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作者:貓眼觀史

1990年7月,剛剛結束戰争的中東被火藥籠罩。

在薩達姆的要求下,伊拉克部隊在科威特邊境部署了20萬榮民和數百輛随時準備攻擊的坦克和大炮。

在沙特城市吉大港,薩達姆的副手杜裡(Al-Douri)正在與沙特政府斡旋的科威特王儲薩巴赫(Al-Sabah)進行最後會談。

在這次談判中,由于伊拉克軍事壓力大,蘇杜裡在談判中非常強硬,他隻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要求:讓伊拉克撤軍,隻勾銷伊拉克欠科威特的錢,再賠償伊拉克因軍事行動造成的100億美元"工作損失費用"。

聲稱杜裡獅子的大開口是真的讓對面的科威特王儲沙巴生氣,但沙巴也隻是暗中生氣,畢竟科威特國的小實力是弱小的,一旦與伊拉克硬碰碰就等于武勢而上當車自欺欺人。

但他内心的尊嚴不斷告訴他,他必須在談判中挽回一點科威特的面子。

是以他說,"今天我們在這裡與沙特政府談判,給沙特政府和我們一點面子,我們願意支付90億美元的賠償金,如果我們同意稍後支付,我們将毫不拖延地支付。"

在沙巴眼裡,它隻便宜了十億美元,但錢的本質卻完全不同。從一開始,賠償就"無條件地滿足了薩達姆的單方面要求",并成為"沙巴王儲代表科威特盡最大努力的結果"。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薩達姆

是以,盡管科威特遭到伊拉克的殘酷勒索,但伊拉克國民更容易接受這種待遇的結果。不幸的是,傲慢的伊拉克并不打算帶着一點"小尊嚴"離開科威特,薩達姆·侯賽因聽到科威特的要求,直接回複了八個字:"取消談判,準備進攻"!

為什麼當時中東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要對一個陸地面積隻有17818平方公裡的小國使用武力?

它還将時間表推遲到十年前的1980年,當時伊拉克和伊朗在邊界問題上存在分歧。在宗教沖突、民族沖突和兩國敵對關系的影響下,兩國搞"兩伊戰争"好幾年了。

戰争直到1988年才結束,當時兩國在聯合國的強制幹預下宣布正式停火。這場長達數年的戰争使伊拉克方面損失慘重48萬人傷亡和48萬戰俘,除了2 000多輛坦克、1 000多門火炮和200多架飛機的大規模損失外,軍事物資的消耗量也達到了驚人的數字。

除了這些直接損失外,戰争也對伊拉克經濟發展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伊拉克石油生産業因戰争而急劇下降,石油産量下降導緻伊拉克國内經濟回落。

這讓伊拉克最高上司人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感到失望,他回憶起在兩伊戰争之前,伊拉克依靠石油獲得超過300億美元的外彙。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兩伊戰争結束後,蘭塔格立即淪為貧困農民,不僅燒掉了300多億美元,還欠其他國家800多億美元,欠鄰國科威特140億美元。

戰後,薩達姆還吹噓伊拉克人民。會議宣布,恢複經濟将是戰争結束後政府的主要目标,這将提高人民的工資,改善他們的生活。

但薩達姆知道,僅僅依靠伊拉克每年創造的财富,更不用說恢複經濟了,是對其他國家債務的用水支付。

盡管薩達姆試圖盡可能地改變伊拉克的局勢,但現實是,在他的統治下,伊拉克不僅沒有一點經濟好轉,而且更糟。資源短缺造成的價格飙升與通貨膨脹的"三重沖擊"相比對。

隔壁鄰居科威特的電話再次點燃了薩達姆,當他準備挂斷電話時,他突然被眼前的伊拉克地圖所吸引。他看着地圖上的"債務人"科威特的幅員,想到自己在沙灘上的老兵,越來越覺得科威特就像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科威特省"。

有人會問,薩達姆真的不會這麼天真嗎?當真的想因為科威特的小尺寸而殺人嗎?其實情況并非如此,薩達姆并沒有因為這次收債電話而暫時攻擊科威特,他攻擊科威特其實有三個原因。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首先,科威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科威特和伊拉克之間的戰争。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島北部和波斯灣西北部,是以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之間極其重要。

科威特的面積雖然很小,但在地理上很重要。

但上帝并沒有放棄對科威特"迷你"的偏愛,科威特在隻有17,8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擁有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根據世界石油組織的資料,科威特擁有超過1000億桶的石油儲量,使該國在該國排名中沒有其他國家,在全國石油排名中排名第六。

