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作者:雪憶柔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杜佑列傳

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代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

宰輔與史家

杜佑出身于有名望的世族大家。他的父親杜希望是唐軍進階将領,按照當時的規定,杜佑憑借恩蔭進入仕途,擔任底層地方官。

後來,杜佑前去拜訪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刺史韋元甫。韋元甫把他當作老朋友的兒子來對待,并沒有特别的禮遇。

有一天,韋元甫碰到一件非常棘手的案件,遲遲無法決斷。正巧杜佑來訪,韋元甫試探性地問他該怎麼處理。杜佑不假思索,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協助韋元甫審結了這個案件。韋元甫大為贊賞,立即向朝廷保舉杜佑,擔任審理刑獄、督捕盜賊的職務。杜佑在這個崗位上幹得非常出色,官職逐漸提升。

後來,宰相楊炎針對當時财政存在的積弊,推行賦稅制度改革。楊炎很欣賞杜佑的才幹,将他調入朝廷輔佐自己。當時朝廷正在平定河北地區的叛亂,楊炎把運輸軍饷的任務全部交給杜佑,杜佑出色地保證了前線糧草供應,為戰争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三年後,楊炎遭到誣告被迫害緻死,杜佑受牽連被排擠出朝,楊炎生前推行的稅制改革也成為政敵攻擊的重點目标。杜佑不顧自身處境,竭力為楊炎辯誣,充分肯定他的稅制改革。

杜佑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官後,又長期在嶺南(今廣東省一帶)、淮南(今江蘇省、安徽省一帶)地區擔任節度使。803年,六十九歲的杜佑被召回朝廷,出任宰相。

唐順宗即位後,支援大臣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但王叔文并不具備上司者的威望和改革者的魄力,态度傲慢,幾位宰相對他非常不滿,加之政見不合,相繼稱病離職。隻有杜佑忍辱負重,一面拒絕靠攏王叔文,一面主動對革新派做出讓步,努力調和各方關系,維持政局穩定。

王叔文的新政僅僅維持了八個月就宣告失敗,唐順宗被迫禅位給兒子唐憲宗,革新派官員都被罷免。當時政局動蕩,民生凋敝,西北的黨項族趁機聯合吐蕃進犯邊境。有些邊将貪圖戰功,不顧時局困難,要求帶兵出擊。

杜佑對憲宗說:“現在正值敵人強大,我朝邊防薄弱,又沒有精兵良将,不應該貿然用兵,白費錢糧招緻失敗。應該精選良将,以防守為主。”憲宗欣然接納。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杜佑在政務、軍務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但他最重要的貢獻還在于史學。杜佑天生勤奮好學,經常讀書到深夜,把尋求富國安民之術當作自己的使命,是以特别留心曆代的典章制度。

早在唐玄宗時,史學家劉秩就編寫了一部記載典章制度的《政典》。杜佑認為《政典》隻有三十五卷,條目不夠豐富,内容不夠完備,于是積幾十年之力,三易其稿,編成一部《通典》。

《通典》全書多達兩百卷,共計一百九十多萬字,分為九大門類,下面又細分很多小類,囊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禮樂、地方行政等各大領域的制度沿革,時間跨度從上古時期直至杜佑生活的時代。

杜佑十八歲步入仕途,曆經六朝,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使他對本朝的典章制度了如指掌。本着實用的目的,他遵循略古詳今的編纂标準,對唐代制度的記載尤其詳明,儲存了大量一手資料,成為後世學者的重要參考書。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杜佑的《通典》開創了史書的新體例,它是大陸第一部體例完備的通史性政書。《通典》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影響深遠,後世史家遵循《通典》的體例相繼編纂了九部政書,蔚為大觀,與《通典》合稱“十通”。

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評價說:“杜佑《通典》在中國史書裡,又開了一片新的疆土,将來遂有所謂三通、九通、十通。”

812年,杜佑病逝,終年七十八歲。杜佑的孫子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與另一位大詩人李商隐齊名,合稱“小李杜”。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裴度列傳

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東道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中唐宰相,傑出的政治家。

