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作者:夏目曆史君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曾着重描寫民國文人的浪漫歲月,其中諸多民國大師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風花雪月,也曾讓我們對這個年代産生無盡的幻想。

和一些言論例如魏晉時代荒唐又美好一樣,很多的影視作品和網上的文章也不止一次向我們暗示了民國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年代,更有如高曉松之類的人稱贊民國為美好的年代。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的确,如果隻聚焦于民國大師們的生活,我們的确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浪漫。然而,民國不是隻有頂流社會的大師們,還有更多的普羅大衆。

那個年代不僅僅有詩歌唱和,還有無盡的戰争,貧困和饑荒。本文将結合史料來和大家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普通人。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自我調侃,那些所謂的大勢和我個月薪3000的人有什麼關系。

從這些言論中不難看出,月薪3000常常成為一個很低但又很普遍的工資資料,買不起房買不起車,更買不起任何較好的奢侈品。

但是,雖然自嘲歸自嘲,3000元的底薪還是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

市面上的均價大米不過2塊9,即使較貴的大米也不過是5塊,300元足以解決我們的基本糧食需求。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至于油鹽類,一瓶普通的植物油為68一瓶,足以消費三個月甚至更久。鹽也不過兩元一包,足以消費兩月甚至更久。而肉類,市面豬肉均價不過十三四,3000元的月薪足以滿足一周一兩次的肉類消費。

是以,即使抛開1000元一月的房租,其實底層人還是可以通過基本工資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條件。雖然我們抱怨窮的響叮當,但絕對不會因為饑餓而困苦。

然而,曆史上有一個殘酷的資料,我們一直到1987年的時候才宣布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在1987年以前全國依舊存在着較為普遍的饑餓溫飽問題。

僅就這一點,民國就遠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好,所謂的浪漫全都是扯淡,當時的百姓多數還為明天的一口飽飯而艱難奮鬥。當然這些都隻是虛的,接下來我們來看具體資料。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首先是收入方面,關于民國時期的全國收入調查,本文采用了蔔凱和李景漢等學者的研究資料,并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農民家庭為調查主體來展現。

據統計,在1921年到1938年之間,學者曾抽查了全國的部分農家全年總收入,其中浙江地區的農家平均收入為186,安徽為250,河北為145。

而根據蔔凱的統計資料,1921年到1925年,全國農家的全年總收入的平均值為334元。

也就是說,在全國範圍内,一個農家的年收入大概在334元,而分攤到各省份,這個數字更少,尤以河北為代表,僅僅隻有145元。

要知道這可不是個人的收入,而是一個家庭的收入,雖說當初的錢比現在要值錢,但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聽到一個家庭的年收入隻有3000元,也依舊會大為震撼。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由此可見,在民國時期,底層群眾的收入是相當之低的。

此外,學者曾在1921年到1925年對全國的2866戶農家的經濟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以四川峨眉山的農家為例,其農作物收入隻占家庭收入的20%,畜牧收入占比27.4%,家庭工業收入占比22%,樹木收入占比14%,用工收入占比13.6%。

根據這個資料可知,民國的底層群眾可不僅僅像我們一樣,靠着摸魚混日子能夠拿個3000工資,而是需要進行各種工作才能拿到這基本收入。

首先自然是種田主業,這是當時所有農家的核心工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田最耗體力,但收入依舊非常微薄。

是以,當時的農民多數還養雞和養豬。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以成都平原的農家為例,成都平原的農家平均每家養豬6~8頭。此外還大規模的養雞,用雞換錢雞還能生蛋,同樣也能換錢,但收入不過與種田收入相當,依舊很微薄。

是以農家裡的女性還會輔之以家庭手工業,例如養蠶,紡織編織草帽,這是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的模式,在當時十分普遍。

但這還是不夠,以四川塗家堰的部分自耕農農家為例,他們除了以上的工作以外,還需要從事賣菜推車和當力工等副業。

經過以上種種努力,民國的農家才能拿到這讓我們如今看起來都歎為觀止的低工資。

想想我們在現代社會的遭遇,不少年輕人為了房貸車貸,白天8小時工作制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加班以後接一份外快收入,每天坐在電腦面前熬夜到一兩點,工作的精神疲憊,第2天8:30又得繼續工作。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對此我們自嘲為社畜,但相較于民國時期的底層群眾來說,打一兩份工算什麼?他們很多人為了生計足足要幹四五份活,這又是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的對比。

至此我們說明了當時民國農家的收入之低和收入之難,那麼當時的民國的物價水準怎麼樣呢?因為民國當時的物價波動較大,上下波動幅度能達到10萬倍,我們就以支出比重和平均物價來進行調查。

