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作者:尹文生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早觀察,财經早餐,11分鐘

近期,“銅博士”價格節節攀升,可以說超過幾乎所有人的想象,一時之間,對銅價的預期可以說沒有最高,隻有更高!

現在的銅價瘋狂到什麼程度?目前LME銅價一度最高漲至9800美元/噸,創下自2022年6月以來的新高;對應的滬銅則一度突破80000元/噸大關。

大漲的銅價下,各路flag也紛紛重新立起來:據外媒,高盛集團政策師Snowdon認為,銅的最新上漲隻是“其成為珠穆朗瑪峰前的一小步”,并預測明年的平均價格将達到驚人的每噸1.5萬美元。花旗則預測,基本情況下,預計銅價将在2024年四季度達到1萬美元/噸,并在2026年達到1.2萬美元/噸的水準。托克集團首席執行官Jeremy Weir也指出,為了填補到2034年潛在的800萬噸供應缺口,礦業公司需要銅價高于每噸10000美元,甚至高達12000美元。

從去年至今,大宗商品迎來了一波漲價潮,銅價自然也不可能超脫其外,至于現在的銅價為何如此瘋狂?可以從金融角度和供需角度兩方面分析。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金融:“搶跑”美聯儲降息預期

衆所周知,銅價是經濟景氣程度的“先行名額”,如果用美國制造業PMI指數衡量經濟周期的情況,一旦當PMI指數低于50榮枯線,需求減弱通常會導緻銅價出現下行壓力。

從曆史上看,1980年美聯儲為了抑制通脹大幅加息,銅價伴随物價指數快速回落。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爆發後,美國經濟增速都有大幅下降,在這些時期國際銅價都有顯著下跌。

如果這麼分析的話,銅價的漲跌應該和經濟發展速度基本同步:經濟好,銅價漲,反之亦然。但問題顯然并不如此簡單:直接決定銅價漲跌的,不僅是經濟資料,還有與之密切相關的美聯儲加息/降息周期!

從曆史經驗看,加息周期銅價重心基本上移;降息周期銅價寬幅震蕩,重心下移。并且,降息周期中,商品屬性凸顯,更加關注銅産業供需狀态。而近期美國經濟韌性及通脹表現超預期,市場逐漸下修美聯儲降息預期,據中信證券預期,美聯儲首次降息或在下半年,全年降息1次左右,且不排除全年不降息的可能性。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銅價與美聯儲利率政策

圖檔來源:廣發期貨

2022年年初,受經濟複蘇和寬松貨币政策的影響,疊加持續的地緣政治風險和能源危機繼續推高通脹水準,銅價在曆史高位震蕩上行,倫銅在當年3月份創出10730美元/噸的曆史新高。

此後,國内疫情反複,加之各國央行在高通脹壓力下開啟激進加息,市場對歐美經濟衰退的擔憂進一步加劇,銅價在美元指數的壓制下快速大幅回落,于10月跌至7231美元/噸,較高點跌超33%。進入2022年四季度,在國内防疫政策優化和美聯儲加息放緩預期的支撐下,市場情緒得到修複,銅價企穩回升。

時間進入2023年,市場主要是美聯儲降息預期,以銅為代表的大宗商品搶跑美聯儲降息提前上漲,但随着美聯儲降息預期不斷推遲,銅大宗商品價格卻仍然保持強勢,主要受美元内在價值貶值和全球供需格局改善兩方面因素共同驅動。

美元内在價值貶值不用說了:美債供給過多,美元信用持續透支,美元相對實物貶值的趨勢愈發突出,黃金等大宗商品作為對抗美元内在價值貶值的一種方式成本效益凸顯。

特别是,美國的國債供給還摻雜有時局因素:據招商證券研究,2004、2008、2012、2016、2020年等美國大選年,都出現了美國國債餘額不同程度的擴張,帶動美國财政支出增速回升。而增大财政開支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短期經濟穩定和改善的同時,也為美元内在價值貶值埋下了伏筆。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美國國債餘額增速和聯邦财政支出增速在大選年通常會攀升

圖檔來源:招商證券

至于銅的供需關系,展現的是其商品屬性:任何商品在供不應求時價格都會上漲,反之則會下跌,而2023年以來,市場上聽到的和銅有關的消息,概括起來就是:需求多多,供給有些跟不上了!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供需關系,帶動需求緊平衡

需求方面自不用說了,從資料上來看,全球經濟目前處于複蘇周期,整體恢複态勢要好于去年四季度:3月全球PMI為50.3%,重回擴張區間,全球經濟穩中趨升,且全球制造業在前兩個月穩定恢複的基礎上繼續加快回升,由此必然會帶來對銅需求的擴張。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3月全球PMI重回擴張區間

圖檔來源:招商證券

為什麼經濟景氣程度和銅需求密切相關?因為銅以其優異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廣泛應用于電力、電子、交通、可再生能源等多個關鍵行業。其中,電力和建築行業的銅材使用量在2022年占總消費的50%以上。不過近年來,這兩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相對平穩,能否為銅的需求貢獻更多的增量還有待觀察。

