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勞動築基 以奮鬥開路

作者:求是網

以勞動築基 以奮鬥開路

新華社記者

  2024年5月1日,又一個勞動者的節日!

  大街小巷升騰的人間煙火、千裡沃野上辛勤的耕作、神州各地奔忙的身影……大江南北,一派奮進的圖景。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偉業”,“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禮贊勞動,勉勵廣大勞動者拼搏奮鬥、争創一流。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作“十四五”規劃目标任務的關鍵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上司下,各行各業勞動者砥砺奮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幹笃定前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奮鬥新篇章。

  “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

  “人生在勤,勤則不匮。”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寄語,為廣大勞動者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指引方向。

  春回大地,草木蔓發。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各種苗木整齊堆放,等待“安家”,由林場職工和當地群衆組成的補植小隊正搶抓春季植樹造林的好時機開展補植補造工作。

  “目前春季綠化工作已經完成60%,計劃在四月底保質保量全部完成。”八步沙林場副場長石銀山說。

  作為第二代治沙人的一員,石銀山心中總是回想起2019年盛夏時節的那個場景。習近平總書記當時在甘肅考察調研,來到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看到林場職工在進行“草方格壓沙”作業,總書記拿起一把開溝犁,參與到治沙勞動中,不一會兒,就在沙地上開出一道兩米多長的直溝。

  “總書記的勞動本色讓我們深受觸動。我們每一位治沙人都牢記着總書記的囑托,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沙漠治理好,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石銀山說。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在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熱火朝天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嚴謹有序的科研院所,神州大地處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勞動景象。

  “原來的工作内容基本上是打鉚槍,現在裝配的重點是開鑽鉚機和進行數字化測量對接。”在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現場,張晨光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張晨光展示着正在工作的機翼壁闆自動鑽鉚裝置。

以勞動築基 以奮鬥開路
  •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上司下,各行各業勞動者砥砺奮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幹笃定前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奮鬥新篇章。圖為2023年4月19日,在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天津火箭公司總裝測試工廠中的房間,班組人員在進行火箭裝配。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攝

  從事飛機裝配工作24年來,張晨光見證了飛機裝配從模拟量傳遞的手工裝配向數字化裝配演進的整個過程。“如今,我們正研究怎麼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和飛機裝配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創新,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裝配的提質增效,降低鉚工的勞動強度。”

  千裡之外,成都大件路改造項目工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鐵十九局華東公司四川項管部經理王海峰正在現場指揮珠江路跨大件路橋樁基施工。大橋緊鄰地鐵8号線,安全要求高,施工難度大。施工過程中,王海峰一直堅守一線,随時檢視大橋施工對地鐵結構變形的影響情況,確定樁基施工安全平穩進行。

  在王海峰看來,“任務交給咱,咱就幹好”是最樸實的工作信條。十幾年來,寒來暑往、南征北戰,他先後參加過盤海營、西成、鄭濟、中老等鐵路建設。憑着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在中老鐵路施工時,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全線控制性工程安定隧道、王崗山隧道建設,確定隧道成功穿越29個斷層,克服岩溶、有害氣體、高地應力等多重挑戰。

  新時代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訓示:

  “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根本上要靠包括勞工階級在内的全體人民的勞動、創造、奉獻。”

  “隻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在中國奮進的腳步裡,勞動和奮鬥始終是最強勁的脈動。

  山西太鋼,全球最大不鏽鋼企業,一度巨額虧損。2017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走進這家企業考察調研。

  第一次考察時,“85後”技術員廖席正在進行新項目“手撕鋼”的艱難探索,平均每兩天失敗一次。總書記提出的殷切期望,讓他鼓足創新勇氣。

  三年後,太鋼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鋼”研制成功。再次見到習近平總書記步入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廖席緊張又興奮。

  拿起一片“手撕鋼”,總書記輕輕扭折了一下,稱贊說:“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

  “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在高端制造業科技創新上不斷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讓廖席更感責任在肩。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新時代新征程,廣大勞動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在經濟建設主戰場擔當作為,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勇攀高峰,用智慧和汗水建功新時代。

  “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

  讓勞動者受鼓舞、享榮光,是激發勞動創造力的必由之路。

  春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唐城際鐵路運潮減河隧道盾構段施工現場一片火熱。

  中鐵十四局京唐城際鐵路項目測量主管李維川堅守一線,作為“盾構機的眼睛”,為“大國重器”地下掘進保駕護航。“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進階技術人員,是總書記的關懷激勵我成長。”眼前的隧道仿佛聯通了時空,帶李維川回到11年前的北京地鐵8号線施工工地。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沿着狹窄的工梯下到20多米深的地下作業平台,看望慰問一線勞動者。剛參加工作的李維川站在工友的隊伍裡,離總書記那麼近,他感到特别幸運。

  “總書記說,發展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殷殷囑托,在李維川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11年來,他紮根一線,奮力打拼,參與了16條盾構隧道的測量任務。2021年,他一次性通過施工行業最高執業資質一級建造師的考試,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進階技術人員。

  “今年是項目施工關鍵年,計劃年中實作全線洞通,為京唐城際鐵路項目全線開通營運奠定基礎。”展望未來,李維川信心滿懷,幹勁十足。

  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強調,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始終重視發揮勞工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的主力軍作用。

  北京琉璃廠古文化街,“快遞小哥”劉闊一大早就騎上電動三輪車,穿行在街巷樓宇之間。

  2019年春節前夕,在北京前門石頭胡同快遞服務點緊張工作的劉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鼓勵。“當時我剛裝完車,正在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我們。他一把握住了我滿是灰塵的手,溫暖又有力。”當時的場景,劉闊曆曆在目。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快遞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貪黑、風雨無阻,越是節假日越忙碌,像勤勞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勞動者,為大家生活帶來了便利。

  幾年來,這個在河北農村長大的“85後”小夥子一直牢記總書記叮囑,努力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平凡的‘快遞小哥’也是光榮的職業!”