我們以河北地區為例,根據李景漢的調查,當時河北地區有相當的農戶都租住房屋,百家中住自家房屋者不過24家。

李錦漢的調查顯示:每間普通房屋每月租金為0.3元,好一點的房屋租金為0.4元。是以他調查的71家租房住的全年租金為721元,平均每家為10.15元,每月每家平均為0.85元。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至于服裝方面,根據李伯重的調查,估計江南居民一戶五口之家的戶均棉布消費為8.4匹,人均1.7匹。而華北地區的農家每年人均用布量為1匹。

按照當時的物價水準計算,在當時的河北地區農戶每年人均棉布消費不過2.3元。

在食物方面,根據李景漢的調查資料,河北地區的蔬菜價格每斤大概為0.011元,豆類價格每斤為0.063元,肉類價格每斤為0.169元,小麥每斤大概為0.076元。

看起來當時的物價遠低于現在,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在這如此低廉的物價之下,當時河北的農家消費依舊捉襟見肘。

以蔔凱對1922年對河北鹽山縣150家農戶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地農戶豆類消費占了消費的大頭,每家的年消費量達到了150公斤左右,可是關于肉蛋類消費則數量少的可憐,總和不過4.1公斤,其中肉類的消費數額不過區區1公斤。

而且更讓人吃驚的是,根據資料的細緻研究,當時的150家農戶中,買肉食者隻有區區15家,其他百餘家終年不見肉類,除了豆類主食以外,隻能輔之以蘿蔔和胡蘿蔔以及南瓜。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此外根據李景漢對河北定縣的34家農戶的調查,每人每年的人均蔬菜消費和豆類消費占主流,其中以白菜,大豆和北瓜占比最大。至于肉類消費,豬肉每年的人均消費量隻有2.52斤。

這是個什麼概念?一個人一年連三斤肉都吃不到。過去我們經常聽長輩們說從來不見肉,隻能到過年的時候吃一點,這次我們還沒什麼感覺。

可如今對着這些具體的資料一看,這簡直是令人心酸落淚。

對此也許有人會說,會不會學者抽查的縣過于貧困,會不會全省的平均值會不同。然而根據學者的統計,整個河北的農民人均每年消費資料,豆類消費約為58斤,蔬菜類消費約為198斤,肉類消費也隻有7.6斤。

按照典型的一家六口的标準,河北農家全年的消費豆類348斤,蔬菜1188斤,肉類僅隻有45.6斤。這個資料,我們換算一下,一個民國的普通農家,平均多久吃肉?恐怕就算是喝肉湯,我們一周都隻能聞個味。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是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民國根本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浪漫年代,不是每個人都像林徽因這樣的才女一樣,隻需要聚焦于學術,隻需要聚焦于愛情,隻需要穿着旗袍在大上海保持高雅。

更多的是每日疲于奔命的工作,每天一成不變的粗糧,每天晚上隻能帶着對肉類的無盡遐想,保持着饑餓入睡。

都說現在人的3000底薪混得不如狗,可是相較于民國時期的底層農家,我們如今的3000底薪吃住不慌,這又完全是兩個概念。

而且我們結合史料分析就可以得知,民國是一個極端苦難的年代。

首先,清政府時期就因為欠了大量賠款以及各列強對中國的分割,底層百姓本來就已經民不聊生了。詳情可參考當時的一些報紙漫畫,辛醜條約每人賠償一兩白銀的壓力足以逼死每一個中國底層群眾。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後來雖然民國成立了,但民國一直欠着外債,還要還庚子賠款,連民國政府都因為欠錢而倒閉,百姓有哪裡有更好的生活?

再加上民國以來一直軍閥戰争,以河北和四川為例,例如讓子彈飛中的鵝城稅收,收稅都已經收到了現代社會,當時的四川更嚴重,河北也當仁不讓,百姓早就已經被榨幹了。

本來自身活着就很難再加上當時的兵荒馬亂和賦稅,更多的百姓不僅僅是吃不起肉,甚至連活着都是夢想。

即使到了蔣介石所謂的“民國10年黃金時期”,蔣介石的新經濟政策也并未真正改善局面,此後又是中原大戰,反蔣戰争,還有抗日戰争,相較于當時的主流國統區,反倒是毛主席所管轄的蘇區日子過得更好。

扒一扒真實的民國時期,普通人多久才能吃一頓肉?

其實我們看李景漢的資料也能看出來,早期底層農民的收入不過100多元,可到後來增幅一下子達到了50萬元,到1938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00萬元。

這并不是當時的農戶發财了,還是因為國府的金元券超發,導緻物價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有錢都買不到食物了。

這才是真實曆史中的民國,這才是我們幻想之下的真相。

參考文獻:《民國時期四川居民生活水準研究》、《近代以來,河北農民消費和生活水準研究——以20世紀30年代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