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歲現象”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真相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最近,我注意到一位母親分享了她的經曆。

盡管她一直以來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育兒中,但現在卻發現自己的努力并未能引導孩子走向積極的成長之路。

她的兒子剛剛步入高中的門檻,正值十六歲青春年華,然而,他不僅失去了兒時那份活潑陽光的性格特質,甚至還出現了逃課的現象。

起初,這位母親試圖通過對話與了解來解決問題,每當兒子抱怨上課時總是昏昏欲睡,她便忍不住為他的學業态度感到焦急,一心期盼他能把重心轉移到學習上。

然而,随着時間推移,她察覺到兒子逐漸減少了與她的交流,轉而頻繁出入網吧,甚至有一次徹夜未歸,整晚都在網吧度過。

面對這一困境,她隻好在網絡上釋出求助資訊。有幸得到一位熟悉兒童心理學的網友回應,對方指出這種情況被稱為“16歲現象”,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頗為常見,他們容易出現厭學、逃學、情緒消沉、過早戀愛等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是由于他們在青春期階段遭遇心理上的困擾與波動。

此刻,這位母親深深反思,意識到過去數年間,她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與關懷。

養廢一個孩子,從隻盯着“成績”開始

同樣身為家中有高中生的父母,網友老白也遭遇了相似的困擾。

他的女兒自小便乖巧懂事,一直是教師和家長心中的“國小霸”。然而,在高二這一學年,女兒的學習成績卻突然大幅下滑。

盡管每日看似都在勤奮學習,但知識仿佛無法真正入腦。更令人憂慮的是,那段時間裡,女兒頻繁地以各種理由提出請假申請,如頭痛、胃痛、生理期不适等。

起初,老白出于對女兒健康的關心,允許她在家中休養。然而随着請假次數增多,他開始擔憂女兒會是以錯過大量課程,甚至開始疑慮女兒的身體狀況是否屬實,抑或是找借口逃避學習。

于是,他不再輕易答應女兒請假,并不斷告誡她要專心學業。

直至有一天,正在工作的老白接到了來自老師的緊急電話,告知他女兒因腹痛難忍以至于頭上冒冷汗。這讓他頓時心急如焚,立即帶女兒去醫院就診。

經過一系列詳細檢查後,醫生表示女兒的身體并無大礙,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或問題。

“16歲現象”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真相

此刻,他的腦海中驟然響起了一記警鈴,他立即帶着疑問去找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尋求解答。

咨詢師向他闡明,這是典型的“心理問題具象化”現象。

随着步入青春期,孩子們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多。

他們承受着學業壓力、同伴間的競争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惑。

若缺乏恰當的心理疏導途徑,心理問題極易悄然而至。

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下,主流的關注點集中在升學和考試上。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焦點都緊緊鎖定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像老白的女兒這樣優秀的學生,即使内心存在困惑,也不敢輕易表現出過度的叛逆行為。

然而,她畢竟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

相較于取得高分,她更迫切需要找到困擾自己的答案所在。

于是,心理上的郁結逐漸顯現為身體症狀,如頭痛、腹痛等現象。

此時,老白才恍然大悟,原來女兒的問題,竟是在自己無意識的高壓之下催生出來的。

你以為的脫軌,是孩子在奮力自救

近期熱播電視劇《鳴龍少年》中,角色沈耀的心理困境引起了廣泛的社會熱議。

這位品學兼優、成績斐然且兼具帥氣外表與優越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校園内備受矚目和喜愛。

然而,沈耀背後隐藏着不為人知的一面。盡管表面光鮮亮麗,他私下裡的行為卻揭示出内心深處的掙紮。

例如,當同學不慎弄髒他的鞋時,他會采取極端手段,如偷拍他人隐私照片并導緻其遭受欺淩;而在同學們郊遊歡聲笑語之際,他卻選擇孤獨地在一旁,甚至表現出對生命漠視的行為,企圖結束一隻蝴蝶的生命。

深夜萬籁俱寂之時,他則會選擇在衛生間進行自我傷害。

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桑夏通過網絡匿名方式與沈耀進行了深入交流後,才揭示出他正深受重度抑郁症的困擾。

為了與抑郁症抗争,沈耀曾嘗試多種針對性藥物治療,但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如體重增加、過度嗜睡等問題讓他倍感困擾。

他曾表示:“體重增加可以通過鍛煉解決,但嗜睡卻無法接受,因為昏昏欲睡的狀态下無法繼續學習。”

