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盛赟:軟體變現或将成車企盈利新發力點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尹麗梅 童海華 北京報道

“2024北京車展全球首發車型為117台,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型30台。從車型以及技術釋出等層面可以看到,外企逐漸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國市場。今年北京車展可以稱得上是一場盛宴,不少新勢力車企以及外企高管均現身北京車展。”近日,在《中國經營報》、中經傳媒智庫聯合舉辦的北京車展線上主題沙龍訪談中,淺覺深知咨詢創始人、羅蘭貝格前咨詢項目經理陸盛赟作出上述表述。

對于“盛宴”一詞,《中國經營報》記者在今年北京車展的現場有着切身的體會。2024北京車展的确是近年來熱度最高、人流量最大的一場汽車展覽會,也是外國面孔最多的一屆汽車展覽會。

值得關注的是,在“熱鬧”的表象背後,時隔4年重新開機的2024北京車展,仍然扮演着國内乃至全球汽車技術發展的風向标角色。

“今年北京車展折射出了全球汽車行業發展的一個邏輯:從市場體量來看,中國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全球化營運的車企而言都是絕不能丢棄的一個市場。”陸盛赟表示,從技術層面來看,許多車企在密切關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動态,關注如何在中國市場跟進技術的發展,以擷取市場佔有率。

在陸盛赟看來,大部分車企逐漸認識到,中國在某些技術上引領全球發展,至少來說,一些技術的創新發生在中國,這些技術創新包括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智能車機,或者更廣義上的智能座艙等方面。

2024北京車展透露出的另外一個資訊是,包括豪華品牌等國外車企正在跟進電動化轉型趨勢。“中國汽車産業押注的電動化是一條正确的技術路線,但電動化肯定不會是唯一的技術路線,未來一定會出現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的局面。”陸盛赟說。

目前,憑借着積極投入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國品牌汽車在汽車行業内的聲量明顯提高,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轉型中處于引領位置。

“在電動車釋出上,外企逐漸把釋出會的重點切換到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上來,譬如奔馳釋出的MBUX智能人機互動系統、寶馬第10代iDrive車載系統。雖然傳統的功能屬性如扭矩、百公裡加速等也有提到,但大家越來越将目光聚焦在了智能化上。在中國新勢力車企的推動下,大家的視角完成了智能化轉型從點到面的切換。”陸盛赟說道。

從跨國車企積極擁抱中國企業中可以看到中國汽車企業給全球汽車産業帶來的影響。

以大衆汽車為例,其在中國先後投資了國軒高科(002074.SZ)和小鵬汽車(NYSE:XPEV),并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

4月17日,大衆汽車與小鵬汽車共同宣布,雙方簽訂了一份新的技術合作架構協定。雙方将聯合開發電子電氣架構,建構一個基于區域控制及準中央計算的電子電氣架構——CEA(China Electrical Architecture),包括區域控制器、中央計算平台、雲平台和背景互聯等功能。從2026年起,這套架構将應用于在中國本土生産的大衆汽車品牌電動車型上。

去年10月底,Stellantis集團亦投資15億歐元獲得零跑汽車約20%的股權,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可在大中華地區以外,全球出口銷售、制造零跑汽車産品。

“大衆汽車與小鵬汽車的官宣已經是雙方第三次合作了。從大衆汽車與小鵬汽車達成合作,以及Stellantis集團投資零跑汽車可以看到,跨國車企認可中國汽車企業的技術,同時它們也認為在一些技術上中國企業處于領先地位。”陸盛赟表示。

陸盛赟認為,西方的一些企業家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也認可中國市場的技術。接下來,他們可能會把在北京車展上看到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傳達給西方國家政界,或許可以期待商界将推動政界在思想上完成轉變,規避貿易摩擦,更好地擁抱合作。“畢竟如果大家處于割裂狀态的話,從商業價值來看,對西方國家是有損害的。”

合作比單打獨鬥将産生更強的動能。陸盛赟稱:“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提到,小鵬汽車與大衆汽車的合作,使小鵬汽車可以從大衆汽車方面學到兩點:第一是品質,第二是供應鍊管理。我認為他的總結很客觀,西方國家造車已接近100年左右的曆史,在供應鍊管理以及成本管控的經驗值得中國車企學習。”

陸盛赟表示,在智能汽車發展上,中國汽車企業處于領先地位,中國企業接下來若要在更大的舞台上參與競争的話,則需要去了解、學習别人的商業環境以及競争方式,進而更好地把我們的優點發揮出來。

當下,中國汽車市場的競争異常激烈,内卷嚴重。陸盛赟認為,對于中國車企而言,大家應思考未來如果賣車不再賺錢,如何從汽車軟體以及消費者全生命周期中擷取盈利。

“特斯拉(NASDAQ:TSLA)智能駕駛系統FSD(Full-Self Driving)近期迎來了重要的更新,馬斯克不僅降價FSD,同時還推送一個月的免費試用。馬斯克4月28日的訪華,也意味着特斯拉可能将迎來FSD在華的落地。随着特斯拉高階自動駕駛的放開,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中國車企可以在軟體上面謀求變現,這或将是車企未來的一個出路。”陸盛赟說。

在陸盛赟看來,汽車行業内的價格戰仍将繼續,目前尚沒有停止的訊号。“我們還在卷配置,市場上車型衆多,但很多品牌沒有比較明确的區隔和定位。在配置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價格是唯一一個能吸引消費者的因素。造車需要靠量來支撐,量起來了才能獲得成本優勢。”

(編輯:張碩 稽核:童海華 校對:顔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