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體驗内在的能量?

作者:鷹哥19

《清醒地活》作者:邁克·辛格

如何體驗内在的能量?

​上一節,辛格介紹了,在腦海中的聲音,其實是大腦對外部世界所做的簡單加工,要找到真正的自我,需要我們學會成為傾聽者、旁觀者,了解、引導大腦中這位親密的“室友”,讓意識變得更加清醒。

那麼,在這一節,我們繼續來介紹這本書,來看看,如何體驗身體的内在能量。

什麼是“能量”

我們先看看什麼是能量。從生理上來說,能量就是維持生命運作的營養機關,它的機關通常是卡路裡,或是焦耳。如果你經常鍛煉,就會關注一個食物的熱量是多少卡路裡,自己進行一小時的運動,消耗了多少卡路裡等等。保持每天的能量均衡,可以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精神狀态。

但是辛格所說的能量,和我們日常認知中的能量不同。我們平常用的,是基于人的身體、生理而言的,是外在的,而辛格所說的“能量”,是針對人内心的内在能量。

對此,有人可能覺得這很抽象,甚至是有些神秘,因為它不像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那樣看得見、摸得着。

但辛格認為,這恰恰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人生的兩大奧秘之一。其中,第一個奧秘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意識與自我,第二個奧秘,就是這個内在能量。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一個人在某個周五的深夜加班,同僚們都在享受生活,隻留他一個人筋疲力盡、垂頭喪氣。結果這時上司突然來了電話,讓他到辦公室裡,接着對他說:“來公司這段時間,我覺得你責任心很強,工作業績也不錯,你再辛苦一陣,把手頭這個項目完成,就給你升職。”

一聽上司這樣說,這個人馬上就來了精神,眼睛也變得炯炯有神,一掃之前的疲态,非常激動地回答:“請上司放心,我保證圓滿地完成這個任務!”但是我們想想,對于這個人來說,這前後并沒有什麼外在的能量給他,隻有上司的一番話,就讓他充滿了力量,這其實就是一種内在的能量。

而且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時候。比如,剛開始戀愛的時候,我們對另一半那種源源不斷的熱情;或者孩子出生的時候,對家庭那種滿滿的責任感。這些都是内在能量的展現。它在不同的文化、不同領域有很多名字。在中醫裡,把它叫作“氣”,在瑜伽中,稱其為“沙克蒂”,在西方,則稱其為“精神”。

當我們感到内心振奮時,體驗到的就是内在能量。而且辛格還驚訝地發現,隻要我們掌握了方法,人的内在能量可以是無限的。隻要我們願意,可以随時調動它。而調用内心能量,唯一的問題在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内心能量的存在,關閉了内心,很少主動去調用它。

雖然很多人的生活目标是激發熱情,感受喜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受到的打擊,看到的許多不了解的人和事,會讓他們逐漸對生活産生抱怨、恐懼、無力的感情,而這個過程就是在封閉自己,放棄了内在能量的控制權。

打開心靈的秘密

辛格認為,因為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就關閉心靈,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沒有任何事物值得人關閉心靈。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人随着年齡的增長,在生活中确實有很多挫折,讓人難以接受。

辛格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這就像孩子小時候在家裡吃飯,一家人都非常關心他,很主動和他溝通交流: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做了什麼,有什麼想法和收獲等等。這樣的環境是非常友好開放的,即使孩子出現什麼問題,也很快會在家人的關心下解決。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是很開心,對生活充滿熱情的。

但孩子長大以後,離開了家庭,就要長時間跟陌生人相處,不得不注意餐桌禮儀,生怕冒犯了别人,如果偶爾做出了不合适的舉動,則會引來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這個時候,他也漸漸學着身邊的人,沉默地行動,盡量對身邊的人不聞不問,關閉了内心。

實際上,人的内心并沒有完全關閉。比如我們聽到一首很動人的音樂,看一部很感人的電影,會感到身臨其境,發生明顯的情緒反應,這又是敞開心扉的表現。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重新控制自己,打開自己的内心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人的内心并不是人本身,人隻是心靈的體驗者,人的内心是一個“親密室友”般的存在。同樣的,外界的事物要進入人的心靈,也不是一瞬間就能直接進來的,而是由大腦加工,變成内心的聲音,以能量的形式進來。

