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是金子總能發光,其實不見得。
孫悟空
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資源。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晉惠帝,他曾說過句話家喻戶曉“何不食肉糜”,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能有什麼能力,但他當上了皇帝。
真正有能力的人如果運氣差很可能一輩子都被埋沒,比方唐朝第一名将李靖,第一次打仗已經47歲了,不用說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在現代社會都早已陷入中年危機。像姜子牙更是據說80才遇到周文王。
孫悟空學藝成功後,就闖了兩件禍:一是在龍王那裡強要兵器披挂;二是在閻王那裡強銷死籍。被告上天庭後,玉帝按正常流程打算派将收伏。不過太白金星稍加勸解,兩人就達成一緻,改為招安。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處理麻煩,接地氣的做法就是盡量把麻煩給化小、化無,不見得要按照台面上的流程或規章制度。西遊記作為名著,處理事情非常地現實。如果一個人在法院、居委會處理過糾紛,會深刻了解這一點,但如果能從中撈到好處才會巴不得把事情搞大,是以說中國的居委會大媽制度至少在處理民間糾紛是領先美國的律師制度的,遙遙領先。當然居委會大媽水準也會有參次,如果可以的話這個不行換那個。
但是如果一個人經驗匮乏,能力不足,則可能上綱上線,對這類事件,處罰較大導緻相關人員不滿,如果還衍生派生,反思杜絕,集中讨論,無關人員可能也被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算一時能靠體制把事情壓下去,後續也會有隐患。
孫悟空上來獲得一個弼馬溫的職位,一般情況下,這了不得了,畢竟孫悟空什麼功勞什麼業績也沒有,就在神仙屆當了個官了。普通人給弼馬溫當打雜的手下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畢竟打這種雜也是仙界的編制。
但孫悟空能力非凡,當他得知這個崗位的詳情以後嫌棄官小,直接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再次闖禍以後,需要意思意思了不然顯得無端好說話,玉帝安排托塔李天王帶人去教訓孫悟空,結果巨靈神和哪吒先後被孫悟空打敗,孫悟空進一步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太白金星再次提出招安,就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這個做法成本較低,玉帝馬上接受了。有實力能讓比較實際的對方做出一定的妥協,當然妥協也不是無底線的,到什麼程度是看實力而定。如果沒有實力那隻能碰運氣了,像鳳仙郡就因為狗吃了貢品這麼點小事被玉帝懲罰3年不下雨。
但是後來孫悟空終于又闖下了更大的禍,偷吃了蟠桃和仙丹,觸發了大鬧天宮事件,雖然孫悟空最終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但他應該徹底出名了,他的牛逼盡人皆知了。
雖然被壓了500年,但是有事情的時候就需要人才,人才其實有的是,就看當時能想到誰了,孫悟空如今是這麼大名望的人,于是西天取經事業就選中了他。
西天取經
如果孫悟空一點禍也不闖,什麼錯也不敢犯,安分守己,那342歲就死了,終其一生籍籍無名。幸虧闖禍強銷死籍。不繼續闖禍,也無法吃到仙丹渾做金鋼之軀,以及無法吃到蟠桃、人生果等好東西。更不會有天宮的經曆,結識各路神仙。也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實力,不像現在盡人皆知,可以說有些實力比孫悟空更強的人名氣都沒他大,然後就也不會加入取經團隊,修成正果。
因禍得福。
而對上級而言,一個牛人,他有過錯,做事彌補的時候可能更認真更用心。正常情況下對一個牛人說做成了什麼,給你啥好處,很可能牛人反而沒勁,因為他可能要提防畫餅。但是如果犯過錯,那就先認真做事也罷了,最後好處還是一定要給的,這樣以後牛人會繼續賣力。
這就是所謂“使功不如使過”,最著名的代表莫過于唐朝第一名将李靖。
但是牛人畢竟是極其少數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多少實力,就還是盡量不要犯錯和闖禍。除非真的是水準很牛,做的事情卻要麼上面看不上要麼自己看不上,那就也許真的試試闖點禍,換個環境放棄自己不再想做的事情或者老是不給自己好處的上司,同時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但是闖禍基本上要付出代價要有心理準備,要掂量好闖禍的程度,太大的禍自己不見得扛得住。像孫悟空就被壓了500年,其實在大鬧天宮被抓後,玉帝原定的處罰是:将這厮碎剁其屍,幸虧孫悟空渾做金鋼之軀才保住性命。唐朝第一名将李靖也是差一點沒命了。
唐朝第一名将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