建築方面,3月建築業銅消耗PMI指數錄得47.9,較上月錄得的39大幅回升。在此前萬億國債等政策逐漸落地的帶動下,3-4月銅價小幅上行,不過長期效果依舊具有不确定性;電力方面,近期基建政策變化不大,1-3月大陸電網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速由上月的2.3%升至14.7%,電源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速8.3%降至7.7%。

既然電力和建築整體平穩,那麼還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利好銅價呢?答案可能想不到:新經濟!無論是新能源,還是人工智能算力的發展,背後都需要大量的銅作為支撐。

首先來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動機、高壓高速連接配接器等關鍵零部件都對銅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導緻其用銅量為傳統汽車的3-4倍。ICSG表示,傳統汽車單車用銅量為23kg,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車單車用銅量則大增至60kg和83kg。

根據官方資料,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67.46萬輛,同比增長35.75%,大陸作為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産銷售國,産量達到958萬輛,同比增長35.83%,其中純電動汽車産量同比增長22.63%,插混汽車産量同比增長81.17%。對銅需求的增長肉眼可見,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需求未來料将更多!

除了新能源車,光伏和風電也是用銅大戶。據五礦證券測算,2020-2023年新能源銅消費的年均增長率高達34%,其在銅需求中的占比也從2015年的3%上升到2023年的14%。

再看人工智能:由于人工智能是典型的“電老虎”,而新能源發電又離不開銅,因而随着人工智能“軍備競賽”的不斷深入,對銅的需求料将隻增不減。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人工智能資料中心的銅需求或将從2023年的每年20萬噸~50萬噸增長至2027年的50萬噸~120萬噸,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6%。

據國金證券測算,2024年樂觀、基準、悲觀情形下,地産用銅分别增長4萬、-7萬、-17萬噸,風電、光伏、新能源車等新興領域用銅分别增長49萬、38萬、28萬噸,新興領域的需求量足以抵消地産需求減量。而以舊換新政策的不斷推進,同樣有利于上遊銅的需求。

銅價大漲背後:“薛定谔”的銅産量?

基本面:“薛定谔”的供給

需求是有了,供給從哪來?去年10月15日,據外媒消息:ICSG預測2024年銅市場将從2023年的供需平衡轉變為重大供應過剩,産量預計将超過使用量467,000噸,蒙特利爾銀行資本市場也預計2024精煉銅将出現大量過剩。

正當大家感歎銅過剩的時候,消息突然反轉:各大預測機構紛紛改口,蒙特利爾銀行資本市場認為會出現2024銅産量将少量短缺、傑富瑞預計明年将出現嚴重短缺……銅不愧是産能最“薛定谔”的金屬!

須知銅礦可不是生産大米蔬菜,更不是某房企的樓盤,能夠做到“當年開工,當年交房”,它投資周期非常長,且屬于資本密集型産業。有資料顯示,銅礦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耗費約2年時間,而從開始建設到正式投産則需要額外的3年。一共5年時間過去,當中出現行情波動也很正常!

除了時間成本,巨額的前期投入也非普通玩家力所能及,特别是在銅礦品味日益下降的今天更是如此:根據機構ahead of the herd的資料,開發一個新的銅礦的初始資本開支從2000年的4000-5000美元/噸,增至2012年的超過10000美元/噸,目前已超過12000美元/噸。這一成本的持續上升意味着,未來若要刺激企業擴大資本開支,需要銅價更高的支援。

除了長期因素,近年來,銅的供應還受到不少突發因素擾動。僅以今年為例,4月,全球最大銅供應商智利國家銅業Codelco的銅産量出現下滑。這主要因其3月發生礦場事故,旗下的Radomiro Tomic礦場暫停了大部分采礦活動,産量跌至20年來新低。預計該礦場到5月上旬才能逐漸恢複正常營運。

而第一量子在巴拿馬的礦山由于違憲停産,預計将使得全球銅供應相較之前的估計減少約75萬噸;同時,英美資源公司将其2024年的銅産量目标從100萬噸下調至79萬噸。

非洲銅礦産區也不消停:4月18日,尚比亞國家電力公司稱,由于持續幹旱導緻的輪流停電問題,計劃要求礦業公司削減五分之一的用電需求。

需求增,供應減,銅出現缺口自然不足為奇了:據中信證券預計,2024年全球精煉銅供需平衡為-15.8萬噸,有望從緊平衡轉為小幅短缺。随着需求修複以及中長期供給增量下滑,預計2025-2026年全球精煉銅供需平衡為-65.4/-94.0萬噸;中金公司則預測,銅冶煉廠被動減産可能是2024年下半年及2025年銅市場關注的焦點,銅價有望創下曆史新高至1.1萬美元/噸。

高銅價帶來的,是整個上下遊生态鍊的改變,對于銅價未來走勢,歡迎各位财友在底下留言哦~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檢視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名額、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隻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财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内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确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