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丨陳玉文的“愛心之家”

作者:山河視聲

◇她是陳老師,更是“陳媽媽”,她用愛與陪伴,守護着孩子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有的孩子,你扶一扶,他的命運就變了。”

◇如今,愛心小屋的常駐志願者多達四五十人。他們職業多元、年齡各異,有的是陳玉文的學生、朋友,有的感動于陳玉文的善行,主動加入其中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雨坤

瞭望丨陳玉文的“愛心之家”

陳玉文給孩子們發拼音本(2024年4月16日攝)王雨坤攝/本刊

“媽媽,媽媽,我想要一個禮物。”

“好呀,你說說你想要什麼?”

“一個拼音本。”

河北省磁縣的滏陽營國小,是一所鄉村國小。放學鈴聲一響,幾個孩子有說有笑地跑出學校,沖進校園隔壁院子的“愛心小屋”。

小屋的女主人陳玉文,将他們摟到懷裡,詳細詢問一天的學習生活情況。男孩們抱完了“陳媽媽”,就跑去院子裡的滑梯玩耍。小屋的志願者們有的照看孩子,有的忙活着給孩子們倒水、切水果。

傍晚的夕陽,溫柔地灑在小屋周邊。

“他們都是村裡的留守兒童,下課了看到小屋開着門,就會跑進來玩一會,寫寫作業,吃點東西。”陳玉文一邊翻找拼音本一邊輕聲介紹。

陳玉文是滏陽營國小的一名普通教師。今年是她成為“愛心代理媽媽”的第15年,也是“愛心小屋”創辦的第13個年頭。這些年來,她陸續幫助了100多名孩子。

她是陳老師,更是“陳媽媽”,她用愛與陪伴,守護着孩子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不久前,在全國婦聯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巾帼志願服務征集展示活動中,陳玉文獲評“十大感動人物”。

積善之家

在陳玉文的童年記憶中,家裡有很多“舅舅”——他們都曾接受過陳玉文外婆的幫助,有的是附近部隊的小戰士,衣服破了沒人縫補;有的隻是出門在外遇到臨時困難的普通人。

長大後,陳玉文家的飯桌上經常出現父母出手救助的人,有流浪人員,也有與家裡鬧沖突的小夥子。

她的母親曾獲“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稱号,父母還一起成立家庭暴力避救站,收留遭遇家暴的婦女,協助她們解決家庭問題。

積善之家的影響,在陳玉文的心中播下善行的種子。2009年,在磁縣婦聯的聯系下,她成為了一名“愛心代理媽媽”,照顧一位失去雙親的孩子玲玲(化名)。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代理媽媽’,隻是陪孩子做家人應該做的事,讓她感受家庭的溫暖和陪伴。”初見陳玉文,玲玲不敢說話,不敢看人,低着頭站在角落。“我晚上抱着她睡覺,孩子一直在顫抖。”陳玉文心疼不已。

每到周末,陳玉文就把玲玲接到身邊,像照顧自家孩子一樣,早上叫她起床,晚上入睡前給她講故事,陪她一起逛公園、商場,買漂亮衣服……

默默的陪伴,讓玲玲逐漸擺脫内向與膽怯,成長為開朗、獨立、堅強、品學兼優的孩子。2010年玉樹地震,玲玲從自己的生活費裡省下200元捐獻給災區。在給災區小朋友的一封信裡,她寫道:“要好好學習知識,改變命運。”

陪伴玲玲成長,也給陳玉文帶來了巨大觸動。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狀況持續改善,但孩子們的成長依舊需要愛和陪伴。2011年,陳玉文自掏腰包,把滏陽營國小附近的一處房屋改建成愛心小屋。

她的初衷是“多陪陪孩子”。“有的孩子,你扶一扶,他的命運就變了。”陳玉文就這樣成為了越來越多孩子的“媽媽”。

溫暖之家

走進愛心小屋,牆上畫着五彩的卡通圖案,書櫃裡擺滿孩子們喜歡的圖書,櫃子上的相框裡是陳玉文與孩子們的合影。

愛心小屋的孩子,大多來自鎮上的留守兒童。他們有的雙親去世,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親人失去行動能力。陳玉文挨家挨戶走訪,實地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情況。

有的孩子因雙親去世而心靈受創,“打雷的時候,那麼小的孩子自己在家吓得不敢動”。有的孩子父母出去打工,家中情況複雜。“我拿着錢去孩子家裡,但沒有用,因為可能花不到孩子身上。”有些孩子雖然有家,但家裡缺乏溫暖和關愛,陳玉文把他們一個個接到愛心小屋。

有個孩子因為母親失去行動能力,需要在家照顧,是以不能上學。陳玉文去協調療養院,把孩子的母親安頓好,把孩子接到小屋,讓她安心學習。最終,孩子考上了大學,畢業後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最近,這個孩子給我打電話說:‘媽媽,我交了男朋友,您幫我看看怎麼樣!’”說到這,陳玉文笑得合不攏嘴。

當然,也存在質疑聲音。有個孩子直到上國小都沒有辦理戶口,陳玉文跑前跑後。“我去給孩子辦理戶口,人家問我‘你是她媽媽嗎’,我說‘不是’。對方問‘你是親屬嗎’,我說‘也不是’。對方質疑:‘那跟你有什麼關系?你是不是閑的?’”陳玉文搖搖頭:“這些我都不往心裡去。隻要孩子能上學,能辦戶口就行。”

做“愛心代理媽媽”,陳玉文也有經濟困難。有個已上大學的孩子打來電話:“媽媽,我需要點錢……”陳玉文二話不說,賣了家裡的玉米,給他籌集學費。

陳玉文的丈夫張自錄,是愛心小屋的穩定大後方。下崗後的他經營着自家果園,夫妻倆把地裡的收入持續投進了愛心小屋。

餘慶之家

“我不想上學。”

家在磁縣滏陽營鄉的小慧(化名)學習成績優異,但是由于患有先天性行走障礙,她感到自卑,不願到校學習。陳玉文時常去她家為她補習功課,勸她回學校讀書。

“社會各界給予愛心小屋很大幫助。”陳玉文告訴記者,在縣婦聯、民政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小慧最近準備去醫院進行系統的身體檢查,也已返校上學。

如今,愛心小屋的常駐志願者多達四五十人。他們職業多元、年齡各異,有的是陳玉文的學生、朋友,有的感動于陳玉文的善行,主動加入其中。這裡不隻有“愛心代理媽媽”,還有幾位“代理爸爸”。

如今,陳玉文救助的第一批孩子已長大成人,很多人考入大學,開始工作。玲玲也做了一名眼科醫生,受“陳媽媽”影響,她也經常救助經濟困難的患者。

現在,陳玉文最大的願望是讓愛心小屋擴大規模,讓小屋關愛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在社交軟體的“朋友圈”裡,陳玉文描述了一個十分日常的場景——散步時偶然見到一心想要玩耍的小朋友不停跟奶奶哭鬧,她不由自主走上前去了解情況。“我就是聽不得孩子哭”,她笑着說。

(《瞭望》2024年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