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兩部港片沒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但港片正在回歸

作者:第一财經YiMagazine
這兩部港片沒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但港片正在回歸

記者 | 鄧依雲

編輯 | 葉雨晨

引進電影再次 “遇冷”。

4月中旬,《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兩部香港電影先後在内地上映,這兩部均是2023年香港本土市場中票房前五名的電影,并且在剛剛過去的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收獲頗豐,《白日之下》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三個獎項,《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則獲得新晉導演獎。

這兩部港片沒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但港片正在回歸

爾冬升攜林保怡餘香凝等主演出席《白日之下》香港首映。

不過,盡管兩部電影都有諸多獎項傍身,通過電影節展映收獲了影迷群體的好評,未上映前就在豆瓣獲得高分,并選擇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前後這個最有話題度的上映時間點,但依然沒能讓它們在内地市場掀起多少水花。截至4月27日13時,已上映半個月的 《白日之下》僅獲得1157萬元的内地票房,上映9天的《年少日記》獲得1144萬元票房,與上個月《周處除三害》的火爆形成了鮮明對比。

為什麼在香港本土市場票房和口碑兼具的港産片,到了内地卻失靈了?

《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均是社會現實題材。《白日之下》根據香港2015至2016年間一系列護老院和殘疾院舍虐待老人、性侵院友的事件改編,《年少日記》則以青少年自殺為主題。過去幾年,《我不是藥神》《孤注一擲》《少年的你》《人生大事》等現實題材電影屢次成為黑馬。《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在内地定檔後,也因題材深刻、大膽尖銳引起了媒體和影迷群體的關注。

不過,如何平衡電影的商業屬性和深刻的社會命題,一直是現實題材電影能否破圈的關鍵。

從主創陣容看,《白日之下》是簡君晉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年少日記》則是卓亦謙執導和編劇的首部劇情長片,兩位導演都是“85後”年輕導演,此前沒有成功案例。《白日之下》的女主角餘香凝、男主角林保怡在内地的号召力不強,《年少日記》的演員中,除了鄭中基,其他演員在内地的知名度幾乎為零。這樣的卡司陣容,很難在内地市場拉動票房和排片。

在電影營銷上,《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的引進方和發行方也沒有在内地的宣發上投入太多成本,而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中,營銷是否到位已經成為了影響票房的重要因素。《周處除三害》在電影上映前做大量點映,奠定堅實口碑基礎,并把抖音、小紅書等作為營銷主陣地,不斷将影片主題與網絡熱點結合,引發讨論。對比看,《白日之下》《年少日記》的主創路演沒有産出什麼讨論度高的物料。

這兩部港片沒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但港片正在回歸

2024年4月17日,上海,剛剛斬獲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導演獎的影片《年少日記》在上海影城舉行路演活動。

不強的卡司和沒熱度的營銷,讓兩部電影的排片都不占優勢。根據貓眼專業版的資料,《白日之下》上映首日隻有4.3%的排片,排片率僅位列當日第八,《年少日記》的處境稍好一些,上映首日有12%的排片。目前,院線排片靠前的仍是《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們一起搖太陽》《草木人間》等在3月底和清明檔上映的影片。

另外,《白日之下》老齡化困境離觀影主力的年輕觀衆距離遙遠,觀衆代入感較少,香港與内地差别較大的福利機制也難以在内地市場引發讨論。在影片的呈現中,福利院逼仄的生存空間、粗暴的對待觸目驚心,影片結尾過于沉重,正義最終缺席,不是内地觀衆以往習慣的正義戰勝邪惡的大結局,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觀衆的觀影熱情。

反觀《我不是藥神》和《孤注一擲》兩部現實題材的高票房電影,《我不是藥神》選擇加入喜劇的元素,調和了現實的殘酷,《孤注一擲》則選擇了爽文的叙事,滿足了觀衆的情緒價值。這些手法雖然削弱了批判的力度,但也增加了電影的娛樂屬性和商業屬性。

不過,盡管《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在内地票房不佳,但是兩部電影本身的制作成本不高,分别約為1000萬港元和325萬港元,香港本土2000多萬港元的票房就足夠收回成本,在内地上映後收獲的票房已經算是額外的收入了。

相比票房,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類小成本的現實題材影片代表了香港電影的一種轉向。