上帝的特殊愛,讓科威特不需要自己的努力,隻要伸出手去挖兩把鐵鍬到地下,就能實作每天黃金的豐盛生活。

而且,科威特的地質很特殊,不僅油層厚,而且開挖也困難,甚至伊拉克的油層都向科威特傾斜,即科威特在開采國内油田時,伊拉克的油層會慢慢流向科威特的油田。

這樣的地理特征使得伊拉克的石油實際上成為科威特油田的"血洗",以至于人們說這不會讓依賴石油的伊拉克心懷不滿嗎?伊拉克還一再從各種來源和平表達對科威特的抗議,科威特不認為伊拉克會選擇自己動手,也不在乎。

除了伊拉克在石油方面對科威特的不滿之外,還有一個地方使伊拉克非常不舒服,那就是石油運輸的最關鍵出口。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雖然伊拉克的總面積是科威特的二十倍,但其海岸線的長度卻被科威特牢牢地碾壓。對于依賴石油的國家來說,海岸線的長度直接影響着國家賺錢的速度。

是以,從地理上講,隻要科威特被占領,伊拉克不僅将重新獲得一塊石油資源豐富的土地,而且還将大大延長其海岸線。

第二,如上所述,伊拉克所欠的"巨額債務"也讓薩達姆對科威特心懷怨恨。薩達姆心裡想着這樣一個賬目,如果侵略科威特戰争,那麼欠科威特的140億美元債務将得不到償還,科威特國持有的所有财富都将歸為伊拉克,不僅要依靠這些财富來償還債務,還要恢複一點點伊拉克的國内經濟, 可以說是一石二鳥。

最後,還有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導緻薩達姆決定前往科威特,即由于兩伊戰争而在國内招募的士兵,他們每月的日常開支是當時薩達姆的痛苦負擔,他們還不能解散他們并傳回家園,因為解散産生的遣返費将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而那些回國的士兵将被添加到社會中,因為他們沒有合适的工作來為社會增加許多"風險因素"。

是以,薩達姆認為,隻有戰争才能讓士兵創造他們應得的"價值",是以,對科威特的侵略必須按繩子開火。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但在射箭開始之前,薩達姆還有一些事情要做,以使他的侵略性看起來是公正的。

第一,薩達姆在1990年與科威特談判,他認為"兩伊戰争不僅僅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争,也是伊拉克之間保護阿拉伯世界免受波斯人的正義戰争。

是以,科威特必須正視阿拉伯國家的面貌,勾銷伊拉克的所有債務"。除了這個看似荒謬的借口之外,伊拉克确實提出了一項有利于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建議,要求科威特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減少石油生産,使國際石油價格飙升,給産油的阿拉伯國家帶來更多好處。

這項決定雖然也以伊拉克國情為依據,但也考慮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利益。但上一個薩達姆非常不合時宜,薩達姆要求科威特再借一筆錢,使伊拉克在戰後經濟複蘇中變得更好,此外還要減免債務。

科威特在聽取了薩達姆的三項要求後直接予以拒絕,這加強了薩達姆使用武力的決心。但薩達姆也不得不考驗美國"大老闆"在科威特背後的态度,畢竟雖然美國和伊拉克相距甚遠,但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幾分鐘就可以送到科威特。

于是在1990年薩達姆會見美國駐伊拉克大使格拉斯皮,會議開始時兩人正式噓聲熱烈,但薩達姆有意無意地向科威特和伊拉克表達了沖突,于是薩達姆認為時機已到,他開始譴責科威特各種所謂的"侵略伊拉克"行為,并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格拉斯皮聽到薩達姆的話就更加困惑了,他認為薩達姆憎恨科威特的石油傾銷政策,希望美國進行協調。是以,她對他認為非常合理的言論做出了非常情緒化的回應:"美國對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沖突沒有看法"。

格拉斯皮認為,他這樣說,拒絕了他所認為的薩達姆的"美國調解請求"。但薩達姆聽到格拉斯皮的話非常高興,他希望美國保持這種态度,這樣他就可以不用擔心入侵科威特,會議很快在雙方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以美國的态度,薩達姆開始放手,加快入侵科威特的速度,在薩達姆看來,科威特被殺隻是時間問題。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部隊在等待科威特北部邊界的漫長等待中,終于等待了攻擊的指令。

