,其子魏圉襲位,是為魏安釐王。

三十一年(前276年),秦國武安君白起率兵攻魏,奪取兩城。

三十二年(前275年),秦穰侯魏冉率兵攻打魏國,南韓派遣大将暴鸢率兵營救魏國,魏冉大敗南韓援軍,斬首四萬,暴鸢逃奔大梁。安釐王割讓八城求和,穰侯魏冉不理,再度發動進攻,又敗魏将将芒卯,占領北宅,進圍魏都大梁,安釐王割讓溫城求和,魏冉才在魏國大夫須賈的勸說下解圍而去。

三十三年(前274年),安釐王認為僅憑韓魏很難抵禦秦國進攻,于是又與齊國訂立盟約,秦昭襄王聞之大怒,再派穰侯魏冉攻魏,斬首四萬,攻取三縣,改投魏國的暴鸢再度戰敗而逃。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安釐王與趙惠文王聯合攻打南韓,包圍華陽。韓相派陳筮前往秦國求援,成功說服穰侯魏冉,在魏冉的請求下,秦昭襄王同意出兵救韓。

穰侯魏冉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制定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率兵疾馳八天,趁趙魏将領沒有防備,于華陽城下大敗魏趙聯軍,斬殺十五萬人(另說十三萬人),生擒趙将,魏将芒卯敗逃。

趙惠文王又派賈偃帶兵前去救援,雙方經過激戰,秦軍又大敗趙軍,并将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遭遇慘敗後,元氣大傷的魏國無力再戰,舉薦芒卯魏相田文亦遭罷免。如此情形下,大臣段幹子建議安釐王割讓南陽向秦國求和。

然而,孫臣(《史記》稱蘇代)對此卻堅決反對,他對安釐王說,“魏國不在戰敗時割地,算是善于應對戰敗的劣勢;秦國不在戰勝時要求割地,乃是不善于利用戰勝的優勢。如今過了一整年才建議割地,這并非戰勝和戰敗的原因,而是群臣有私心罷了。”

孫臣又說,“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意思是說,奸臣們都想用土地去讨好秦國。可是以土地讨好秦國,就如同抱着幹柴去救火,幹柴不燒完,火就滅不了。大王的土地有限,但秦國的索求卻無窮無盡,這就是“薪火之說”。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安釐王聽了孫臣的谏言,說了一個“好”字,認同了他的說法,不過随即又說道,“即便如此,可我已經答應秦國,不能改變了。”

孫臣又勸說道,“大王難道沒有見到,玩博戲的人特别看重枭子,隻因其欲食則食,欲握則握。如今大王說‘事情已經開始實行,不能更改了’,難道大王的智謀還不如那些玩博戲之人嗎?”

安釐王聽罷,又說了一個“好”字,這次他倒是采納了孫臣的意見,停止了段幹崇的秦國之行。

抱薪救火:華陽之戰秦國大敗魏趙,魏王欲割地求和孫臣勸谏

雖說孫臣的勸說暫時勸服了安釐王,可是自即位以來便頻頻遭遇秦國進攻的安釐王,早已被秦國打出了“恐秦症”,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獻地求和,将南陽地區獻給了秦國。

秦國本不願就此停戰,但在得知燕、趙已經決定聯合救援魏國後,因為擔心列國再度合縱,這才在接受了魏國的獻地後退兵,“華陽之戰”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