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作者:故裡夢長安

粟裕是新中國的開國大将,擅打“神仙仗”,指揮部隊取得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等戰役的勝利,殲滅了衆多國民黨精銳。

但客觀來講,他也并非百戰百勝,1947年南麻、臨朐接連兩次失利,就讓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這個壓力不僅是戰場上面對敵人,還有戰後被同志們批評,曾經的搭檔譚震林甚至寫信指責他“常常粗枝大葉,戰略缺少遠見”。

在粟裕焦頭爛額之際,華野中的一名年輕幹部勇敢地站了出來,撰文為粟裕申辯,從各個角度合理分析,讓旁人能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失利,緩解了粟裕的尴尬處境。

在這之後,該年輕幹部就得到迅速發展,晚年的成就甚至還超過了粟裕。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一、南臨為何戰敗?

1947年對華野來說是極其關鍵的一年,年初擷取了萊蕪、孟良崮兩次大勝,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都被殲滅,全軍上下都有些驕傲情緒,準備再拿一支國民黨主力開刀。

但是由于一直在内戰作戰,根據地的情況非常困難,不得已之下華野在7月進行分兵,陳士榘、唐亮率3縱、8縱、10縱出擊魯西南;葉飛1縱、陶勇4縱将戰線拉到魯南;

陳毅、粟裕率華野總部及2縱、6縱、7縱、9縱和特縱留在魯中。這樣一來,華野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尴尬的局面,指戰員大部分仍帶有驕傲情緒,可自身實力已經被分散了。

這時蔣介石集中了11個整編師共24萬餘人進犯沂蒙山區,華野還是驕傲情緒占了上風,決定殲滅其來攻的胡琏整編11師。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依照這個目标,華野進行部署,讓一路進攻泰安、曲阜,一路南下支援劉鄧大軍,使得蔣介石也迅速調兵回援。

最終留在魯中的隻剩王淩雲整9師、胡琏整11師、黃百韬整25師、黃國梁整64師。這幾部互相之間都還有一定距離,粟裕遂決定抓住空隙,全力殲滅整11師。

可胡琏也是個聰明人,發現自己漸漸成孤軍後,立即在南麻修築工事,地面有碉堡、子母堡,拉起鐵絲網,地下還布滿地雷,積極做好防禦勢态。

7月17日晚,華野四個縱隊向整11師進攻,由于存在着輕敵情緒,且敵早有準備,此戰打得很不順利。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更要命的是,南麻一帶連降大雨,我軍很多彈藥因受潮而失去殺傷力,特縱的重炮前移和部署都遇到極大困難,無法為攻擊部隊提供有效掩護。

《華野戰史》中記載:因持續下雨,彈藥受潮失效,對子母堡一時拿不出有效的辦法,炮火配合跟不上,還誤傷自己人。

如此困難的局面,導緻南麻久攻不克。而另一邊蔣介石和陳誠都嚴命周圍國軍去救,整9師、整25師迅速向南麻靠近。

眼看事不能為,粟裕隻好在7月21日晚下令撤退。

7月22日,華野聽聞李彌第八軍正在搶占臨朐,這裡是華野的後方,于是陳毅粟裕準備趁敵軍立足未穩發起突擊。沒想到李彌入城後很快就占據了各大制高點、要點。

同樣的暴雨、同樣的防禦工事,敵整9師、整25師同樣趕來支援,南麻的悲劇就再次上演。

這兩戰我軍殲敵14514人,自身卻減員21586人,傷亡大過了敵軍,這非常罕見。四個縱隊還啃不下敵人一個軍/整編師,這更是可怕,是以戰後華野上司層都進行了自我檢讨。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大多數人意料,軍中竟出現了各種風言風語,源頭則是粟裕的一封檢讨信。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二、粟裕遭到批評

當時陳毅和譚震林都希望粟裕代為起草一個檢讨,然後聯名緻電中央。粟裕寫了,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是以檢讨的角度就是南麻、臨朐出現的問題以及将來該如何避免。

