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嗎

作者:中華書局
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嗎

五一假期到了,出門遊玩時帶上一套“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家小書”吧。“中華經典通識”是一套專家學者引導大衆了解傳統經典的原創全彩圖文“大家小書”,自2022年8月第一輯面世以來,已出版10餘種,受到各界好評,第三輯也陸續與大家見面。這個假期,一起來共讀吧!今天是第一篇,選自郭齊勇先生著《四書通識》。

1

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時代。《論語·堯曰》記載,堯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唯一告誡的話是,一定要做到“允執其中”,允是信的意思。傳位者說:如不真誠地實踐中道,四海的百姓窮困,你的祿位就會永絕。使用、奉行“中”道,是聖王相授受的經國大道。《尚書》中的《周書》,有《洪範》與《呂刑》兩篇,都提倡中道。《洪範》高揚“三德”,以正直為主,有剛有柔,求得剛柔相濟的中正平和。《洪範》的“皇極”,即是“無偏無陂(頗),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的政治哲學智慧。所謂“極”,原指房屋的大梁,乃房屋中最高、最正、最中的重要部件,引申為公平正直、大中至正的标準。

我們俯瞰北京城,從天壇到紫禁城到明十三陵,都分布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均是以這條中軸線為基準,對稱平衡地建築而成的。中國的古城大體遵循這樣的理念,具有穩定的結構,有對稱平衡之美。北京城是這樣,西安也是這樣。中正、平衡、對稱,這是中國的建築美學、城市規劃的美學。

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嗎

(明) 朱邦繪《明代宮城圖》

雲霧中若隐若現的北京皇宮紫禁城,呈現出一種對稱的美。

再往前追溯,遼陽的遼河流域一帶,有一個距今四五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那裡,也有一條中軸線,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有祭祀上天的祭祀壇的遺存,相當于後世北京的天壇。辦公的地方,房屋建築當然非常簡陋,但相當于故宮、紫禁城。也有埋葬先人的地方,叫“積石冢”,相當于明代皇室陵寝。紅山文化遺址上的祭祀壇、宮室、積石冢三者也是在一條中軸線上對稱平衡地展開的。在浙江餘杭,距今五千年的良渚古城,也是這樣的布局。

2

中與庸

我們中華民族,她的審美,她對世界、宇宙的看法,現在稱為宇宙觀,認為世界上好的東西一定是對稱的、中正的。有一條主軸,有對稱性、平衡性的這樣一個結構,它既是穩定的,也是美的。這就是所謂的中庸。我們的先祖對宇宙的看法,慢慢傳到今天。

過去我們一談到中庸之道,就認為它相當保守、相當市儈,說它是折中主義、不講原則,給它貼上負面的标簽。其實在世界文化史上,中道的思想、中庸的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的訴求。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有中道的思想;印度的佛教,大乘佛學也有中道的思想。在中國學術傳統中,“中庸”是至高的品德。那究竟什麼是“中”?什麼是“庸”?什麼是“中庸”呢?我們可以作如下的歸納:

“中”字的本義,有幾種說法:象射箭中靶的形狀;立木表測日影的正昃;象旗子,氏族首領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說文》:“中,内也。從口∣,上下通。”這個“中”字,相對于“外”來說是“内”,裡面;在方位上,相對于四周來說是等距離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對于上等與下等的中等;在過程中,是相對于全程來說的“一半”;而相對于“偏”來說,那就是“正”,不偏不倚。段玉裁指出,“中”是相對于“外”、相對于“偏”來說的,同時又是指“合宜”的意思。我們今天講的“中庸”之“中”,即是指适中、正當、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标準。

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嗎

《說文解字》(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庸”字的本義,也是衆說紛纭。有人說是大鐘,通“镛”;有人說是城,通“墉”;有人說是勞義,通“傭”;有人說是功義,以鐘記功等。“中庸”之“庸”有三個意思:第一,何晏講是“常”,程子講“不易之謂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變中不改變的道理;第二,朱子講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複觀講是每個人所應實踐、所能實作的行為;第三,《說文》:“庸,用也。”就是運用。鄭玄講,《中庸》這篇文章,是記中和之用的。

3

孔子的中庸思想

在孔子那裡,中庸既是道德修養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維方法論。

首先,我們看修養的境界。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他說:“師與商也孰賢?”孔子回答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子貢又問:“然則師愈與?”孔子說:“過猶不及。”這是《論語·先進》中的一段對話。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時衛國人,亦稱作衛賜,是“孔門十哲”之一,擅長“語言”。子貢善貨殖,在理财經商上很有成就。貨殖是指聚積财物,使之生殖蕃息以圖利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商。

師是指颛孫師,颛孫是複姓,師是名,字子張,是春秋時陳國人。孔子說“師也辟”,師就是指的他,辟通“僻”,是偏激的意思。子張性格勇武,清流不媚俗。孔子認為他的性格過于張揚,因而說他性情偏激。

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嗎

《孔子弟子像》(局部)

商是指蔔(bǔ)商,蔔是氏,名商,字子夏,是春秋時衛國人,他也名列“孔門十哲”。子夏擅長文學,是孔門詩學的傳人,由子夏六傳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為《魯詩》之祖,複授毛亨,為《毛詩》之祖。此外,《春秋》公羊、穀梁二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殁後,子夏講學于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從性格上說,子張處事有點過頭,子夏處事“不及”。一個性情張狂一點、過一點、激烈一點;一個性情遲緩一點,不足,達不到。那是不是子張過了一點更好呢?孔子回答說,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都沒有達到中正的标準。人要守中道,子夏的處事有一點趕不上,子張的處事有一點過頭,這樣都不好。

孔子稱贊“中行”之士。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狂者一意向前,是豪邁慷慨之士,心地坦然;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義之财,個性獨立又有修養。孔子說,實在是找不到言行合乎中道的人交朋友,那一定要交狂狷之士做朋友呀!進取的狂者與有操守的狷者都很不錯,但還不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是綜合了兩者之優長的中行之士。

孔門弟子說孔子的性格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孔子有威儀的一面,他又很慈祥,這叫“溫而厲”;“威而不猛”是說他威嚴,但不至于過分;“恭而安”是說他恭敬又很安詳,嚴肅、謹慎而又很泰然。孔子還提倡“泰而不驕”“欲而不貪”。舒泰而不驕縱,有欲望但不貪财。這是在人的性情、處世原則方面的中庸之道,也是修養的境界。

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嗎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

在文質關系上,就形式華美與内容質樸的關系來說,孔子主張“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這是形式與内容之間關系的中道。在詩歌的表達上,孔子評論《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快樂而不過于流蕩,悲哀而不過于痛苦,這是情感表達的中道。孔子贊美《韶》樂,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