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栖息地完成6.53億元融資,通過“産品化”疊代5萬億家裝市場

作者:甲子光年

4月25日,智能住宅品牌「Habit@ 栖息地」宣布完成天使輪、Pre-A輪融資,累計金額6.53億元。Pre-A 輪由理想汽車領投,石頭科技、新北科創基金等投資方跟投。該輪融資将被用于智能住宅産品研發、數字設計系統研發以及全國傳遞基礎設施布局。

《2023年中國家裝行業研究報告》預測,中國家裝家居市場在未來幾年将持續增長。報告指出,得益于消費更新、住宅需求多元化,以及産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推動,預計到2025年,中國家裝家居市場的總體規模将達到約5萬億元,到2030年達到7萬億元,行業年均增長率超過6%。

但在過去很多年,裝修類似于在中關村攢電腦,不具備規模效應。是以栖息地創始人沈亞楠認為,“将家裝打造成為産品,是這個行業最大的機會。”

“産品化”“規模效應”是家裝行業機遇

創業是一種使命的延續,重新出發的初衷沒有改變。

在創立栖息地之前,沈亞楠曾經作為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從 0 到 1 深度參與理想汽車的創辦以及成功。在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今天,整個行業目睹了車作為“移動的家”的幸福時刻。但實際上,人們居家的時間比在車上的時間更長。每天待了10小時以上的家,還可以變得更加幸福。是以,栖息地的創立也是緻力于探尋如何創造幸福空間,也是從理想的車,到理想的家的延續。

“理論上,家裝市場比造車更大。”沈亞楠認為,房子、裝修、車輛是家庭消費中花費最多的三項支出。每個人在車上的時間短于在家的時間,大家生活時間最久的還是家庭。是以,創造幸福的家極具價值,如果說買房能讓人有歸屬感,那裝修便是人們對于居家幸福的向往,衆多消費者也願意為此買單。

從市場天花闆來看, 過去家裝大市場是3萬億的規模,目前5萬億規模,将來可能要奔向7萬億。家裝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那麼,誰能解決規模效應的問題,誰就能實作商業的成功。

然而,裝修難。不管是媒體報道還是身邊的執行個體,坐地起價、偷工減料、工期延誤……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提及裝修,消費者無一例外地心懷‘不信任’。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各種防坑攻略,在經曆一場裝修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誕生一個防坑專家。裝修産業鍊上甚至還衍生出專業質檢,消費者要雇他們來檢測裝修品質。”沈亞楠描述。

他分析,這些不信任可以歸因為4個不确定。“第一,是效果不确定,裝修公司隻給效果圖,不知道真實裝修後的細節,過程中買的材料也不清楚;第二,是預算不确定,沒有完整清晰的項目費用表,還有裝修公司會惡意增項;第三,是傳遞時間不确定。最後,是服務品質不确定,裝完的房子沒有保存期限、維護期,品質取決于你的工頭人品。”

當問題重重的時候,說明行業生态是失衡的。

家裝行業目前缺乏規模效應,處在“大行業小公司”的狀态。在沈亞楠看來,“類似過去在中關村攢電腦。咱們去海龍大廈,小哥讓你購買CPU、機箱、硬碟主機闆等,挑完了,他們給你直接攢起來,組裝完畢,一台電腦就完成了。”

栖息地真正想實作的,是家裝行業的攢電腦到筆記本電腦的疊代。也就是說,将海龍大廈攢電腦的松散商業模式,更新為更類似于購買筆記本電腦,具備一站式選品、售後、有良好服務體驗的商業模式。

如今買電腦都是整機購買,已經完全實作規模效應。但是,家裝行業,規模效應還沒有實作,就像是傳統的裁縫行業(櫃子、地闆、輔材、瓷磚等分散),裝修公司很接近于裁縫,将已經成熟的材料拼在一起。在服裝制造業還沒有産品化之前,完全無法解決規模效應的問題。

和買電腦一樣,将裝修打造成為産品,是這個行業最大的機會。在沈亞楠看來,隻有賣産品才能獲得規模效應,才能進一步去做品牌。如果是攢電腦式的裝修,最後的産品是由設計師和工長傳遞的,他們的自由度很高,确實沒法保證使用者體驗。

作為一家聚焦生活智能的科技公司,栖息地憑借高內建度設計、工業化制造和傳遞,完成“完整産品”也就是“智能新住宅”的傳遞,為家庭使用者提供裝修新選擇。

栖息地完成6.53億元融資,通過“産品化”疊代5萬億家裝市場

栖息地智能新住宅産品

做産品公司,是栖息地堅持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家裝是以零售業态存在的,但本質上也是産品公司。比如美國裝修零售商The Home Depot,看似是個零售公司,其實賣的東西一大半都是他自己的産品,是一個産品公司。The Home Depot占有美國家居零售市場的28%,最新市值為3300億美元。

投入研發,是創造價值最重要一環

如何讓裝修成為一個産品呢?

