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作者:金東媒體中心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家訓

在安徽合肥,位于繁華的老城區環城路附近的包河公園是市民周末假日遊園、散步的好去處。園内四時風景各異,遊人如織。

這裡除了林木茂盛、三面臨水、鬧中取靜,還是包公墓園所在地。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以及周圍的廉泉亭、流芳亭、包公文化長廊等,因着流傳千古的包公故事引得遊客前來打卡,流連忘返。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包公墓

包拯,别名包公、包孝肅、包青天等。合肥是他出生、成長、學習、盡孝以及最終安葬之地。在包公64年的人生中,有38年在合肥度過。

近年來,随着包公戲、包公小說的再度風靡,這位千古名臣鐵面無私、清正廉潔、實幹擔當、正直忠孝的形象,影響日漸深厚,包公文化也成為今人研究的熱點。

查閱古籍資料:“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贻來者羞。”這首包拯具有代表性的明志詩,抒發了他做國之棟梁、民之廉吏的皎潔心志。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是包拯臨終前為後代子孫立下的家訓,堪稱“史上最嚴家訓”。據記,此後,包公的兒子包绶、長孫包永年,無論在哪兒任職,都恪守家訓,廉勤自守。

不止他的後世子孫遵循,直至千餘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在探尋包公成長軌迹,研究其文化遺存、解構他立身處世、為人為官的思想核心中,傳承發展,古為今用。包公的精神品質從何而來?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推崇包公?他的家風家訓究竟有怎樣的傳承意義?

探源

初春,微風拂面。

從蕪湖路進入包河公園,“包孝肅公墓園”的照壁和不遠處巍然聳立的清風閣,将老城區的繁華喧嚣與園區内的清幽雅緻間隔開來。

據記載,今日的包河公園所在地,是北宋仁宗皇帝賜予包拯的包河所在。當年,仁宗皇帝見包拯年事已高,家中又無田産,曾下诏賞賜包拯廬州地界一片相當大的土地,包公堅持不受,隻要了廬州城郊一段淤塞已久的護城河。包公請人清理雜草、挖盡淤泥,并囑咐族人在河裡植荷、養魚,以水域養殖的收入聊補家用。這段護城河從此被稱作“包河”。據說,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被稱作“無絲藕”。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包河公園

而後,戰亂頻仍,廬州境内的包公祠屢毀屢建,幾易其址,曆經世事滄桑,直至1979年後合肥市政府又一次修繕,包公祠及周圍的古建築群才重新恢複了其莊嚴古樸。

走進包公祠正殿,古銅色的包公塑像,高大魁梧、正氣凜然,讓人頓生敬慕之情。正上方高懸“廬陽正氣”“節亮風清”“色正芒寒”的橫幅巨匾。殿的上上下下,到處都可以看到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聯。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包公祠正殿

享堂的東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訓》,即後世所稱的“史上最嚴家訓”。享堂西壁還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贓吏疏》和他的詩作碑文。正殿的東西廂是陳列室,陳列有《包拯生平簡介》和記載包拯事迹的地方志《包公辦案圖》等,還有包拯生前好友吳奎撰寫的《包拯墓志銘》,雖然有些字迹模糊不清,但較《宋史·包拯傳》更為詳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此外,祠内的廉泉亭、流芳亭,近年陸續建立的包公文化長廊等,也是了解包拯的好去處。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另外,公園内與包公祠遙相輝映的包公墓園,占地3公頃,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地。墓園内建築群落随形就勢,滿園蒼松翠柏,芳草如茵、古樸肅靜。

為集中展現“包公思想”和“包公文化”,2023年3月,在包拯的出生地——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大包村,占地約90畝的包公故裡文化園正式開園。園區利用現有的曆史遺存,突出“廉政文化”,建有孝肅閣、包公故居、包公書院、花園井、荷花塘等多處景點。徜徉在這座以互動體驗情景式為特色的主題文化園區,可以充分感受體驗到包拯一生“孝、廉、智、正、忠”的精神品格。

不止在合肥,據統計,國内有關包公的祠廟樓閣數以百計,還有許多以包公、孝肅等相關命名的橋梁、街道、村鎮等。在天長、池州、開封、端州(今肇慶)等包公為官之地,甚至在東南亞地區的泰國、新加坡等地,都建有包公祠、廟、墓、碑,不少遊客專程拜谒。

解構

在聆聽包公故事、研學包公精神、探讨包公文化的過程中,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實幹擔當、剛直不阿的形象,愈發深入人心,也讓更多專家學者有了解構其品行來源、精神文化核心的興趣。

安徽資深媒體人、作家馬麗春,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7月,她寫作出版了單行本《清心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今年,近30萬字的《包公那些事》也待出版。“為寫這兩本書,我購買、借閱了幾十本書籍、資料,一頭紮進書堆裡,深入研究宋史,到包公出生地實地考察探訪、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馬麗春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在3年的研究過程中,為了了解更加完整豐滿、接近于真實人物的包拯,她将包拯放在整個宋朝宏大的曆史環境中,以其前後20年裡諸如歐陽修、範仲淹等數位名人留下的關于包拯的記載,以及留存的典籍史料互相印證、去僞存真,用半年的時間最終成書。

“鈎沉梳理史料,有種‘探秘’和‘探寶’的快樂。當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曆史人物,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時,更有讓這位千古名臣逐漸有血有肉、可親可感,‘複活’在眼前的成就感。”馬麗春笑言。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包河公園夕照

在研究、成書過程中,馬麗春曾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包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哪些人對他産生了重要影響?他為何要回鄉守孝十年,十年間做了什麼事?

