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文章。部分細節存在藝術加工請注意甄别。
文|史之春秋
編輯|史之春秋
——前言——
能夠活到近百歲的高齡,這該是一件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
可是已經92歲的著名相聲演員楊少華,還是讓自己的家人們,操碎了心。
明明已經年近百歲,他卻抽煙喝酒樣樣不落,每日都是大魚大肉的放縱飲食,哪怕是已經多次是以入院治療,甚至被送去了ICU病房搶救,他依舊堅決不改。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奢侈放縱的晚年生活——
楊少華的晚年生活過得相當奢侈放縱。自從徹底卸下了藝術家的重擔,他似乎就把過去數十年來的節制全都抛諸腦後。
飲食方面,他完全不再節制,酗酒好吃尤其是那些重口味的食物,比如煙熏火燒、腌漬鹹菜之類。他很少在家中用餐,而是整日裡流連于各種酒樓餐館,大快朵頤,直到酩酊大醉才算完事。
養生護理上,楊少華更是全然不加理睬。
作為一位九旬老人,精打細算地保養身體理應是他生活中首當其沖的大事,可他卻對此打消了最後一點點興趣。
每天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吃喝玩樂上,别說是運動鍛煉了,就連簡單的散步活動也很少有。睡眠作息更是一片混亂,經常一宿無眠,白天則昏昏欲睡。
可以想象,在如此奢侈放縱的生活方式下,楊少華的健康狀況很快便出現了問題。
他經常會感到渾身無力、食欲全無,或者失眠、頭痛欲裂,更嚴重的時候還會嘔吐不止。
就這樣,他成了幾家醫院的常客,簡直就像是在那裡認了永久産權似的,整日整夜在急診室與病房之間徘徊。
起初,家人們對楊少華奢侈放縱的生活習慣還隻是微微有些不安,但是大家的心裡也都還是覺得老人家高興就好。
可随着楊少華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們内心的擔憂也就與日俱增。
養子楊進明和親生兒子楊議更是直接挺身而出,對楊少華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可遺憾的是,楊少華對子女們的勸阻充耳不聞。
畢竟在他看來,自己高齡九旬,算是把這一生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壽命就任其自然吧。
生老病死,誰也躲不過這最後的宿命,何不在最後的時光裡徹底放縱一把呢?
——苦難前半生——
楊少華的一生經曆坎坷重重,卻也正因如此,他的人生之路更顯得曲折而精彩。
而最初的開始,還要從他那貧困潦倒的童年說起。
1931年,楊少華來到這個世界上,出生于北京一處破舊陳腐的貧民窟。
他的家境寒微,父親早逝,母親獨自撫養家裡的四個孩子,隻能靠做些粗活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在這種環境下,楊少華從小就嘗盡了生活的艱辛。
不過,雖然家徒四壁,但母親總是竭盡全力給予子女們溫暖,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着他們的成長。
然而,在楊少華6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徹底奪走了這個貧困家庭最後的容身之所。
失去了居所,一家人隻能流離失所,幾乎都要成為了街頭流浪的乞丐。
那時的楊少華年紀尚小,對生活的殘酷一無所知,隻是茫然地跟随在母親的身邊。
北京的冬日陰冷刺骨,挨餓遭凍成為每天例行公事但是幸好的是,那時民風淳樸,不少人都十分心疼這個孩子,是以大家經常會給他送去一些剩飯菜,而楊少華也靠着這些剩飯菜一天天長大了。
等到了楊少華十幾歲的時候,他自認自己已經是一個大孩子了,是以就找到了一家工廠打工,隻是當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當時的楊少華在一家鞋廠裡打工,而鞋廠的邊上就是一家茶館,茶館裡經常能夠傳來說相聲的聲音,在楊少華閑下來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在外面聽着裡頭的熱鬧。
漸漸的,他對相聲越來越感興趣,甚至有時候會忍不住礦工,就為了聽一聽茶樓裡的相聲。
這樣的做法很快就引起了老闆的不滿,而他也慘遭辭退。
不過幸運的是,楊少華此時已經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新的道路,那就是拜一位名師,學習相聲。
他離開鞋廠之後,很快就進入了茶館打雜,并且因為他人比較機靈,很快就被相聲大師郭榮啟看中,成了門下的一名弟子。
但是之後伴随着師傅的離世,楊少華的人生再次走入了黑暗。
離開了茶館的他,進入了一家鋼廠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一步踏入相聲圈——
雖然鋼廠裡的環境簡陋,條件并不怎麼好,但至少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并且因為他的非常會說話,平時也經常耍嘴皮子逗人開心,很快就被選入了鋼廠的曲藝團,成為了團裡的相聲演員。
更重要的是,在這裡楊少華結識了一位對他的事業産生深遠影響的貴人——馬三立。
馬三立是當時相當有名氣的相聲大師,他對楊少華的天賦很是贊賞,不僅親自傳授了一些相聲的精髓,還為他牽線搭橋,成為了自己兒子馬志明的搭檔。
一時間,楊少華和馬志明的組合在京城小有名氣,兩人的默契配合和巧妙演繹,為觀衆帶來了不少歡樂。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一些原因,二人最終還是分道揚镳,各自單幹。
随後的很多年,楊少華都在為人捧哏,卻遲遲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事業一直頗為平淡。雖然收入微薄,但他從未氣餒,依舊堅持在相聲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和鑽研。
轉機終于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出現了。