但是這個檢讨完成後,陳毅和譚震林都認為寫得不深刻,尤其是譚震林,在率部向膠東轉移前,特意寫了一封信批評粟裕,主要觀點就四個:

一、粟裕軍事上經常犯錯誤;二、粟裕作戰缺乏遠見;三、南臨失利在于太過樂觀,驕傲輕敵;四、粟裕不夠虛心,都是讓下面的人去打,自己沒認識到錯誤。

原文中有一句“常常粗枝大葉,戰略缺少遠見”說得很露骨。為了印證這些觀點,譚震林這位原華中野戰軍政委還寫出老搭檔粟裕,自蘇中戰役後每次指揮的缺點。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把信寫完,譚震林就讓陳老總幫忙轉交,自己則率部向膠東轉移,連面都沒見。陳老總對信上内容是比較認可的,特意去找粟裕長談。

而粟裕看到信後有些生氣,說你們覺得我太過樂觀,我覺得你們的樂觀遠比我為甚。随後他把原先的檢讨收回,另寫一份,直言自己承擔失利的一切責任,不需要陳、譚聯合署名。

毛主席看到檢讨電後,察覺到粟裕情緒不對,立即回電安撫,讓他不要過于自責。

隻是,華野内部當時以五人為主,陳毅、譚震林持相同意見,遠在魯西的陳士榘、唐亮都比較傲氣,大機率也會支援陳、譚,是以軍中對粟裕的質疑随之增加不少。

關鍵時刻,時任華野二縱副司令員的張震寫下一篇文章,從全局層面進行分析,讓粟裕處境得到好轉。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三、張震撰文相助

張震對粟裕非常欽佩,且自己對戰局有别樣的認知,就在1947年8月29日發表了名為《改進我們的戰術與指揮商榷》的檢讨文。

内容主要中心點就是南麻、臨朐沒打好,有敵我雙方的原因,敵軍大規模使用新防禦戰法子母堡,讓攻堅難度上升不止一個層面,而我軍戰術粗糙,短時間内無法有效應對。

他從子母堡的曆史開始講,說這是抗日戰争時期,美軍根據國軍作戰特點總結出來的,短時間内可構築,殺傷力強。

每個地堡裡一線配置的兵力不多,但二線預備人數很多,這樣能保障火力網有效覆寫。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而華野在南麻戰役中,特縱的炮火受天氣影響太大,沒起到什麼作用。戰士近距離爆破子母堡的效果又不好,是以導緻遲遲沒能打開局面。

張震在文章中還全面分析了我軍的通信、後勤保障、士兵戰術、子彈消耗等情況,直言戰事失利是綜合因素導緻,絕非指揮這單一問題。

他的文章發出後,赢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大家仔細一想,還真是各個層面的事,對粟裕也就不再有那麼大的怨氣。

粟裕則從文章中敏銳地感受到,張震出色的戰術分析能力和洞察力,很适合幹參謀工作。還有這不落井下石的高貴品質,也值得托付信賴。

南臨失利後,多人批粟裕,一年輕幹部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是以在膠東保衛戰後,粟裕火速提拔張震為華野副參謀長。當時參謀長是陳士榘,不過陳參座長期在一線帶兵,基本不在野戰軍司令部,是以往後基本都是張震協助粟裕作戰。

張震也不負衆望,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等都提供了很多有用建議,為勝利立下大功。華野改為三野後,張震名、實都成了參謀長,在年輕幹部中脫穎而出。

他對粟裕是很有感情的,晚年粟裕思鄉,但身體已無法成行,張震在公務結束後,特意去會同拍攝了很多照片,還給粟裕帶去家鄉特産,這讓粟裕感覺很溫暖。

最關鍵的是,1994年已是軍委副主席的張震和劉華清聯名發表《追憶粟裕同志》,為粟裕恢複名譽。

從1958年開始,粟裕被扣了36年的“帽子”,終于在張震等人的努力下摘掉了,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