她發現了與民間流傳的話本、戲曲中不一樣的包拯。“他并非傳說中家境貧寒,由寡嫂養大。”馬麗春注意到,他不僅出生于廬州(合肥)耕讀書香之家,且家境殷實、父母雙全。

“包拯的爺爺是個鄉塾,父親包令儀是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1012年,被任命為福建惠安知縣,13歲的包拯極有可能随父赴任。可以想見,包拯在幼年時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祖輩、父輩在為人處事、為學為官上也給予了他很好的啟蒙,跟随父親赴任,也是遊曆、開闊眼界和心胸的過程。”馬麗春說,家庭言傳身教,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形成了包拯最初的人文品格。

1027年,28歲的包拯考取進士,外放的第一站是和州監稅,但時間很短,之後“解官歸養”,回鄉守孝十年,到39歲才重新出仕天長知縣。随後,曆任知縣、知州、知府,曾經出使契丹,在刑部、兵部、工部及财政部門任過職,在監察部門做過禦史、谏議大夫,最後官至樞密副使——北宋最高軍事機構副長官。

“包拯一生為官二十六載,無論在什麼崗位,都能迅速進入狀态,做到出色。他天資很高、聰慧過人,又酷愛讀書、學習,邏輯思維缜密,善于調查研究。”研究宋代地方官員考核制度及包拯在不同職位上的成就,馬麗春對包拯給予了極高評價,“他遠不止戲文中的斷案如神、鐵面無私,受群眾愛戴的清官形象。他主政端州期間,教會了當地百姓掘井取水,他是位通曉軍事的政治家。他對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也有着敏銳的洞察力,在政治、經濟、法治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改革主張與實踐。這些改革舉措,充分彰顯了他的實幹與擔當。”

研究史料,馬麗春還提出了:包拯回鄉守孝十年,常常被世人簡單解讀為“孝”。其實,他其後堅定的政治定力、種種美好的意志品質和成熟的為官思想,以及十年守孝期間在恩師、任廬州知府的劉筠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厚積薄發有極大的關系。“若沒有這十年‘甘坐冷闆凳’的潛心學習思考,或許就不會有他之後極高的政治素養。”

“包拯對權力淡泊,這一點從他能在高中進士、已赴任和州後,毅然選擇回鄉守孝可見一斑。而他品性當中的至情至善、清正廉潔、堅定決斷、公平公正等,早在他出仕前已根植于心,進而成就了他光耀千載的一生。”馬麗春說,“包拯很偉大,他的偉大在于雖生于北宋,但即便是在現代他的改革精神、工作作風及他的思想和學識依舊不過時,甚至很新潮。”

傳承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采訪中,這首出自包拯《書端州郡齋壁》的詩句,數次被受訪者提及——它的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剛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則”。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清風閣

一千多年來,諸多專家學者也在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中,挖掘出了包公文化具有的多重含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道德品質,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法治精神;除弊布新、開門辦案的改革精神;體恤民艱、安民恤民的民本精神,執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實幹精神。

“其人物特性與諸多時代精神高度契合,其公平正義、清正廉潔等人物内涵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全面依法治國的精神理念,符合弘揚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清心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這本書的策劃者之一,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張怡,對傳承包公文化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有深入的思考。

在張怡看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包拯在中國曆史名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廉政形象,該題材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符合促進文化建設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要求,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該人物極具中國辨別,故事具有中國特色,是以,也具有立足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輻射世界的傳播價值。

不止出版圖書,在安徽,研究包公文化、傳承包公思想蔚然成風。

在合肥包河公園,“包公”元素遍布公園各個角落。2010年5月,憑借包公清正廉潔的曆史文化,這座建于市民百姓身邊的包河公園被中央紀委監察部命名為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在合肥軌道交通1号線“包公園站”,包公化身漫畫卡通形象,活潑而不失嚴肅。“辦實事,才過勁!”“兩袖清風,真的烈!”……頗有特色的合肥方言,與包公精神相融,随處可見的“廉政”小課堂,提升了城市形象,豐富了城市内涵。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

包河公園

安徽大學與肥東縣政府合作共建了“安徽包公研究中心”,不僅研究包公本身,還擴充到基層社會治理、農村社群治理、包公與廉潔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等新領域,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在包公故裡,青椒燒帶魚“代代清廉”,大蔥炒白幹“清白人生”,蓮子開口湯“蓮(廉)心一片”……他們推出的“包公家宴”菜單,将包公的公正廉明精神和新時代相結合,為婚喪嫁娶中持續攀升的人情消費“降溫”,為越來越高的酒宴規模“瘦身”,推動移風易俗。

如今,安徽九華山腳下的祠堂村,仍居住着2000多名包氏子孫。一年一度的家祭日,包氏後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裡祭祀,其重要環節是所有的包氏後人一起大聲誦讀包拯留下的家訓。

“包公故事代代相傳,足以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研究、傳承、創新性轉化發展,在家庭家風建設、廉政文化、法治建設、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都具有鏡鑒意義。”多位專家學者表示。

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 ↓

2024年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運》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王蓓

圖檔/合肥市包河區委宣傳部 供圖責編/田園黃蝶、陳曉冰審簽/一帆監制/志飛

包公故事:包河裡長出的藕,有節無絲(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