廣義上的香港電影包含港産片和合拍片,根據《香港影業資料彙編》中的定義,港産片的所有出品公司均需是香港注冊公司,如果其中至少有一家為香港的注冊公司,或者在監制(或出品人)、導演、編劇和主要男女演員5個主要崗位中至少有一半為香港居民擔任,影片則屬于合拍片。

《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也都屬于港産片,《白日之下》由古天樂的公司投資,《年少日記》則是2019年香港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的獲獎作品,由香港電影發展局電影發展基金資助拍攝。

過去20多年,香港電影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香港與内地的合拍項目,通過合拍片的方式進入内地市場。2003年内地與香港簽署的《内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中規定,合拍片可視為國産片在内地發行。2019年共有21部香港電影在内地上映,累計票房達到91.28億元,已經遠遠超過18.9億港元的香港本土全年總票房,而其中20部合拍片的票房就有91.27億元,唯一一部港産片票房不足百萬元。

這兩部港片沒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但港片正在回歸

在香港本地票房的構成中,2019年香港本土票房收入中接近85%來自好萊塢電影為主的外語片,僅有13.5%的票房來自香港電影,而其中的10.3%由合拍片貢獻,港産片僅占3.2%,這一年香港年度票房前十名全部是非香港電影。

合拍片帶來的是香港電影人的進一步外流,在成龍、吳宇森等人進軍好萊塢之後,又一批香港導演帶着當時先進的香港類型片經驗“北上”内地發展。在香港以都市現實題材見長的陳可辛雖然早年在内地經曆了對古裝武俠、都市愛情、現實等多種題材類型的艱難探索,但也交出了《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奪冠》等口碑票房雙赢的佳作,被譽為融入内地市場最徹底的香港導演;深耕警匪動作片的林超賢則在内地先後拍出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長津湖》等主旋律大片,已經成為内地最賣座的香港導演之一。與之相應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本土港産片的産量都少于合拍片,2013年的港産片僅有17部,是1997年的五分之一。

但随着内地電影市場的增速放緩,合拍片也開始遇到瓶頸。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獲得者、曾參與合拍片制作的何爵天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就坦言,内地要從香港電影人身上學習的東西都已經學了。從2016年開始,合拍片的産量逐年減少,2020年受新冠疫情沖擊之後進一步腰斬,近幾年每年隻有10部左右,而且大多同類題材紮堆,類型重複。

對比看,近幾年港産片在香港電影中的比例開始增多,港産片重新受到重視,回歸本土,成了香港電影的一條新出路。

相較于合拍片,港産片很難找到大額投資,是以幾乎不會涉足動作片這類需要高成本投入的類型影片,小成本制作、去類型化成了這一代港産片的新特征,比如由曾志偉主演、描述精神病患生存狀況的《一念無明》,還有以寄養家庭為主題、讓鄭秀文終于拿到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後的《流水落花》,以及家庭題材的《過時·過節》。創作這批影片的導演大多是學院派出身的新人導演,其中許多影片是他們的首部長片。

社會現實題材港産片的湧現一方面是出于創作者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和表達,一方面也是香港電影行業環境惡劣、缺乏投資的無奈選擇。不過“缺錢”并不是一件壞事,爾冬升此前曾表示,如果香港電影業一直都有充足的資金,這批新導演可能會被“縱壞”。如今新導演面對香港電影業最惡劣的環境,但也是以訓練出了能用很少的錢拍電影的能力。

為了扶持香港電影的發展,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支援措施,通過小成本的制作支援香港青年導演創作本地特色題材,包括資助新人數百萬元以拍攝首部作品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鼓勵資深導演與新導演合作的“薪火相傳計劃”、推動香港電影進入海外市場的“亞洲文化交流電影制作資助計劃”等。截至2023年11月,“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已有13部電影在香港院線上映,《年少日記》《一念無明》《流水落花》均在其中。

2023年的金像獎被形容為香港電影的“小陽春”,《正義回廊》《窄路微塵》《流水落花》等新導演創作的現實題材作品紛紛入圍。這些題材的作品很難引進内地,即便可以上映,也很容易像《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一樣“叫好不叫座”,但是相比那些進入舒适圈、毫無新意的香港警匪片,這些電影或許才代表着港片的複興。

本文版權歸第一财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這兩部港片沒成為下一個《周處除三害》,但港片正在回歸

即可購買《第一财經》雜志202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