超過20萬伊拉克軍隊立即對科威特發動了攻擊,科威特早已失去了拒絕薩達姆三項建議的信心,而該國剛剛超過30,000人的軍隊,加上警察,可能是20萬沙地榮民的對手。

科威特雖然軍民奮力抵抗,但對于咄咄逼人的"侵略軍"卻無異于一杯水。侵略戰争發生僅幾個小時後,伊拉克就開放了整個科威特領土,使其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伊拉克九小時戰争不僅震驚了世界,也喚醒了美國對薩達姆會晤的真正目的。正是這場入侵科威特的戰争也向世界展示了薩達姆的野心,如果不加以制止,後果将是難以想象的。

但美國的反應是迅速的,在伊拉克占領科威特之後,美國從8月2日8點.m 8點開始了一項名為"沙漠盾牌行動"的防禦行動,以防止飽受戰争蹂躏的伊拉克軍隊襲擊沙特阿拉伯。兩支航空母艦艦隊駐紮在戰區,近50萬美軍駐紮在該地區之外。

除了美國的行動外,聯合國組織也開始對伊拉克的這種公開行為實施制裁。在得知侵略的消息後,聯合國召開了一次會員國緊急會議,當時在場的美國和蘇聯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時保持了出人意料的一緻性,并對伊拉克的侵略表示強烈譴責。

最後,在一系列針對伊拉克的會議之後,第660号決議明确指出,如果伊拉克部隊必須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聯合國将動員會員國以武力驅逐伊拉克。

有了如此嚴厲的要求,薩達姆并沒有認真對待它們。在他心目中,聯合國各國面對和心靈的洗禮,不會因為入侵一個小國而花很多時間在不遠的地方派兵驅逐。薩達姆手中有數十萬個"王牌師",蘇聯和美國,數十萬軍隊不是素食主義者,即使聯合國軍隊确實決定派兵鎮壓他們。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但是,盡管薩達姆是這麼認為的,但表面上仍有工作要做。他向聯合國解釋說,他對科威特的攻擊不是"入侵",而是"恢複"。他給出的理由也很滑稽,聲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科威特隻是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伊拉克在成立時繼承了該省,科威特是伊拉克領土"自古以來一直不可侵犯"。

聯合國自然沒有采用這種荒謬的解釋。聯合國繼續允許伊拉克遵守第660号決議。薩達姆看到他在聯合國的借口沒有被通過,決定利用美蘇競争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繞開,以防止兩個大國帶頭挑起對伊拉克的制裁。

隻要美蘇不參加,那麼其他國家都隻是"小雷雨"是無憂無慮的。不幸的是,這兩個超級大國不收買伊拉克的賬号,他們的老大哥,蘇聯在自己入侵科威特之初就與美國建立了臨時統一戰線,默許了美國對他們弟弟的所有指責,薩達姆的"大事小"戰略也被迫中止。

薩達姆不願撤軍,在得知所使用的各種途徑都無法扭轉聯合國對他使用武力的決心後,薩達姆開始考慮戰争的後果。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他看着手下5000多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500多架戰鬥機,忽然有一股莫名其妙的自信湧動。他認為,即使聯合國派出部隊,也會由美國上司。薩達姆天真地以為,美國雖然非常強大,但隻是一隻"紙老虎"。

畢竟,在越南和北韓,美國輸得如此慘重,以至于他天真地認為,以他的軍事實力,即使美國派兵進攻,也會讓美軍哭泣。隻要美軍吃點苦頭,美國國内輿論就會轉向停戰的方向,那麼美國就必須放棄對伊拉克的制裁。

不幸的是,薩達姆忽視了美國在越南和北韓戰争中失敗的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的援助。正是中國的援助導緻美國在兩場戰争中都失敗了,而中國對薩達姆·侯賽因入侵科威特的譴責,使得薩達姆獨自與美國作戰的想法變得異想天開。

沒過多久,薩達姆的報複很快就來了,1991年1月17日,美國上司的海灣戰争爆發,就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樣,薩達姆在短短一個月内遭受了10萬人的傷亡,而美國上司的多國聯軍則有223人傷亡。如此巨大的傷亡幅度使薩達姆真正感受到了權力的力量,并使伊拉克離崩潰又近了一步。

1990年,薩達姆為何甯願與世界為敵,也要幹掉科威特?野心确實大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薩達姆想通過戰争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美國發動的海灣戰争不僅迎來了波斯灣的短暫和平,也為我國敲響了警鐘,美國在戰争中使用的高科技武器使中國真正意識到美與古巴的巨大差距。美國。

這也增強了中國"科技強軍"的信心,正因如此,我們的軍事實力才能發展成既能維護和平又能赢得别國尊重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