  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大勞動者的關懷始終如一。正是無數平凡英雄拼搏奮鬥,彙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

  “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展現。希望你們牢記使命責任,堅定航空報國志向,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步伐,讓中國的飛機用上更加強勁的‘中國心’”。2023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李志強班”職工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并寄予厚望。

  “李志強班”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李志強的名字命名,主要負責航空發動機及瓦斯輪機總體裝配工作。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沈陽黎明公司考察時,曾與“李志強班”職工親切交流。

  作為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發起人,李志強回想起十年多前總書記與“李志強班”職工親切交流時的場景,依然心潮澎湃:“當時總書記對我們的肯定和鼓勵,一直深深銘刻在我們心中,成為我們攻堅克難、砥砺奮進的力量源泉。”

  時代在變,奮鬥底色不變。

  西藏拉薩,49歲的美團外賣騎手黃建成身穿工服、頭戴頭盔,風風火火奔忙在拉薩的大街小巷。每接到一個訂單,他仔細核對消費者的需求,确認商品數量、餐具數量,将餐品完好無誤地送到顧客手中。

  “做好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細心、耐心、貼心,是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隻要肯拼肯幹,有汗水就有收獲。”黃建成說。過去四年多,他日均送餐60餘次,一年騎行配送距離平均4萬公裡,成長為骨幹騎手,202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不斷提升勞工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範、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維護好快遞員、網約工、貨車司機等就業群體的合法權益”……

  樸素的話語,道出習近平總書記真摯的情懷。飽含的深情,讓廣大勞動者倍感溫暖與振奮。

  “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争創一流、艱苦奮鬥、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概括三種精神。

  2013年4月28日,全國總工會機關,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65名勞動模範代表同習近平總書記圍坐一起,暢談人生夢想。

  “我是第一屆全國勞動模範,1950年,那時我才21歲。我為什麼當勞動模範?我的夢想就是建設北大倉,現在這個夢基本實作了。”

  說這話的是時年84歲的梁軍,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也是第三套人民币上女拖拉機手的原型。

  習近平總書記看着老人說,“你的事迹,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知道。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你是很了不起。”

  “了不起”,質樸的三個字,透出總書記對勞動模範的尊崇之情。

  3月的科爾沁沙地,風中夾雜的砂礫打在臉上生疼。沙塵中,一個蹒跚的身影正在逐棵檢視沙地中随風搖曳的樹苗。他就是全國勞模、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布力彥嘎查老支書唐八十。

以勞動築基 以奮鬥開路
  • 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也必将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圖為2023年4月24日,中鐵四局集大原高鐵内蒙古豐鎮段項目部舉行“匠心築路 技能報國”主題崗位技能比賽,建設者參加切割機操作項目比賽。 新華社發 王正/攝

  “說話不多,幹活不停”,這是牧民們對老支書的印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唐八十紮根沙地治理,锲而不舍,從80畝到600畝、再到現在的8500畝,演繹了“敢教荒漠變綠洲”的傳奇。一枚“全國綠化獎章”見證了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

  如今,在嘎查黨支部和一任又一任黨支部書記的組織帶領下,全嘎查200多戶群衆共同治理8萬多畝沙地,有效保護1.5萬畝草場、4000多畝農田、覆寫附近12個村莊。現在的布力彥嘎查,草木蔥郁,生機盎然,鳥語花香的家園又回來了。

  “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争、勞動者素質的競争。”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17年,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2022年,大國工匠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同來自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的巾帼電焊工孫景南代表親切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展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2020年11月24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铿锵。

  那一天,每5年一次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2000餘名來自各個行業、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齊聚一堂,接受黨和國家給予的至高褒獎。

  “我将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繼續精進業務水準,把勞模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全力以赴建好國家大工程。”全國勞模、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總工程師肖明清說。

  作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0多年間,肖明清帶領團隊研究和設計了60多座大型水底隧道,從“萬裡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到“中國鐵路世紀隧道”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多座隧道創造了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如今,他又帶着團隊向另一項“世界難題”——長達16公裡的甬舟鐵路金塘海底隧道發起挑戰,打造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

  以崇高禮遇褒獎、緻敬先進,勞動模範日益成為全社會光輝閃耀的群體。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191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大國工匠受邀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

  2021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勳章”頒授儀式舉行,29人獲此殊榮,其中11位是勞模黨員。

  中華全國總工會定期召開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評選表彰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勞工先鋒号。自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中國工會十七大至中國工會十八大的5年間,共表彰全國五一勞動獎狀926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4026名、全國勞工先鋒号4119個,全國五一巾帼獎2200名。各級工會廣泛開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大力培養選樹宣傳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2024年,中華全國總工會表彰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55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088個、全國勞工先鋒号1034個。

  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以實際行動诠釋了中國人民具有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曆史不會辜負實幹者。

  以勞動築基,以奮鬥開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勞動者的關心關懷,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尊崇禮贊,必将激勵、指引億萬人民奮發進取,在新征程上依靠勞動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執筆:樊曦

來源:《求是》2024/09

作者: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