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從 2022 年底的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再到 Open AI 的 Chat GPT、DALL·E,Sora,谷歌的 Gemini,AI 已經在寫文章、畫畫、制作圖檔、視訊等領域展現出了自己無與倫比的能力。

看着 AI 一次又一次展現出令人驚歎的本領,不知道你是否有過擔憂,既然 AI 能夠生成接近于真人的圖檔、視訊,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以後還能分辨出一張圖檔或者一段視訊是不是真實的嗎?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我們不妨做一個小測試,看看你是否能在下面的四張圖檔中,找到唯一一張真人照片?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生成這些圖檔的是“此人不存在”網站:thispersondoesnotexist.com

當然了,除了人像,AI 還能夠生成各種各樣的風景照片,以及本身就是用電腦制作的 CG 圖檔。而要分辨這些照片,對普通人來說就更加困難了。

但幸好,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否能分辨圖檔是不是出自 AI 之手,并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産生實質性的影響。網絡上的絕大部分圖檔,我們都是一看了之。

而近幾年,也出現過一些用 AI 圖檔制作的假新聞。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AI 生成的特朗普被捕圖,圖檔截取自 X(原推特)

這些假新聞雖然大部分是惡作劇,但如果這樣的假新聞充斥網絡,可能會讓人們對新聞事件的可信度産生懷疑。畢竟,眼見都不一定為實了,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AI 生成的圖檔“馬斯克與機器人女友”,圖檔截取自X(原推特)

如何分辨圖檔“真假”?

既然網絡上的圖檔真假混雜,我們到底要怎樣判斷一張圖檔是否是由 AI 生成的?其實,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判斷。

1、利用常識尋找不合常理之處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我們的“常識”。

在過去一兩年裡,AI 圖檔生成的人類手部特征一直是被吐槽的焦點。雖然一些模型比如 Midjourney V5,Stable Diffusion 針對手部進行了一些優化,但如果觀察 AI 假新聞中的圖檔,依然會發現一些“奇怪的手部”。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利用 GPT4.0 的 DALL·E 繪制的手,依然能看出“不合理”的手部特征

除了手部會露出破綻,AI 生成的圖檔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合常識的錯誤。

比如還是前面提到的“特朗普被捕圖”中,就有幾處奇怪的地方。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AI 生成圖檔中不合邏輯之處

首先,特朗普的身後出現了一個朝向奇怪的且不屬于任何人的腳。另外,特朗普的左臂扭曲成了不正常的形狀。而身後的路人面對這樣“重大”的事件,表情漠不關心,而追逐的警察們,似乎眼睛關注的焦點也不在特朗普身上。

是以,人類世界的常識以及我們對實體世界的了解,是我們識别 AI 圖檔的巨大武器。如果圖檔中出現了一些違背常識和實體規律的細節,那基本可以認定這是一張 AI 生成的圖檔。

2、查詢圖檔來源

但有些圖檔的常識性錯誤隐藏在很細節的地方,乍一看不太容易分辨。對這一類圖檔,同樣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現在的搜尋引擎都有“圖檔查詢”功能,不少線上網站也可以提供類似的功能。你可以直接将“可疑圖檔”上傳。通過“查找圖檔來源”,就能找到釋出過這張圖檔的網站。

假如對于一個非常重大的新聞事件,釋出媒體卻無一例外地是個人媒體或者營銷号,那麼這張圖檔大機率是假的。如果有可靠媒體釋出過,并且報道的内容也證明了圖檔内容,那這樣的圖檔才可能是真的。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現有網站和圖檔來源查詢工具可以直接搜尋圖檔來源,圖檔截取自網絡

3、借助識别網站

目前,有很多網站可以直接查詢圖檔的 EXIF 資訊(記錄着相機的鏡頭、光圈、快門等參數)。

假如别人向你發來了一張圖檔炫耀自己的假期或者是攝影技術,你可以直接将圖檔上傳查詢。

如果能夠看到相機參數,那這張圖檔大機率是真實的,至少說明确實是用相機拍攝的。而如果沒有這些資訊,有可能是 AI 生成,但也有可能是經過了壓縮處理的圖檔。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識别 AI 圖檔的網站,比如“AI or not 網站”。這些網站也可以識别給定的圖檔是 AI 生成的還是人類創作的,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準确,但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AI or not 對于兩張圖檔的判斷結果,圖檔截取自AI or not網站

當然了,對于大部分的新聞事件,熱度很快就會過去,并不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産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接下來要提到的“深度僞造”技術,是會對每一個人産生直接影響的。

當心!AI騙局:深度僞造

深度僞造(deepfake)是一個由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僞造(fake)合成的詞。它的意思很好了解,就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來僞造一些圖檔、視訊,這類圖檔和視訊一般以人類為主體。

其實早在 GPT、midjourney 之類的 AI 工具出現之前,深度僞造技術就已經出現了。它最典型的一個應用,就是 AI 換臉。

在 2019 年,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崔六郎”角色,就經過了 AI 換臉。另外,在 2020 年的《三千殺鴉》《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等影視劇中,也使用了 AI 換臉技術。

而最近的“短劇出海”,深度僞造技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 AI 換臉技術,一鍵就可以把中國人面孔換成外國人面孔,免去了翻拍的成本。

AI 換臉被騙1.8 億!普通人怎麼才能識别 AI 作圖的真假?

