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作者:文學報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新批評

近期,評論家喻向午的文學評論集《叙事者的遠見》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作家林東林撰文表示,與那種“遙遠的觀看”和“事後的準确”的批評不同的是,喻向午并非一個結論主義者,以某種判官的方式去言之鑿鑿地下結論和判定,而是去發現那些可能會“燎原”的“星星之火”,去探究其來路和歸途,去呈現其可能性和幽微之處。

文 / 林東林

對批評家的誤解是批評家長久以來所要面臨的尴尬之一——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寄生”和“派生”的存在。持這種認識的人,在文學界之外固然更為常見,但是在文學界之内事實上也并不鮮見。這充分說明的一點是,批評家的主體性、正當性和合法性一直在被低估甚至無視,而這也導緻了很多批評家被視而不見——不過,與那些被“視而不見”的批評家相比,喻向午和他的這本《叙事者的遠見》卻構成了一個并不多見的反例。

這或許與喻向午一直以來所追求和踐行的文學批評方式有關,他以深度在場的方式見證和參與了三十多年來的中國文學現場,進而最大程度地化解了批評家所要面臨的這種尴尬。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簡言之,與對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的傳統批評不同,自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文學現場以來直至今日,喻向午所關注的對象始終就是當時當下正在生成之中的作家、文本、流派、思潮,他與他們和它們之間并沒有橫亘着時間與曆史的鴻溝。換句話說,在所見證和參與的三十多年來中國文學的更新疊代中,他和他的那些對象——無論編輯對象還是論評對象——始終都置身于同一個場域之内,他們在共同見證也在共同形成着同一段曆史,而對當時當下的這種血肉相連的參與和見證,也最大地保證了他的批評可以盡可能地免于失效乃至無效。

而與那種“遙遠的觀看”和“事後的準确”的批評不同的是,他也并非一個結論主義者,以某種判官的方式去言之鑿鑿地下結論和判定,而是去發見那些可能會“燎原”的“星星之火”,去探究其來路和歸途,去呈現其可能性和幽微之處,去見其事更見其勢——這既是他作為一個編輯嚴守分際的本職所在,也是他作為一個批評家所秉持的批評倫理的立足所在。

最重要的一點或在于,喻向午雖然沒有直接從事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創作,但是與其他批評家一個顯見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卻是以創作式的批評這種方式進入的文學現場——在某種意義上,批評延續着他沒有能夠從事的創作,構成了他的創作本身。事實上,作為讀者,我之是以能把這本《叙事者的遠見》當成文學作品來讀,甚至在某些時候忘了它的評論文體這一事實,與喻向午這種創作式的批評初衷和批評方式也不無關系——這當然是一部文學評論集,不過并不誇張地說,在它理性主義的輝光下也處處閃耀着那種文學感性的色彩和質地。

在“潮變”一輯中,喻向午見于文學之“勢”,呈現了他一直晉身其中并眼觀身感到的中國文學的風氣之變與思潮之革。當然,這當然可以被指摘為傳統之見,但與其說他是在延續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大文學觀,倒不如說在文學細分化和專業化之後,他還在奮力追求着文學的廣義幅面,并以這些廣義幅面重新審視文學在當下應該面對的種種——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傳統、文學與現代性、文學與文體、文學的外轉與内轉等等,文學之于他,是一種廣義而并非狹義上的文學,在文學越來越“小”的今天,這種識見有着特别的現實意義——從批評家的角度為創作者提出了文學外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外延之“大”力挽着文學之“小”。

在“在場”一輯中,喻向午感于文學之“溫”,表達了對文學尤其是小說這種文體在近年來所發生的演進和嬗變。圍繞人物形象、叙事視角、時代主題、鄉村表達、叙述圈套、陌生化等實操性的創作主題,他結合文本閱讀提出了作為一個編輯者、評論者的深入體察和認知——對一線創作者來說,這份來自“他者”的體察和認知,既有着與他們完全不同的站位與視角,也有着與他們完全一緻的初心和歸途,而借助于喻向午的這份在場之溫和體察之感,每個創作者也能得以重新審視和進入自己的創作,進而更深入地切近自己追求的文學本體。

在“對話”一輯中,喻向午識于文學之“鋒”,以對話的方式呈現了和五位有着深厚創作經驗的小說家關于小說創作的機鋒相撞。在與胡學文、尹學芸、鐘求是、胡性能、凡一平的對話中,他既營造了一種和緩舒适的談論氛圍,同時也在這種和緩舒适中不斷出招,讓各位小說家逐漸顯露出自己的思考與見地。而通過他的營造、引導、诘問、附和、闡釋、對話等方式呈現出的這些極富現場感的機鋒之見,既展示出他對小說和小說家們的望聞問切——雖然他并不寄望于要開某種藥單,也表現出他渴望以文學個體去梳理文學整體的用意所在。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是的,如果按照某種體系森嚴的标準來衡量,這本《叙事者的遠見》當然算不上一部純粹意義上的文學評論集——喻向午既沒有按照那樣的體例去編排,可能也沒有懷揣着那樣的野心去創作。然而這種創作初衷和結構方式帶來的優勢也一望而知,借助于“潮變”、“在場”和“對話”中的二十五篇方向、風格、體例各異的作品,他也得以保全了一時一地的具體感受和個體見解——貌似紛雜卻又真實如初地呈現出了自己作為一位在場者的即時文學觀感。

作為一位70後批評家,喻向午獲得了一個既具有曆史感也具有未來感的文學支點,正如70後這個代際所隐含着的雙重指向,他一方面保留着過去時空所形成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肩負着未來時空所導向的可能。在向後觀的曆史主義和向前看的未來主義所形成的分水嶺上,他無所偏私地坦述着多年來對文學這個行當的一己所見所感,既宏觀于一種古今兼具的超越指向,同時又微觀于一種置身其中的在場體察——如果放在一段更廣大的周期中去辨認的話,我們應該會發現,他的這些點滴思見既迥異于他的前輩,同時也将迥異于他的後輩。

低調,内斂,簡于言辭卻又能一擊即中,如果說這是喻向午給與他接觸過的人所形成的印象,那麼這本《叙述者的遠見》也可以說延續了這種同樣的印象。反過來說,可能正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這種行事風格,也才形成了他在文學層面的這種行事風格。在他那裡,這種行事風格的另一層意思可能還在于,他一直都是在做減法,把自己的文學角色局限于最小和最少,隻是以評論家和編輯的身份去完成自己的文學理想和文學使命,與其他文學中人越來越紛纭多變的角色相比,他延續着一種行将消失的行業倫理——做好本職,也踐行着他自己的文學立場——以放棄紛繁身份的方式不斷逼近那個内在立場,也即文學本身的立場。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攝圖網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新浪微網誌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41樓編輯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學報開啟訂閱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喻向午《叙事者的遠見》:一位在場者的立場|新批評

郵發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價:6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