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
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
塔拉·韋斯特弗就是這樣的鳥兒。
生于美國愛達荷州的她,十六歲前從沒離開過大山,更沒有上過學。
她的童年不是在父親的垃圾場裡拆廢品,就是跟着母親四處給人做接生。
十七歲那年,她通過自學,考取了楊百翰大學,終于走出了那座大山。
之後,她又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畢業之後,她将自己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小說: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本小說僅僅上市一周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豆瓣超14萬人綜合評價8.7分。
讀完這本小說,除了被作者努力逆襲的人生故事所打動外,也使我更加明白:
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的眼界和心胸。
見識越廣,眼界越寬,世界就越開闊。
見識越廣,心胸越寬,生命就越開闊。
見識兩個字,影響了我們一生,值得所有人收藏。
别人眼中的世界不是你的見識
塔拉的父親經營着一座廢料場,母親是助産士兼草藥師。
她們一家住在巴克峰腳下,她是一家七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
她和兄弟姐妹們沒有上過學,從小就在父親的廢料場裡幫忙幹活。
她們大都在自己家裡出生,沒有出生證明。即使是生病,她們也不去醫院,僅靠敷媽媽配制的草藥進行治療。
十六歲以前,塔拉從沒有走出過巴克峰,像野人一樣在山上遊蕩。
她一直覺得自己會一輩子生活在這裡,結婚生子,然後也像媽媽一樣成為一名助産士。
她所熟知的一切,都來源于她那個瘋狂的摩門教家庭。
偏執的父親告訴她:
學校是政府洗腦的工具;
醫療是背叛上帝的行為;
正派女人永遠都不能露出腳踝以上的地方;
世界末日馬上就到,需要時刻囤積食物。
當三哥泰勒決定離開家去上學時,塔拉才開始意識到山外有個世界。
直到十七歲走出大山,她才看到了世界真實的模樣,有了自己的見識。
她終于知道,那個大山裡的家庭多麼怪異。
坐井觀天,隻有一孔之見。
登山遠望,方知天外有天。
困囿于瘋狂的原生家庭裡,終究不能了解正常的生活。
囚困于閉塞的大山中,始終無法了解外面的世界。
當你見識少的時候,周圍的聲音總是最高。
那些聲音會築起一口天井,讓你覺得外面的世界也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别人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你的見識。
周國平說:
每個人都睜着眼睛,但不等于每個人都在看世界。
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隻聽别人說,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是别人說的樣子。
唯有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體會,才能擁有自己的見識。
真正的見識源于實踐與思考
在哥哥泰勒的鼓勵下,塔拉終于決定通過自考大學來實作自己的音樂夢想。
經過遊擊戰式的學習,她終于拿到了楊百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走進校園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城市的喧嚣“噪音”折磨着她的耳朵,室友的“暴露”穿着折磨着她的内心。
她不知道什麼是論文,什麼是曆史,更不知道考試前要用課本來複習。
資訊的不斷輸入,使塔拉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無知。
完成學業對于她來說困難重重,但是她沒有放棄。
她開始揪着頭發對着課本冥思苦想,每晚鑽研到淩晨兩三點。
她開始學着和室友相處,接受了來自教會的助學金,去醫院給牙齒做了治療,還用心打扮自己,也遇到了一見鐘情的男朋友。
她感覺自己正在背離自己的家庭,但卻也難掩對父親的懷疑:
學校并沒有控制她的言行,醫院也沒有毒害于她,女孩子穿吊帶背心也很正常。
在咨詢了專家後,她逐漸明白父親可能沒有說謊,但他患有精神分裂症。
塔拉通過讀書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建構了自己的認知。
她開始從父親的意願中蘇醒過來,去尋找自己的渴求:
過正常人的生活。
俞敏洪說:
走出來,去追尋一個未知的世界。
不踏出原來那個熟悉的世界,永遠都不可能會有新的生活。
對未知世界探索的過程,是你給未來最好的投名狀。
探索意味着連續實踐。腳踏實地地去做,夢想才有可能實作。
探索蘊含着不斷思考。全神貫注地思考,困惑才有可能解開。
處在人生的河流中,思考為槳,實踐作舟,經曆風浪洗禮,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唯有不斷思考和實踐,才能沉澱屬于自己的見識,得出自己的取舍與判斷。
你能走多遠最終取決于見識
塔拉來楊百翰的初心是學習音樂,希望将來能指揮教堂唱詩班。
但是在博覽群書之後,她覺得自己更喜歡猶太曆史。
在克裡教授的幫助下,塔拉獲得了一個到劍橋大學留學的機會。
進入劍橋,她盡情地讀自己喜歡的書,按照導師的指導狠狠修改論文。
眼睛睜着的每一刻,她不是在閱讀,就是在思考這些文字。
看了她送出的曆史論文後,導師告訴她,這是自己在劍橋教書三十年來讀過的最好的論文之一,并邀請她報考劍橋或者哈佛的研究所學生。
塔拉覺得自己隻是個貧窮自卑的女孩,配不上那樣的學校。
克裡教授告訴她: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内心。”
憑借着一如既往的刻苦鑽研,她獲得了“最優秀大學畢業生獎”,也獲得了“蓋茨劍橋獎學金”,成為了劍橋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這一次,她終于克服了原生家庭給予的心理障礙,把自己完全地交給大學。
她相信自己可以被重塑,思想會徹底改變。
奮鬥的腳步沒有停下。
二十七歲生日那天,塔拉通過了答辯,成為了劍橋大學的博士生。
她決定将這一切放下,接納自己,也不再為原生家庭的舊仇耿耿于懷。
騰訊副總裁吳軍曾說: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于見識。
見過高山,才懂得仰望;
見過低谷,才不會絕望。
見過遠方,就不會迷茫;
見過黑暗,才知道什麼是光。
廣博的見識,讓人閱世間無數,眼界愈開闊,愈知自身不足。
高遠的見識,讓人讀萬般人心,心胸愈開朗,愈能安心知命。
一個人的見識裡,藏着他想過的問題,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思考與實踐會滲透進行為裡,變成一種習慣。
一個人的見識裡,藏着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被經曆擴充的眼界和心胸,錘煉着認知與判斷。
習慣形成性格,就能重塑自我。
經曆化作胸懷,就能容納山河。
▼
曾國藩說: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如果這個世界有一種東西,能在 “辦大事”的路上助我們不慌張、不焦慮,真正做到“不亂于心,不困于情”,那正是我們的見識。
别人眼中的世界,無論美妙與荒涼,都無關你的成長,因為那些都不是你的見識。
真正的見識,要靠自己去探索,去打磨,從深深地思考和實踐中生發,成熟。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你的見識,決定了你未來的樣子。
願你擁有見多識廣的人生,活得溫柔而有力量,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接受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