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作者:熊熊講武

最近,美國終于準許了将近610億美元的援烏法案,雖然說其中極大一部分油水照例要流回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口袋裡,但烏克蘭依舊能得到相當大數量的實際援助;此外除了美國外,其他西方國家也還在繼續援烏,至少在未來一兩年時間内的基本資金和武備需求,應當說還是沒多大問題的。

但現在即便連西方媒體都難以提振起來烏克蘭戰争的“勝利信心”,畢竟一年多前同樣是建立在大力援烏基礎上的“戰略反攻”,可是結結實實地失敗了,烏軍甚至沒能攻占任何一個具有戰區樞紐意義的俄控城鎮。

而在大反攻失利後,俄軍的進攻又取得了顯著戰果,這使得西方的觀察家們對于援烏的效果質疑重重。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當然,指望它們從心底裡認為西方的援助毫無效果,那是不大現實的;但它們卻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西方的軍援可以保證,但烏克蘭的兵力枯竭問題又當如何解決?

目前烏克蘭控制區的人口不到3000萬人,經曆了兩年多殘酷戰争後,現在烏軍的兵力補充肉眼可見地困難。

大量的抓丁視訊,以及烏克蘭官方屢屢自爆的征兵醜聞,外加前線部隊對于兵員的極大需求,這些都是擺在明面上的事情。

甚至于現在烏克蘭軍隊明面上的88萬“大軍”裡,實有兵力到底有多少人,都是一筆糊塗賬。

烏軍前任總司令紮盧日内之是以去職的導火索,就是宣稱烏克蘭需要再動員50萬兵力,方能維系現在的戰争。

但在烏克蘭的兵額資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再動員50萬人是相當敏感的話題;再加上紮盧日内跟澤連斯基的一系列沖突,最終導緻烏軍總司令易位,由西爾斯基擔任新帥。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西爾斯基是一名傳統的蘇聯式軍人,其信條是絕對服從指令,就任總司令後的動員措施是——從烏軍部隊内部開刀。

因為烏軍建制内有大量輔助支援部隊,抽取部分兵員支援前線是可以做到的;而在烏克蘭中西部,還有些已經組建,但長期沒有參戰的部隊也可一用。

在“發掘”烏軍内部潛力的前提下,烏克蘭顯然就不需要再動員50萬人了。

可不需要動員50萬人,它可能還需要動員40萬,至少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烏克蘭内部的動員征兵力度并未減弱,基輔方面甚至已将目光投向國外,試圖将逃亡的烏克蘭丁壯也能抓上一把。

烏軍在兵力需求上窘狀如此,那大家不禁要問——烏軍戰場折損到底有多少人?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關于這一資料,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俄烏開戰兩周年時曾公開表示,烏軍陣亡數為31000人。

如果按照31000名烏軍陣亡推算,那麼其不可恢複性減員的通常折損,也就隻有六七萬人,即便是往大了估計也不會超過10萬人;甚至于對照俄軍的真實折損(不可恢複性減員已達10餘萬人),還要大大占優。

若以此為前提,我們可以得到烏軍在戰損比上大占便宜的結論。

而我們又已知烏軍的動員兵力數遠大于俄軍,那麼在烏軍兵力數和戰損比都要較俄軍占優勢的背景下,何以俄軍在不斷前進,烏軍不斷敗退,乃至于烏軍還更缺兵員呢?

既然現在能夠确定的是,烏軍動員兵力數遠高于俄軍,那麼出問題的就隻能是烏軍的戰損數有問題了。

是以對于31000人的資料,即便是西方國家甚至是烏克蘭人自己,都覺得是不靠譜的。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可這一資料就純粹是瞎編的嗎?

——倒也未必。

因為在軍隊的損失類别裡,還有失蹤一項。

所謂的失蹤,可以是開小差當了逃兵,也可以是陣亡後未能收屍不知道死了,還可能是被俘虜後沒有确認。

而目前的烏克蘭軍隊中,陣亡後未能收屍,甚至說故意不收屍、故意上報失蹤的數額應當是相當大的。

我們在最近所看到的的一系列俄軍推進的視訊中,便可發現新占領的陣地上,有相當多的烏軍陣亡者屍體。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這些屍體有些已經高度腐爛,甚至是白骨化,可見其死亡時間并非近期;而在近期之前,這些陣地還在烏軍自己手中,但烏軍顯然沒有回收陣亡戰友的屍體,而是放任其化為烏泥。

難不成烏軍就這麼不講戰友之情?

——這倒也沒那麼絕對,關鍵是戰友情也是要分人的。

尤其是烏軍現在形成了一套應對前線戰鬥與儲存實力的方式:其軍官隊伍和老兵骨幹,是一個集體,構成了整個戰鬥隊的骨架;而填充骨架的肉,則是源源不斷湧入的新動員兵。

現在的烏軍隻防守,不進攻,其防區既包括城鎮據點,也有野外陣地,幾乎每個要點都會撒下步兵。

烏軍戰鬥旅的基本習慣是,将新動員兵扔在最危險,而且最不容易撤退的陣地;而自己的骨幹隊伍則布防在相對完善的堡壘區以及便于撤離的區域。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這樣的話烏軍的動員新兵往往就會承受俄軍最猛烈的攻擊,最容易出現折損,這些人陣亡後烏軍的骨幹隊并不在意,因為他們不被視為“自己人”,而隻是填充前線的“像素”,隻有命大的一次次幸存下來,才能被納入“自己人”中。

而人員缺額再向上級申報,再由征兵機關繼續抓丁補充,這些“像素”的屍體顯然也就不會冒險去回收了——隻有自己人出現陣亡的話,才會盡量把屍體帶走,但這也僅僅是“盡量”;如果條件不允許,那麼自己人也得扔下去。

這樣的話,烏軍的大量陣亡者根本連屍體都未能回收,又怎麼來“認定”陣亡呢?更别說在俄軍的航空炸彈使用下,相當多的烏軍會被炸得啥都不剩,這些兵力自然也就“失蹤”了。

是以烏軍總部若以“死要見屍”标準來認定陣亡的話,那數量自然就被大大壓縮了;再考慮到宣傳戰上必須要壓俄方一頭的效果,在回收屍體确認陣亡的基礎上,再砍一刀,那就搞出了31000人的陣亡數。

烏軍陣亡31000人的“秘密”:要是幹脆不收屍,又能如何?

不過戰争畢竟是物質的,人死不能複生,當“失蹤”的數額大到不可接受的程度,自然就會引爆烏軍的兵員問題。戰争之是以能持續,不能光靠武器彈藥,還的有兵填上去才行。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未來烏克蘭國内還會有更大力度的征兵,而前線因為新老兵擰不成一股繩導緻的戰術失敗還會越來越多。這不是網上肉喇叭喊幾句口号就能解決的,甚至于肉喇叭們自己都不樂意去填線,這還能“必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