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作者:國媽母嬰

美國頂級發展心理學家彼得·格雷,面臨兒子在傳統教育體制下,長期受到強迫性教育模式的摧殘,産生激烈的反抗行為後,開始思考“人性本能”與“教育應該是怎麼一回事?

”以此為契機,轉向研究“與教育有關的的人類生物、行為學”。

本書是彼得‧格雷第一本大衆取向的書,是他對于“玩樂&學習”一連串研究探讨後的省思,他巅覆了正統學科教育的觀念,探讨我們應該重新思索孩子該如何學習,如何透過教育來激發孩子最大的潛能。

他希望傳達給父母:不要讓大人的決定剝奪孩子快樂的時光。

學習不隻有一種方式,鼓勵孩子發揮好奇心、愛玩樂和交朋友等天性,可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成年後的心理健康。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不能為了學業而錯誤地舍棄掉玩耍的自由

這本書從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玩耍在人類社會,尤其是兒童成長中的重要價值,作者把深刻、抽象的發展心理學理論,把艱深、晦澀的人類學知識介紹得妙趣橫生。

結合發生在自己身旁的育子案例,既有理論,也有實操,讓我們既能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更知道“是以然”。

其中,對“玩耍精神”的反複強調和多方論證,不啻是家庭教育的警示名言:

我們家長實在不能為了孩子的學業而錯誤地舍棄掉他們玩耍的自由。

正如阿裡巴巴的馬雲不久前在一次演講中說的:

“我畢業于杭師院,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畢業于北大、清華,可能現在每天就在做研究了,因為我是畢業于杭師院,是以才有了現在的經曆。

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我們現在的教育重在“教”,而把“育”的東西拿走了。

就拿被許多家長談之色變,唯恐自己的孩子避之不及的“網絡遊戲”來說,它真的那麼可怕嗎?

在彼得·格雷教授看來,電子遊戲、網絡遊戲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壞。

覺得玩網絡遊戲會“上瘾”,會影響學習,甚至擔心網絡遊戲中有暴力、色情的東西,強制孩子和網絡遊戲隔絕,這種觀念和做法如此深入人心,但它并不符合事實。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參加一些社交性遊戲,在需要社交能力中表現更好

在玩耍的衆多形式之中,有一種遊戲自帶社交性,它就是角色扮演,俗稱“過家家”。

說它具有社交性是因為玩家隻要覺得不開心,就可以随時退出。

是以為了讓遊戲能玩下去,孩子們都會學着照顧他人的意願和感受,以及協商解決不同的訴求。

研究學者漢斯·福斯觀察了兩個5歲和一個4歲孩子玩過家家遊戲。

她們協商解決了服飾、角色定位及故事場景等問題。在遊戲中,她們嘗試自我主張、協商及妥協。

其中一些環節還強化了她們對真實世界中一些風俗和規矩的了解,比如兩個5歲孩子都想當媽媽,但她們認為“一個人隻有一個媽媽”,于是其中一個妥協做了後媽。

還有像“晚會一般幾點開始”這樣的資訊交流和碰撞貫穿于遊戲始末。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俄國心理學家列弗·維果斯基研究了一對5歲和7歲親姐妹的案例。

當脫離生活扮演姐妹時,她們比真實生活中有着更多的自控,并更遵守規則。

因為,隻有通過協商和妥協才能達成一緻;必須克制沖動,才能讓她們都向往的故事情節得以繼續。這就是過家家的魔力所在。

一些相關研究和短期實驗表明,相比于較少參與社交類遊戲的孩子,較多參加的顯露出了更多同情心,能夠更好了解别人在想什麼或想要什麼。

此外,許多在幼稚園進行的實驗都表明,被額外允許多參加一些社交性遊戲的孩子,在需要社交能力的活動中表現更好,并且與他人和睦相處的能力更突出。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玩耍是孩子獲得未知的重要管道

孩子玩什麼?怎麼玩?

都有哪些步驟?他們非常清楚。

他們首先會給玩伴配置設定角色,角色附帶哪些内容,遊戲有哪些規則?

凡事遊戲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個完整的設想。

在遊戲中他們會發現有些角色不适合某個特定的主體,有些規則不利于遊戲的開展,他們會及時去修複自己的遊戲環節,直到大家都滿意認可為止。

我們會發現孩子都願意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這樣才更有趣,更具有挑戰性。

玩耍不僅能讓孩子變的更聰明,而且還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有出息。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玩耍精神》: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寫在最後

“玩耍精神”的本質就是:

遠離成人,與其他孩子玩耍,孩子們才能學會自己做決定,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與他人交涉差異,結交朋友。

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學習獨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