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
皮海洲
2024-05-05 06:30釋出于湖北财經領域創作者
4月19日晚,證監會釋出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準發展的十六項措施》。在其中的第三項措施“深入推進發行監管轉型”中,再次提到了“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的提法。
這是投資者非常熟悉的一個提法,同時也是讓投資者心有餘悸的一個提法。畢竟最近數年,在“新股發行常态化”的口号下,新股發行演繹為實實在在的高速發行,新股發行常态化成了新股高速發行的代名詞。每年發股400隻甚至是500隻成為了市場的一種“常态”。
而在這種新股高速發行常态化的市場背景下,股市重視的是融資功能的發揮,市場行情則演繹為滞漲行情或下跌行情,絕大多數個股呈現為下跌的走勢,不少個股一再創出近年來新低或曆史新低,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以至到了2023年7月24日,高層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股市仍然跌跌不休。是以,這一次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投資者難免心生恐懼。
其實,對于“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的提法,投資者大可保持一顆平常心。實際上,新股發行常态化并不是高速發行的代名詞,新股高速發行其實是對新股發行常态化的一種扭曲。畢竟新股高速發行本身就不是正常現象,又如何能成為一種“常态”呢?就象一部車子,如果始終處理高速奔馳狀态,這将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是以将新股發行常态化演繹為高速發行,這本身就是将股市置于了一種危險狀态,一種不健康狀态,是将股市融資功能極端化的表現。

那麼,該如何了解“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呢?對于這一提法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了解。一是對“新股發行常态化”的了解。所謂“新股發行常态化”就是新股發行正常狀态化。“常态化”也就是“正常狀态化”。這種正常狀态化,也就是要保持新股發行正常運作的一種局面。即新股發行不能中斷,中斷了就不是一種正常營運狀态了。如此一來,一周發行一兩隻新股,這是一種正常狀态,發三四隻新股也是一種正常狀态,但一周發行十餘隻新股顯然就不是正常狀态了。
二是對“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的了解。對這一提法的了解,除了對“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的了解之外,重點在于“科學合理”四個字上。正如上文提到,一周發行一兩隻新股是一種正常狀态,一周發行三四隻新股也是一種正常狀态。但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周發行一兩隻新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周發行三四隻新股,這就需要展現出“科學合理”的重要性了。
這裡的“科學合理”,不僅要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到一、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如果二級市場持續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一級市場還大量安排新股發行,完全不考慮二級市場的下跌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這顯然不是“科學合理”的安排。“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就必須考慮到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而不能因為二級市場及投資者有較強的“韌性”,就置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于不顧。
不僅如此,既然是“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這就不排除在股市非正常的情況下,對新股發行的階段性暫停。新股發行的正常狀态是建立在股市行情正常狀态基礎上的,而一旦股市行情進入到非正常狀态,那麼新股發行自然就不能保持正常狀态了,這時新股發行的步伐該放緩就要放緩,該暫停就要暫停,這也是符合“科學合理”要求的。相反,在股市進入非正常狀态的情況下,新股發行還堅持高速發行,這顯然是不符合“科學合理”要求的。
是以,對于證監會此番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投資者沒必要談虎色變。實際上,“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的提法是沒有什麼不妥的,其結果的好壞,就看監管者是以投資者為本,還是以融資者為本。出發點不同,其結果自然就不同。如今,管理層強調以投資者為本,表示要嚴審IPO,甚至就連國務院會議也強調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在這種情況下,證監會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市場不妨作出樂觀的解讀。
檢視原圖 1.87M
-
如何了解“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