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夏:風暖晝長,萬物并秀

作者:羅莊釋出
立夏:風暖晝長,萬物并秀

在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非遺工坊,人們通過畫蛋、鬥蛋等體驗傳統民俗,迎接立夏到來。 王 昊攝(人民視覺)

立夏:風暖晝長,萬物并秀

臨近立夏,小麥已進入抽穗揚花期。近日,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平安路第二國小的學生給小麥澆水。 王海濱攝(人民視覺)

立夏:風暖晝長,萬物并秀

日前,遊客在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城關鎮大山村的櫻桃園裡采摘櫻桃。 楊 東攝(人民視覺)

立夏:風暖晝長,萬物并秀

近日,果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獅寨鎮古東村森木組采摘青梅。 何華文攝(人民視覺)

立夏:風暖晝長,萬物并秀

浙江省溫嶺市塢根鎮小塢根村的農民日前在采收枇杷。 蔣友青攝(人民視覺)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春天還沒結束從南到北的旅行,夏天已迫不及待跟了上來。每年公曆5月6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45度,即為立夏,今年5月5日是立夏日。“槐柳陰初密,簾栊暑尚微”,從春到夏,氣溫漸升,暑氣漸顯,草木慢慢褪去春日的青嫩,樹蔭開始變得濃密,自然萬物悄然透出初夏的氣息。

春意闌珊,初夏漸長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它的到來預示着春夏交替,是以又稱“春盡日”。實際上,立夏并不等于入夏,如果按照氣候學的标準,隻有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攝氏度以上時,才算真正進入夏天。正所謂“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立夏時節,大陸南方多地開始進入“青草池塘處處蛙”的夏季,而北方大部分地區“雖然立了夏,依舊春當家”,“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春季還未結束,許多地方的槐花正在盛開。

俗話說“立夏斬風頭”,到了立夏,大陸各地風力明顯減弱,多了幾分柔和,正所謂“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風小了,雨多了。立夏時節,随着夏季風增強北上,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不斷向陸地輸送,大陸南方地區逐漸進入潮濕多雨的時段,長江中下遊和華南一帶雨量迅速增大,雨水從婉約型轉為豪邁型,因而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說法。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到底什麼是蝼蝈?曆來衆說紛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認為蝼蝈是“生穴土中”的蝼蛄,俗名拉拉蛄,但《禮記訓纂》認為“蝼蝈,蛙也”。其實,不管特指哪種動物,立夏之後,各路“歌唱家”開始紛紛登場了;再過五天,蚯蚓開始懶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過五天,王瓜等藤蔓類植物争相攀爬生長,綠意盎然。“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立夏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節氣,草木生長至此而愈加蔥郁、繁盛。

如果說春是生的季節,那麼夏便是長的季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夏,四月節……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意為“大”,就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到此時已經長大。進入立夏,日照增加、氣溫漸升、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農諺有“春争日,夏争時”的說法。“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此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是以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立夏一到,升溫明顯,這也是“春捂”結束的信号,人們可以漸次減衣了。但由于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氣溫仍然多變、晝夜溫差大,“捂”或“不捂”還要看天行事,以免着涼。中醫認為,春季到初夏陽氣漸盛而陰寒未盡,穿衣切勿貪涼,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減衣時要先減上衣、後減下衣,以助陽氣的升發。

稱重保健,鬥蛋嘗新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在詩人的眼裡,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從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蓬勃,大自然從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綠肥紅瘦,風暖晝長,一場熱鬧的盛夏之宴就此拉開帷幕。

立夏之後,氣溫節節攀升,容易讓人食欲消退、乏力消瘦,古人稱之為“疰(zhù)夏”。于是,就有了“立夏秤人”的習俗,以此觀察夏天身體的變化和保健需要。清代《清嘉錄》記載:“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稱之,以驗夏中之肥瘠。”古時立夏這天,家人或者鄉鄰聚在一起,先支好一個大秤,大家輪流坐到竹籃子裡去稱體重。稱重時,看秤人會大聲報數并添上吉祥話,例如秤老人時,看秤人會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希望給人帶來福氣。到立秋時再稱一次,若是體重減輕了,那就吃點肉來補一補。如今,立夏稱人的習俗在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小孩增重父母高興,老人增重兒孫快樂,寄托的都是祈求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立夏胸挂蛋,孩子疰夏難。”為了預防孩子疰夏,大人們把雞蛋這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作孩子的“進補”之物——把煮好的囫囵雞蛋用冷水浸上數分鐘後再套上編織好的絲網袋,挂在孩子的脖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鬥蛋規則簡單,兩蛋相撞,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赢。鬥破了殼的認輸,然後把蛋吃掉,最後留下的鬥不破的蛋被尊為“蛋王”。正所謂“立夏吃一蛋,力氣長一萬”,吃下營養豐富的雞蛋,孩子們能更安然舒适地度過炎炎夏季。