當一個人的心,拒絕外部的事物,那些東西就無法進入。比如,一個老闆覺得員工做事不認真,想讓他認真一些,但他選擇的方法是批評和威脅。這樣做員工自然不會接受,他們隻會表面上順從屈服,内心并不接納老闆給予的負能量。

此時,老闆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他想傳達的資訊,卻無法到達員工的内心。久而久之,兩人之間也就會出現沖突。

不過,辛格認為,那些外在的事物,不管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其實都可以讓它們通過。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的心靈隻是一個客體,如果我們能堅守自己,客觀地分析,自己與外界能量互動的感受,自然能夠去掌控那些能量,不管它們是正向,還是負向的。

那具體來說就是,要學會改變内心對事物的印象。對此,辛格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他說,一個人在街上看到一輛藍色的跑車,造型很犀利,看起來很拉風,令人賞心悅目。但是有個人看到這輛車,卻感到非常煩躁懊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的前女友,曾經在這輛同款車裡面,和别的人擁吻,然後離開了他。

這就是一個極差的印象,帶來的負能量體驗。佛家把這種情況稱作“業力”。它會讓人因為過去的經曆,對不同僚物産生曾經有過的體驗。就像剛才那輛跑車,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在傳遞一種“機械之美”的正能量,可對于那些對跑車有心理陰影的人來說,它所傳遞的就是一種負能量。

正是業力的存在,讓人即使過了很多年,也能回想起曾經那些糟糕的經曆。當人的經曆多了,業力也就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厭惡某款跑車,到後來的厭惡某個城市、讨厭某個明星、拒絕任何加班等等,整個世界都變得很不友好,都是負能量,讓人不願接受,産生自我封閉的傾向。

如何超越封閉

事實上,一個人越是封閉,身邊堆積的負能量就越來越多,越來越重。隻有打開心扉,讓這些能量流通過去,人的内心才會變得有韌性,才能不斷接收新能量。

這個時候需要人持續敞開心扉,告訴自己,那些外在的負能量隻是暫時的,不會觸及人的本質。那個藏在心靈背後,默默觀察的才是真正的自我。如果一個人受過傷,然後一味地保護自己,遠離他人,那将永遠無法感受到内心的能量。

那麼,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必須讓那些糟糕的經驗從内心出去。這也許是小時候,父母對我們不合理的訓斥;也許是在學校,某幾個同學有意無意的霸淩;也許是在工作中,某些令人厭煩的上司或同僚。

也許這些事發生時,我們的内心無比煩躁,恨不得躲起來遠離一切,但如果我們想自由地控制内心,從環境汲取力量,就必須放下對“自我”的保護。真正的成長不是說人的内心防禦力很強,可以封閉自己不和外界互動,而是讓内心更有韌性,更加平靜,可以應對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沖擊。

封閉和保護,往往會讓人的内心負擔越來越重。隻有開放内心,主動地去接受生活的一切,并在一旁觀察内心,适當地加以控制,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其中的興趣點,并樂在其中。

為了達到這一點,辛格建議,我們可以試着觀察自己的生活,去尋找那些不斷沖擊着自己的各種人和事,然後問問自己:如果我試着放開這件事,結果會怎麼樣呢?我是否可以承受呢?

比如,有一個同僚,總是喜歡挖苦人。在面對他時,我們不得不說一些難聽的話予以回擊。但如果按照控制能量的做法,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如果這個同僚再挖苦我,我不去回應,而是任由他挖苦,結果會怎麼樣呢?”或許一開始,我們心裡會覺得:“天哪,這個人這樣挖苦我,我太難受了,其他同僚會怎麼看我!”

但認真想一想這個内心感受,我們會驚訝地意識到:為什麼要為同僚的挖苦而感到難過呢?為什麼要為别人的看法而苦惱呢?隻要我做好自己,這些語言上的負能量根本傷不到我。

這就是一個卸下過度保護的過程。對人的内心來說,最好的保護,不是厚重的铠甲,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體驗多了,讓自己的心有韌性、有能量,即使面對現實的沖擊,也不至于受到太大傷害。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感到不适應,内心不快,甚至痛苦崩潰,但每次的體驗,都是一個體驗沖擊、聚合能量的過程,讓内心得到更大的成長空間。時間長了,我們就不會再有那麼多感性的煩惱,不會拘泥于自身情緒,不用去考慮誰喜不喜歡我,我有沒有得罪誰等等;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手頭的事情上,在行動中激發能量,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