是以,他無奈之下選擇了停藥,并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保持清醒狀态。

“16歲現象”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真相

他向桑夏提出了一個問題,關于受傷的蝴蝶是否仍有生存的價值,這似乎是在探讨,對于存在缺陷的人而言,是否依然具備獲得愛的權利。

對此,桑夏回應道,世間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并且在生活中難免會有失去生存勇氣的時刻,但這完全正常,無需過于自責或焦慮。

桑夏的回答充滿了包容與了解,沒有絲毫的質疑、批評或失望情緒。

這樣的了解和接納,逐漸打開了沈耀緊閉的心扉,使他開始勇于展示真實的自我,并嘗試與自己的内心達成和解。

許多父母堅信,隻有通過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孩子具備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然而,實際上,真正能讓孩子在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是他們心中那份充滿愛意、快樂以及被無條件接納的記憶。

正如心理學家黃仕明所言:

一個人不會輕易改變,除非他真切感受到被愛包圍;

一個人不會主動改變,除非他深深體驗到被尊重對待;

一個人不會被迫改變,除非他明白即使保持現狀也能得到許可。

每一個看似偏離正軌的孩子,其内心深處都渴望得到關注和了解。他們的轉變契機,恰恰在于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并全然愛護的那一刻。

真正的愛,是允許孩子“野蠻生長”

當您察覺到自己的孩子似乎已偏離了正常軌道,

也許并不需要竭盡全力地将他們強行拉回既定路線,

而是可以嘗試釋放内心的焦慮,賦予孩子自由探索與成長的空間,任其“野蠻生長”。

或許,在溫暖陽光和滋潤雨露的滋養下,您的孩子會更積極主動地向上茁壯成長。

接下來,讓我們共同探讨具體的實踐方法。

1.允許孩子不完美

在心理學領域中,存在着一個名為“習得性無助”的理論。

它指的是個體由于反複經曆失敗或受到懲罰,進而産生的一種内在的“自我放棄”現象。

例如,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時,若我們總是對其進行批評,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深信自己确實無法學好。

一旦人在心理上為自己築起一道屏障,将失敗歸咎于自身無法改變的因素,就容易喪失再次嘗試的勇氣和決心,陷入消極抵抗的困境。

是以,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允許他們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犯錯誤,也要了解他們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跌倒。

在我們的了解和寬容之下,孩子才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态,保持内心的平和穩定。

這樣,他們就不會被外界定義的失敗所束縛,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折損追求夢想的羽翼,反而能從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

“16歲現象”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真相

2.陪孩子一起去“瘋”

林語堂曾将幸福人生的構成提煉為四項内容,其中最後一項即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遊戲。

同樣地,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也至關重要。

當孩子們能與父母共享歡樂時光,一同探索豐富多彩的世界時,他們不僅能夠擺脫壓力束縛,更能激發内在的創新思維和無限想象。

是以,與其單方面地以道理來引導孩子的成長路徑,我們不妨選擇以實踐體驗替代口頭說教,讓孩子在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發展。

或許,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所領悟的生活真谛,會比我們直接傳授的更為深刻。

終有一天,當孩子們長大成人,回憶起生命中最幸福的瞬間,那絕不會是某一道習題或一組公式,而是那些你陪伴他們一起盡情嬉戲、一起“瘋狂”的歲月。

“16歲現象”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真相

3.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董宇輝曾經有這樣一段表述:

請堅信每一段經曆都蘊含着動人的故事,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其獨特的精彩之處。

人之是以可愛,源于各自的豐富多元,我們并非流水線上産出的标準化産品,教育的本質在于讓花朵自然綻放,讓樹木茁壯成長。

無可否認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性和才能,他們的發展路徑和成才方式各有千秋。

有的孩子在學術成績上表現出色,但在實際操作方面可能并不突出。

有的孩子雖學業成績平平,但卻在手工技藝、體育運動等方面展現出過人的才華。

明智的父母不應以爬樹的能力去衡量一條魚的潛能與價值。

幫助孩子發現并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遵循自身的獨特軌迹發展,這才是對孩子最完美的成就。

“16歲現象”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心理真相

有人認為,對于步入中年的父母而言,生活的艱辛可以大緻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源自于為生活奔波的困苦,另一部分則來自對孩子教育問題的憂慮。

即使面對孩子的一次作業錯誤,他們也可能感到極度困擾,而孩子的一次考試失敗更是足以令他們深深挂念。

然而,我們應當明白,孩子的潛力與可能,并非僅僅局限于學校的課堂之中。

真正關鍵的是,我們要學會去深入了解并關注孩子,協助他們塑造強大的内心世界,引導他們找尋自我,這才是最深沉且真摯的愛的表現。

請在文章底部點贊支援,願你能夠成為一位擁有從容與包容力的父母,培養出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