北京有一家地方戲曲團體聯常社,由于成員流失嚴重,社團瀕臨解體的邊緣。
眼看大好前程就要就此斷送,社長孫廣智痛下決心,遍訪京城,四處邀約高手入社。就在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楊少華。
從一開始,孫廣智并不太看好這個默默無聞的相聲演員,畢竟他在行内也鮮有人知曉。
但楊少華的施以表演,立刻就扭轉了孫廣智的看法。
他對楊少華的語言功力和表演才華贊不絕口,當即毫不猶豫地邀請楊少華加入聯常社,并親自為他捧場。從此,楊少華的相聲事業終于重新騰飛起來。
在聯常社期間,孫廣智親自為他操辦了多場重頭戲,并在節目單上用醒目的位置大張旗鼓地為他做宣傳,由此一炮打紅。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相聲演員,到聲名鵲起,楊少華用自己的頑強拼搏終于鋪就出了一條光明的大道。接下來,他不僅在國内巡演無數,還多次赴港澳等地演出,聲名遠播海内外。
然而,好景不長,随着聯常社成員陸續離去,社團最終解體。
楊少華的事業也再次陷入低谷,一度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大器晚成——
雖然楊少華的前半生全是苦難,但是命運也并沒有放棄他。
正當楊少華的事業陷入低潮之時,一個轉折點出現了。當時他已年過57歲,行将步入人生晚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當時已小有名氣的相聲藝人趙偉洲。
這位後來成為他的重要搭檔,帶給楊少華事業的第二春。
兩人一拍即合,在台上相得益彰,以出色的語言功底和精湛的表演技巧,為觀衆呈現了一段又一段經典的相聲選段。
尤其是那句後來家喻戶曉的"我要開花"包袱,就出自趙偉洲之口。這句樸實無華卻耐人尋味的台詞,瞬間就撥動了觀衆的心弦,讓人印象深刻。
從此,"我要開花"逐漸成為楊少華的标志性語錄。
趙偉洲和楊少華的相聲搭檔,很快在京城乃至全國赢得了極高的口碑和人氣。
然而就在事業漸入佳境之時,楊少華遭遇了一場意外的燃眉之急。幸好,一向低調的趙本山及時伸出了援手,資助了楊少華一筆不菲的費用,才使他渡過了難關。
公衆對楊少華的關注和喜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獨樹一幟的"蔫哏"風格。
不同于以往相聲行當中哏師唯唯諾諾的模式,他将捧哏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言語之中透着消極怠惰,卻不失幽默诙諧。
這種新穎的表演方式,給相聲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赢得了觀衆的一緻好評。
就這樣,年過花甲的楊少華一夜之間人氣迅速攀升,聲名鵲起。
他頻頻在全國各地的大大小小舞台上亮相,遍收捧場歡迎。與此同時,楊少華也與郭德綱、于謙等相聲界的重量級人士結下了不解之緣,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誼。
事業突飛猛進,楊少華的生活自然也随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隻可惜,正當事業行将登峰造極之時,與搭檔趙偉洲的分歧卻也日益加劇。
最終二人不歡而散,楊少華一手将自己的養子提攜入行,成為了他的新搭檔。
與兒子搭檔的日子裡,楊少華不光将自己多年來沉澱下來的經驗和竅門一股腦兒灌輸給養子,更是融入了大量全新的創意和元素。
二人以年齡差異帶來的新鮮感,迅速赢得了觀衆的喜愛。現場笑聲陣陣,掌聲不斷,再現了當年楊少華與趙偉洲那番好景時的風采。
——子承父業——
楊少華的養子楊進明是個天生的相聲酷愛者,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語言天賦。
在楊少華的親自指導下,楊進明不僅熟記了大量的相聲經典素材,更是掌握了相聲行當中的一些獨門秘笈。
楊少華對他百般呵護有加,時刻傾注着寶貴的心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将他真正培養成為一代宗師。
與此同時,楊少華對親生兒子楊議的栽培也是予力加力。
兒時的楊議就表現出了與常人不同的藝術天分,對相聲這一行業也有着濃厚的興趣。
不過和楊進明不同的是,楊議的夢想實際上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名相聲導演。
多年來,楊少華全力支援兒子的這個理想,而且還為楊議創造了大量的實踐機會。
很多時候,他甚至會在台上以主角的身份示範,為兒子導演的相聲劇目提供寶貴的現場表演經驗。從台前幕後,楊議得以參與全流程,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更令人動容的是,随着年歲漸長,楊少華打從心底裡希望能親眼看到楊議實作自己的夢想。
是以,每逢到了兒子導演的相聲劇目要在大型場合公演時,他必定會放下一切工作,親自坐鎮現場,為兒子提供全程指導和支援。
有時為了支援兒子,他甚至不惜放下身段親自上陣,與其他演員同台演出。
在培養兒子的過程中,楊少華無所保留地将自己對相聲藝術的獨到見解和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兩位後繼有人。
有人曾這樣評價楊少華:"如果說,一粒種子孕育了參天大樹,那楊少華就是這顆巋然不動、根深葉茂的種子。"
——結語——
當楊少華步入人生的晚年時,他決定及時享樂,畢竟他已經将大部分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傳承自己的藝術理念和精湛技藝上。
人到暮年就好好享受晚節餘年的快樂時光,過着悠閑自在的生活。
而對于他這個年紀的老者來說,最大的樂趣和快樂就是将自己畢生所學傳授給下一代,看着兒孫們慢慢接過自己曾經肩負的重擔,延續他們的事業。
資訊來源:
百度百科:楊少華
《91歲相聲名家楊少華生病住,本人曬視訊:我又闖過了一關》都市現場,2023年7月14日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