一個産品最重要的是價值創造,産品要投入研發。栖息地的商業模式是産品+直營。這個行業最大的機會就是從裁縫行業變成産品行業。也就是說,做産品有最重要的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創造價值;第二個方面,價值傳遞;第三個方面,價值傳遞。

中國人均住宅面積房改之前不到10平米,房改之後是39.8平米,同時,中國人的居住面積将來不會飛速增長了,未來50年我們主流的中高收入家庭基本是住在現有的這些房子裡。即使搬家更新房子,基本上也是置換二手房,新房也越來越少。

基于此,栖息地的核心價值觀是,家的每一部分——從設計到裝修,從家電到智能裝置——都應和諧統一,不再孤立看待每一個功能,而是将居住體驗作為産品研發的核心。

價值創造最重要的便是投入研發。“所有的事都要回歸到消費者的利益。”沈亞楠說,“當一個房子需要更多的裝置和功能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就需要內建化和高密度的設計,就需要有研發的助力。”

在北京,栖息地集結了戶型、智能、設計和數字化等研發中心,共同推動智能住宅産品的創新。研發團隊來自智能、科技和建築領域的前沿,擁有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頂尖學府的專業背景,為産品帶來先進的智慧和競争力。

例如,栖息地在過去一年開發了iVD數字化設計及傳遞,通過數字系統創造“孿生”的虛拟住宅,在施工前,就可以讓使用者身臨其境的體驗未來的家,1:1的還原還展現在隐蔽工程(管線、電路系 統等)可以在虛拟住宅裡“真實”顯示,即時生成施工圖和施工報價,提升傳遞品質。

栖息地完成6.53億元融資,通過“産品化”疊代5萬億家裝市場

iVD數字孿生設計系統

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改善會有諸多需求。比如,在家庭裝置和功能需求方面,需要加裝新風系統、加濕器、軟水系統等。再比如,消費者對家庭生活場景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需要家庭影院、智能廚房等。

實作這些目标,最好有一套簡約的作業系統。栖息地通過便捷的互動方式來關聯控制:通過自研五合一面闆,實作燈光、新風、空調、地暖和窗簾的五合一智控;同時,室内溫度、濕度、PM2.5、PM10、CO₂等五項資料可以一屏顯示;面闆還可以和栖息地App實作資料同步。“智能家居,一個APP就可以搞定。”

成本上或許也更有優勢。在裝修過程中,消費者需要與各種中間商進行交易,其中一部分費用用于購買中間商在産品選擇、推薦和銷售過程中提供的服務。且消費者經常是在缺乏完整方案和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做選擇,采購中可能産生一些不夠理性的費用。

栖息地認為,當消費者購買完整産品的時候,中間商就減少了,成本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得到的産品也會是高品質的。

賽場上競争,賽場外做朋友

中國家庭的住房面積已經相對穩定,當“住房不炒”的理念在近幾年成為現實之後,房子慢慢回歸居住功能。

造車的背景讓沈亞楠能夠了解到複雜産品研發和供應鍊的整合。造房比造車容易:如果買一輛車,那就要買大約17000個零部件來整合,而裝修房子,買2000多個零部件就很可以了。

但是,家裝行業供應鍊基礎不好,沒有好的供應,還需要自研以及與外部供應商的合作聯合研發。還有一點就是,造車是集中在一個工廠裡的總裝工廠中的房間制造好,智能住宅是分散到千家萬戶,“總裝工廠中的房間”是分散的。

為實作家裝“內建化”,保證家的一緻性體驗,除了前述的研發,栖息地的核心産品全部自産自銷,實作全産業鍊覆寫。

在江蘇省常州市,栖息地擁有一個綜合性基地,這裡是確定産品落地的核心區域。其中木作智能制造工廠面積達到35000平方米,采用數字化流程,實作高效環保生産,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家居選擇。

栖息地還搭建了自己的施工和服務團隊。家裝工程師必須嚴格按照标準流程進行施工,使用統一的工具和材料,按照标準圖紙施工,確定每個項目的品質和進度可靠可控;服務團隊從交房起為每個家庭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務,保潔随工期完成清潔任務,全方面支援使用者的入住需求。這是絕大多數裝修企業不具備的。

這些産品已經上市,2024年,消費者可以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遇見栖息地的體驗店。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供更透明、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務,所有門店均采用了全直營的銷售模式。

通過“所見即所得”的體驗,新的商業模式能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産品細節和效果,減少後續的不确定性。

當下,沈亞楠認為企業最重要的是研發,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最重要的則是一起做大蛋糕,壯大行業。“創造‘幸福的家’需要整個行業一起來推動,多幾家公司,更有希望完成整個行業的智能化優化和疊代。

對于競争格局,沈亞楠打了個比方:“就像在籃球賽場上,每個人都想赢。但在賽場外,這場籃球打完了,或者包括中場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是好朋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