愈挫愈勇的中興名相

裴度家中世代為官,祖父、父親都做過地方官。

裴度二十五歲考中進士,通過吏部考核之後,擔任縣尉(類似于縣警察局局長)。後來調入朝廷擔任監察官員,因為上疏批評寵臣,得罪了唐德宗,被貶為地方官,直到德宗的孫子唐憲宗即位後才調回朝廷。

當時皇宮裡設定了雕坊、鹘坊、鷹坊、鹞坊、狗坊,合稱“五坊”。在五坊任職的官吏到處懸挂羅網,以替皇家捕捉鳥雀為名,行勒索百姓之實。

有一名縣令拒絕了他們的無理要求,遭到誣陷,被唐憲宗投入大獄,判處死刑。宰相武元衡婉言勸谏,憲宗拒不接受。

裴度也上殿替那名縣令辯誣,憲宗憤怒地說:“如果不嚴懲他,那就說明五坊有罪。如果五坊無罪,就必須嚴懲他!”憲宗明顯偏袒五坊,裴度無法直接指責他們有罪,隻好委婉地說:“這位縣令愛惜陛下的子民,不惜得罪五坊,怎麼可以随便治罪呢?”憲宗聽後有所悔悟,釋放了縣令。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盤踞于河北、山東、淮西(今河南省、安徽省一帶)地區的藩鎮逐漸坐大,不聽從朝廷号令。

814年,淮西軍閥吳元濟叛亂,朝廷派兵征讨,武元衡、裴度都是堅定的主戰派。河北軍閥王承宗、山東軍閥李師道與吳元濟互相勾結,請求朝廷停止讨伐吳元濟,遭到武元衡的嚴厲斥責,兩人對武元衡、裴度恨之入骨。

815年的一天早晨,李師道派出刺客,在上朝的路上刺殺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不幸遇害,裴度也被連砍三刀,其中一刀砍在頭部,因為戴着厚氈帽,僥幸逃過一死。

這件事震驚朝野,有官員請求憲宗罷免裴度,以平息軍閥們的怒火。憲宗憤怒地說:“裴度能夠保全性命,這是天意。如果罷免他,正中了叛賊的奸計。朕依靠裴度,就足以打敗這三個叛賊!”馬上任命裴度為宰相,以顯示平定叛亂的決心。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不過,由于所用非人,讨伐吳元濟的戰事接連失利,朝中請求罷兵的聲音此起彼伏。裴度對唐憲宗說:“叛賊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如果不及時除去,必将釀成大禍。況且,王承宗、李師道必定會根據朝廷對待吳元濟的态度,決定是反叛還是歸順。”

憲宗見裴度的态度如此堅決,便力排衆議,決心繼續讨伐。裴度主動提出:“臣願意親自去前線督戰。”憲宗有些遲疑地問:“你果然肯替朕前去平叛嗎?”裴度跪下流着淚說:“臣與此賊不共戴天!”臨行前,裴度又說:“讓君主憂慮是臣子的恥辱,叛賊一天不消滅,臣就一天不敢回朝。”憲宗感動得流下眼淚。

裴度到達淮西後,重用名将李,僅僅兩個月就攻破叛軍老巢,活捉吳元濟。

淮西被平定後,各地軍閥大受震撼,河北軍閥王承宗趕緊向朝廷請罪,山東軍閥李師道冥頑不化,也被朝廷大軍打敗并處死。

在唐憲宗、裴度、李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一場可能動搖唐朝根基的危機終于平安度過,近半個世紀的割據局面宣告結束,唐朝出現了從“安史之亂”以後從來沒有過的中興局面。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

裴度在平叛過程中的突出表現,赢得了極高的威望,就連唐朝使臣出使西域,都會被問及:“裴度現在多大年紀?相貌如何?是否得到重用?”

由于裴度耿直剛正,敢于直陳朝政過失,被奸臣誣陷,外調到今山西省一帶擔任節度使。

此後,裴度還曾短暫擔任過宰相,但由于政局混亂,皇帝更疊頻繁,加上奸臣排擠,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裴度晚年在東都洛陽養病,與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詩酒唱和,傳為佳話。839年,裴度病逝,終年七十五歲。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國文曆史都進步》——第八冊《舊唐書》,官方唯一授權釋出,歡迎持續關注。

唐代兩任中興名相 :一個是宰輔亦是史學家,一個是四朝宰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