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③金川牛皮船:早在隋唐就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

作者:方志四川

“志”解阿壩③

金川牛皮船

早在隋唐就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

阿壩州金川縣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森林資源豐富、适宜人類居住。據考古資料證明,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生産和生活。但大金川(河流名稱,古代藏語稱為“歐曲”,漢語意為“弱水河”)從北到南,貫穿金川全境,阻礙了人們的交流和交往,是以,牛皮船成了金川古老的渡河工具。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③金川牛皮船:早在隋唐就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

牛皮船是用牛皮制作的圓形船,大小無統一規格,一般直徑為1.3米左右。牛皮船的制作方法是:4張左右的生牛皮用冷水浸泡數日,經去毛并刮淨附在牛皮上的“苦肉”和油脂,就可作為繃牛皮船的原料;制牛皮船前,先用有韌性的硬雜木,如“對節子”(一種雜灌木)、柏樹條等直徑為1.5厘米左右的木條結紮成三道圈,再用木條以交叉方式把三道圈(高差約70—80厘米)綁成網格狀圓形骨架,以整張泡濕的生牛皮做船底,用3—4片牛皮拼接縫合做船幫(也稱船圍),用紫膠(也稱松膠,用松脂加毛發配制而成)塗抹填縫,起到防水止漏的作用,待牛皮幹後緊縮,将其繃紮在木骨架上,就成為牢固的牛皮船。配一船槳(俗稱撓片),就可下河行船。船工(俗稱船老闆、船師)雙腳緊蹬船底骨架,雙膝微曲抵靠船圍,雙手執槳,左右撥水即可航行,遇急流險灘則須奮力劃槳。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③金川牛皮船:早在隋唐就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

大金川河面寬闊,無法搭橋,但水流平緩,适宜行舟。據《隋書·列傳·附國》記載:“嘉良有水闊六七十丈,附國有水闊百餘丈,并南流,用皮為舟而濟。”這裡記載的是小金川和大金川兩條河流。《舊唐書·東女國》同樣記載:“東女國……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北史·列傳·附國》記載:“嘉良有水闊六七十丈,附國有水闊百餘丈,并南流,用皮為舟而濟。”古籍中記載的“嘉良”“附國”“東女國”等,都是古代典籍中對金川的不同時期的稱謂,而女王所居的康延川,是古嘉絨藏語的音譯,不同時期又譯作“葛延”“葛喇依”等,都是指現金川縣的安甯鎮及周圍地區。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③金川牛皮船:早在隋唐就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

寬闊河面上正在渡河的牛皮船

在乾隆帝二征金川的過程中,土司兵和清軍都依賴牛皮船渡大金川攻防對方;紅軍長征在金川和解放金川過程中,都利用牛皮船渡河,而金川人在舊時則完全依賴牛皮船過河。是以,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大金川兩岸固定的渡口仍多達20餘處。著名的有慶甯渡、勒烏渡、熱登渡、八字口渡、卡拉渡、廣發寺渡、安甯渡、馬爾邦渡、木足渡、卡撒渡、麥斯卡渡、二嘎裡渡等。

【曆史文化】“志”解阿壩③金川牛皮船:早在隋唐就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

由此可知,早在隋唐時期,牛皮船已是金川人普遍使用的渡河工具,傳承至今主要為非遺展示和旅遊體驗。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阿壩州地方志辦公室

圖源:金川文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