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以陷入報複循環 中東局勢撲朔迷離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号

4月14日,伊朗為報複駐叙利亞外交設施遭襲,動用大批無人機和飛彈襲擊以色列。5天後,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省遭到空襲,多家媒體報道稱此乃以色列所為——

伊以陷入報複循環 中東局勢撲朔迷離

■葉 欣 王 毅 李瑞景

伊以陷入報複循環 中東局勢撲朔迷離

4月14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大批無人機和飛彈。這是伊朗國家通訊社當天播發的伊方飛彈發射圖檔。

4月14日,伊朗動用大批無人機和彈道飛彈、巡航飛彈襲擊以色列軍事目标,以報複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領事部門本月初遭以色列襲擊。5天後,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省東北部地區遭到空襲。盡管以色列官方像以往很多時候一樣,對此采取“不予置評”的态度,但美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媒體報道稱,這次襲擊正是以色列所為。

進入4月以來,以色列和伊朗接連向對方動手,雙方目前正陷入交替報複的惡性循環。兩國“以牙還牙”會如何影響中東地區局勢走向?新一輪巴以沖突是否會是以演變成為俄烏沖突後又一場局部戰争?對此,國際社會深感憂慮。

積怨多年沖突難解

長期以來,伊朗和以色列水火不容,雙方均将對方視為宿敵。其實,曆史上,對抗并不是二者關系的全部。

作為這兩個國家的主體國民,波斯人和猶太人同為中東地區的古老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波斯人曾建立多個王朝,猶太人更多時候則處于“流散”狀态,其中一部分曾作為臣民歸屬于波斯帝國。曆史上,相較活躍于中東地區的其他民族,波斯人對猶太人的政策較為寬容,為兩個民族建立友好關系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後,以色列宣布建國,此時的伊朗由世俗化的巴列維王朝統治。當時,兩國所處的環境促使雙方關系快速升溫:一方面,兩國都面臨來自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敵視與孤立,需要改變自身的外交困境;另一方面,兩國同為美國重要夥伴,美國的牽線搭橋使兩國關系不斷緊密。

1979年是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轉折點。當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司的什葉派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随即改弦更張,将反美、反以作為主要對外政策,并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國家地位,自此伊以兩國開始交惡。1991年,伊拉克在海灣戰争中戰敗後,以色列便将伊朗視為最大威脅,逐漸加大與伊朗對抗的力度。2005年,内賈德當選伊朗總統後,采取了更加激進的反以政策,伊以沖突迅速更新。特别是伊朗核科學家遇刺及核設施等敏感目标遭襲,使伊朗對以色列的仇恨不斷加深。叙利亞内戰爆發後,伊朗趁機加強在叙軍事存在,而以色列則頻頻發動空襲,打擊叙境内疑似伊朗軍事目标,遏制伊朗勢力在中東地區擴張。作為回擊,伊朗加大對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等反以武裝派别的支援力度……

回顧過去40多年,伊以之間的對抗角力呈螺旋上升趨勢,雙方之間的沖突日趨尖銳。以色列4月1日空襲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以及雙方之後的循環報複,将兩國進一步推向“戰争邊緣”。

雙方出手各有考量

目前,新一輪巴以沖突已經持續半年有餘。然而,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卻遠未完成“消滅哈馬斯、解救全部被扣押人員、確定加沙地帶不再對以色列構成威脅”三大預定目标。相關統計顯示,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超過3.4萬人死亡、7.7萬餘人受傷。面對加沙地帶日趨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國際社會連續對以色列發出強烈譴責。與此同時,以色列國内也接連發生不滿政府的大規模遊行。

很多分析認為,以色列政府目前面對來自内部和外部的雙重巨大壓力,正在尋求通過轉移沖突來擺脫困境,避免下台。至于轉移沖突的目标,站在哈馬斯身後的宿敵伊朗,無疑是内塔尼亞胡政府的最佳選擇:一方面,打擊伊朗可以對其長期從事反以活動進行懲戒,同時震懾伊朗支援的武裝派别;另一方面,若伊朗真的是以從對抗的幕後走向前台,以色列就可以趁機把美國“拉下水”,借助美國之力打擊地區對手,鞏固自身地位。

與以色列相比,伊朗顯得更加沉穩。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遭襲後,伊朗于14日向以色列發射大批無人機和飛彈。盡管這次報複規模很大,但事前事後的種種迹象展現了伊朗既示強又克制的雙重考量。

從示強的角度看,伊朗使館遭襲是主權受到侵害,伊朗采取報複性襲擊将在很大程度上安撫國内群眾、捍衛民族尊嚴。據以色列媒體報道,14日的襲擊中,伊朗發射了185架自殺式無人機、36枚巡航飛彈和110枚地對地彈道飛彈。如果消息屬實,這可謂近年來規模罕見的飛彈襲擊戰,充分展示了伊朗武裝力量的遠端打擊能力。從克制的方面看,這次襲擊前媒體已經披露了伊朗的計劃,以色列也采取了學校停課、限制聚集等針對性措施,而且伊朗并沒有打擊民用目标,襲擊針對的是偏遠地區的軍事目标,事後伊朗也很快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合法反擊已經結束”。伊朗的做法表明,其并不願加劇緊張局勢,給美國軍事介入提供理由。

局勢走向仍存變數

過去,以色列和伊朗之間多是通過非直接對抗的形式在中東地區博弈,而伊朗14日襲擊以色列,是兩國首次上演直接軍事對抗。本土率先遭到來自伊朗的打擊,這對在中東地區有着軍事實力優越感的以色列而言,肯定難以接受。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以色列19日對伊朗境内發起襲擊。伊朗媒體報道說,伊朗防空系統當天在伊斯法罕省上空發現3架微型飛行器并将其擊落,事發地靠近伊斯法罕國際機場和伊朗空軍的基地,沒有造成任何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發後,以色列官方拒絕證明以色列對伊朗發動襲擊的報道,但很多媒體認為,此次襲擊是以色列“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更像是一場“心理戰”,意在顯示對伊朗的警告和威懾。

有評論指出,以色列一向“有仇必報”,且目前維持沖突狀态對以總理内塔尼亞胡繼續執政有利,是以以色列報複伊朗在意料之中。不過此次襲擊中,以色列并沒有打擊伊斯法罕省的伊朗核設施,展現了很大程度的克制,這背後和美國的态度有很大關系。據報道,美國總統拜登近期與以總理内塔尼亞胡通電話時,明确表示美國不會參與到以色列任何針對伊朗的進攻行動中。這表明,拜登不希望在即将到來的大選前,中東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

過去,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争鬥基本是通過“代理人”進行“影子戰争”。雖然近期沖突更新,但雙方仍保持克制。有鑒于此,兩國未來很可能陷入低烈度的報複循環。

曆史上的5次中東戰争,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近幾十年,以色列沒有再和周邊主權國家發生過戰争。雖然包括以色列、美國、伊朗在内的相關國家都不希望目前沖突更新成主權國家間的大規模戰争,但各方都在采取“戰争邊緣政策”,即利用對方不希望戰争的心理搞戰争威脅或發動準戰争行為,以此實作自身利益最大化。殊不知,這種做法十分危險,一旦發生誤判就可能導緻局勢失控。

(解放軍報·中國軍号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