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穿京城 古都風韻丨南、北河沿

作者:人文之光網

  南、北河沿以前稱作東安門河沿,後來又以東安門為界分為南、北河沿。

水穿京城 古都風韻丨南、北河沿

玉河經過皇城東安門與東安裡門之間

  南河沿大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街,元明清至民國時期此街為一段禦河。禦河系由元朝郭守敬等人開辟,以作為大都運糧之用的漕運河道。明初禦河被納入了皇城之内。禦河水自什刹海而來,經後門橋入皇城,沿黃城東牆向南穿越皇城。出皇城經今正義路南水關流出内城入護城河,向東彙入通惠河。後因供水不足而逐漸淤淺,改為涵洞,其上建成了瀝青馬路。現在皇城内的南北河沿大街就是原來的禦河。南河沿大街北起北河沿大街南端,南至東長安街。乾隆時是以地地處東安門以南、禦河南段而得名南河沿。1965年将太平巷、金鈎胡同并入,改稱東安門南街。1981年更名為南河沿大街。南河沿街區明代為東苑所屬,清代則為内務府的庫區,到了近代這片街區逐漸從封閉走向了開放。

  南河沿北端東華門外,清宣統時稱東華門大街,民國後沿用。皇城東安門内的禦河曾有一座東安橋,又名皇恩橋。在皇恩橋的橋頭建有一座道觀名為“皇恩玄真觀”。以前在老百姓中流傳一句順口溜叫“橋上有廟,廟裡有橋”指的就是這裡。“橋”是皇恩橋,“廟”是玄真觀。民國初年皇恩橋被拆除了。橋頭的玄真觀就改建在了東華門大街路北。現在的東華門大街1号,就是該觀的舊址。

  北河沿大街,元明清至民國時為一段禦河,乾隆時稱為北河沿,1947年稱東安門河沿,1949年後稱東安門北河沿,1965年改稱東安門北街,1981年更名為北河沿大街。

水穿京城 古都風韻丨南、北河沿

北河胡同玉河景觀

水穿京城 古都風韻丨南、北河沿

玉河南段景觀

  東安門是皇城的東門,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而建。明初的禦河在東安門之東,皇城之外,是都城中較為重要的一條運輸通道,每日裡的船隻、商賈來往極為繁忙,因而喧嚣之聲嚴重影響了皇帝的“工作”和生活。于是在明宣德七年(1432年)時,将皇城的東牆東移至禦河的東岸,這樣禦河就被圈入皇城内,成了專供皇家使用的漕運河道,而東安門也随着皇城城牆的東移,移到了禦河的東側。永樂年間所建的東安門也被改建成了三座門式,名字也改作了東安裡門,後來又在皇恩橋上砌了障牆,将兩門連為一體。這條北河沿禦河不僅有着秀麗的風景,在河沿和街巷還留有衆多的曆史遺迹,記載着北京城的變遷史。

  (來源:北京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圖說北京大運河文化帶》;作者:李建平、楊文利;圖檔來源: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