立夏一到,時令水果登場,人們可以嘗盡鮮美。“午醉醒來一面風。綠蔥蔥。幾顆櫻桃葉底紅”,這是晶瑩剔透的櫻桃;“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這是酸中帶甜的青梅;“芳津流齒頰,核細肌豐溫”,這是清甜水潤的枇杷。江南民間飲食中有“立夏嘗三新”的習俗,即品嘗甜蜜的櫻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杷。具體的“三新”,往往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都是應季應時的新鮮食材。例如,蘇州人會将櫻桃、青梅和麥子納入食譜,此時,櫻桃正熟,再用青梅煮上一壺酒,可以惬意地餞春迎夏了。在中醫看來,立夏之後天氣變熱,人體消耗量增加,水分丢失較多,易造成明顯的上火、失液情況,而櫻桃、青梅、枇杷有生津止渴、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等功效。适當食用這樣的新鮮蔬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補充人體丢失的水分,又能消熱解暑。此外,立夏後飲食宜清淡,應以營養豐富、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忌辛辣油膩,少貪涼,可适當增加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稀粥以補充液體,也可适當飲用酸梅湯、菊花茶等清涼飲料,同時适量地補充蛋白質,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養心調神,适當午睡

古人雲:“四月謂之初夏,氣序清和,晝長人倦。”農曆四月被稱為乏月,既是指人,困倦慵懶的疲乏;也是指糧,青黃不接的匮乏。按照古人的說法,立夏後是“祝融司令繼芳春”,火神祝融開始掌管時令了,天氣開始展現一個“火”字。

中醫認為,夏季五行屬火,與人體五髒中的心相對應,故夏季與心氣相通。立夏代表着一年中陽氣最盛時期的來臨,心陽最為旺盛,養生保健應順應季節的變化而為之,重點養心護心。

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是以,此時節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養護,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态,安閑自樂,切忌大悲大喜,戒躁戒怒,以免傷心、傷身、傷神。立夏之時,繪畫、書法、彈琴、下棋、種花等都可以調節精神,平抑心火,有助于保持心情舒暢。

大陸南方民間流傳:“不飲立夏茶,一夏苦難熬。”早在明代即有家家戶戶在立夏這天烹煮新茶的習俗,再配上各色水果點心,親戚鄰居間互相饋送,稱為七家茶。

立夏之後,晝長夜短愈加明顯。中醫認為,人生天地之間,應當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可适當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黃帝内經》記載:“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寐。”也就是說,在夜晚的子時(晚上11點至淩晨1點),當陰氣最盛、陽氣初生時,人們應該熟睡,以利于肝髒的養護和身體的整體健康;在一天中陽氣最盛的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人們應該休息一會兒,以便補充精力、提神醒腦。不過,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30分鐘即可,即使沒有睡意也可以閉目養神。

立夏後随着氣溫升高,人容易出汗,此時若怕熱貪涼,缺乏運動,反而會出現很多不适症狀。是以,可适當加強運動,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利于調暢氣機。運動方式上,可選擇快走、慢跑、遊泳、八段錦、太極拳等慢節奏的有氧運動,每周堅持4到7次,活動強度以不感到疲憊為宜,切忌過度過量,以免大量出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易傷陽氣,是以要避免劇烈運動導緻大汗淋漓,運動後應适當飲溫水或鹽水,補充體液。同時,注意不要貪涼,不要喝冷飲,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燕子銜春去,薰風帶夏來。暮春風物正悄然遠去,初夏的熱情正迎面而來。讓我們一起擁抱這個熱情洋溢的季節,盡情感受夏日之美吧。

來源:人民網

聲明:内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