▲出海短劇一鍵換臉,圖檔截取自 X(原推特)

現在一些 AI 換臉工具,甚至可以根據一張照片完成面部替換。

這些技術既可以用于平時的娛樂,也可以用于商業行為中,比如制作主播的數字人替身,實作 24 小時無間斷直播賣貨。

但如果深度僞造技術到了不法分子的手中,可能會成為他們做壞事的工具。

比如,騙子可以利用在網絡上收集到的圖檔,制作 AI 換臉視訊,利用這樣的視訊進行詐騙。

今年年初,中國香港的警方就接到一起報案,騙子通過 AI 換臉冒充某公司的首席财務官,要求公司财務轉賬 2 億港币(約合人民币 1.8 億元),公司财務轉賬之後幾天,才意識到上當受騙了。

除此之外,還有騙子利用 AI 換臉,冒充被害人的朋友、兒女、父母等角色,對人實施詐騙。而在視訊中看到自己親朋好友的畫面,會讓受害人放下戒心。

當壞人掌握了深度僞造技術,就實實在在地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産生影響,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受騙者。

面對深度僞造内容

我們該怎麼辦?

那究竟要如何甄别深度僞造内容?對此,AI 機構和個人都有可以做的事情。

1、對于 AI 公司

AI 機構也在努力減少深度僞造技術濫用。

在一些圖檔生成模型的使用過程中,比如 Open AI 的 DALL·E 模型中,你是沒有辦法讓 AI 對某張具體照片進行處理的,也沒有辦法生成特定的人臉内容。

大部分的 AI 生成模型都會屏蔽特殊的詞彙,以防止模型被用來生成惡意的圖檔或者視訊。比如在“特朗普被捕”的假新聞圖檔泛濫之後,Midjourney 禁止了 arrest(被捕)這個詞的使用。

另外,大部分機構包括 Open AI、Meta、midjourney 等等,都會在生成的圖像資料中添加水印,而正規的提供 AI 換臉的機構,也會在視訊裡内嵌水印,和真人視訊做差別。

當然了,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驅使下,會絞盡腦汁去掉僞造痕迹。他們的目的就是讓人認為,這些圖檔視訊是真的。

是以對每一個人來說,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防範方法。

2、對于個人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手中不太可能有專門的鑒别軟體,也不太可能逐幀去分析畫面中的破綻,但依然有一些簡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判斷。

比如,因為有一些 AI 換臉視訊是犯罪分子提前制作的。

如果視訊裡的人提到了讓你轉錢,你可以要求視訊裡的人做一些特定的動作,比如轉個身,以及用手在攝像頭前面停留一會、揮一揮。

通過這種方法,既可以分辨對方是不是一個提前錄制好的視訊,同時,手在臉前面晃動也會對一些簡單的 AI 換臉工具進行幹擾,“假人”可能會露出破綻。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讓對方回答一些隻有你們才知道的消息,比如“你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在哪裡?”或者明知道對方沒有孩子,也故意問一問對方孩子的消息,看看是不是騙子冒充的。

畢竟,對方已經提到讓你轉錢了,讓對方做幾個動作回答幾個問題驗證身份也并不過分。而自己的錢袋子,當然要自己守護好。

此外,大家可以牢記公安部提到的,防詐騙“六個一律”“八個凡是”原則。

“六個一律”

1、談到銀行卡,一律挂斷;

2、談到中獎了,一律挂斷;

3、談到“電話轉接公檢法”要求彙款的,一律挂斷;

4、所有短信,讓你點選連結的,一律删掉;

5、微信陌生人發來的連結,一律不點;

6、提到“安全賬戶”的,一律是詐騙。

“八個凡是”

1、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彙款的;

2、凡是讓你彙款到“安全賬戶”的;

3、凡是通知中獎、領獎要你先交錢的;

4、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彙款的;

5、凡是在電話中索要銀行卡資訊及驗證碼的;

6、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

7、凡是自稱上司要求彙款的;

8、凡是陌生網站要登記銀行卡資訊的。

參考文獻

[1]https://thispersondoesnotexist.com/

[2]http://www.news.cn/legal/20240226/da985bba58bf4ea2a65b872d06aec6a5/c.html

[3]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to-tell-if-a-photo-is-an-ai-generated-fake/

[4]https://about.fb.com/news/2024/02/labeling-ai-generated-images-on-facebook-instagram-and-threads/

[5]https://www.aiornot.com/

作者:小玮 科普創作者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