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作者:秦楚刊号

和風旭日,天氣晴朗。

這是距今900多年前的一天,也就是北宋徽宗年間,地點是北宋都城汴京的城門樓前。雖然此時已近黃昏,但通往城樓前的大道上,仍然是人來人往,推車的、挑擔的、騎馬的、做轎的,絡繹不絕。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迎面走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書生,頭戴方巾,身穿青色長衫,腰系月白緞絲縧,手拿一把折扇,正慢悠悠的走上護城河橋,邊走邊向上張望,仔細觀察城樓的每一個角落。

你可能奇怪,這個公子是什麼人,為什麼在這裡張望?是在找什麼人嗎?

原來,這個公子名叫張擇端,是北宋皇家畫院的一名畫師。他奉了皇帝宋徽宗趙佶之命,要将整個汴京城的風景畫在一幅畫上。這個任務可不簡單,雖然張擇端的繪畫技藝高超,尤其擅長畫“界畫”,也就是他很擅長畫城市、建築這些題材,但這次的任務是将整個城市畫在巨幅之上,如此艱難的任務讓他不敢掉以輕心。自從接到任務後,他每天都要早早的起來,到汴京城裡實地觀察,牢牢記下各處的房屋、舟車、商鋪等處,再畫下草圖,為畫這幅超級大的畫卷做準備。

這不,今天他又早早的出來。自從接到任務已經十天了,城裡各處都已經看的差不多了,今天他準備最後再仔細地觀察這座城樓,牢牢地記在腦子裡,回去就開始動手繪畫了。

借着張擇端的眼睛,我們也來好好欣賞一下這座高大雄偉的城樓。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我們從上往下看,這座城樓的屋頂有四面坡,中間一條正脊,這種屋頂叫做“庑殿頂”。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屋頂有很多種類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和硬山頂這四種了。庑殿頂就是像張擇端眼前這座城樓這樣的,中間一條正脊,四條垂脊,脊下有四面坡屋頂,這是中國古建築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了。

比庑殿頂稍微低一等級的是歇山頂,這是在庑殿頂的基礎上,四面的四條垂脊不是一次下來,而是“歇”了一下,是以出現了四條垂脊、四條戗脊,加上正脊,一共形成了九條脊,是以也叫“九脊頂”。歇山頂的兩面各自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面,叫做“山花”,這也是歇山頂上很注重裝飾的一個地方。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除了庑殿頂和歇山頂這兩種等級最高的屋頂,硬山頂和懸山頂也是經常使用的形式。硬山頂就是屋頂有一條正脊,前後兩面坡。懸山頂的其他部分都跟硬山頂一樣,隻是山面的兩邊屋檐挑出山牆以外,懸山嘛,顧名思義,就得“懸”出來一塊兒。懸山和硬山是兩種最簡單、最基礎的屋頂形式,在古代是一般老百姓蓋房子時使用的。當然,土豪随意,富人家裡的配房、倉庫什麼的也會用這種屋頂。

還有一種屋頂,叫作攢尖頂,就是我們經常在亭子、塔上看到的那種尖頂,沒有正脊,有四條或多條垂脊,正中還有一個圓圓的寶頂。

除此之外,還有頂部平平的盝頂,沒有正脊的卷棚頂,像個頭盔一樣的盔頂,等等。這些不同用法的屋頂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屋頂家族,使中國傳統建築上有了這道雄偉瑰麗的美麗風景。

張擇瑞仰頭仔細地觀察,屋頂最高處兩個巨形鸱吻高大威武,經過陽光的照耀,反射出溫潤的光暈,讓他不得不眯起眼來。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正脊兩頭,通常都會放上兩個巨大的獸頭,張嘴做吞脊狀,這兩個獸頭就叫做“鸱(音吃)吻”,也叫“吞脊獸”。這兩個鸱吻,來自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傳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這九子裡,有一個叫螭(音吃)吻的,龍頭魚身,生性好張望,這就是鸱吻的前身,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待在中國古建築屋頂正脊兩邊的那兩隻巨大的獸頭。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據史料記載,這兩個家夥是從晉代開始出現的。傳說有一種海中的魚,能興風浪,尾巴很像鸱的尾巴(“鸱”是一種鳥),是以古代的工匠就把它的尾巴放在屋頂上,想借助它的力量防火防雷。說白了,就是古代的一種不靠譜的“消防措施”。

看完了鸱吻,我們再順着四條垂脊往下看,在垂脊的盡頭,一般會有一排小獸蹲在脊上,這些小獸是做什麼的用的,都叫什麼名字呢?

這些可愛的小獸,就是古建築屋頂上最好玩的地方了,他們的名字叫做“脊獸”。小時候我在家閑得難受的時候,我媽經常數落我:“看你閑得五脊六獸的”。這個“五脊六獸”,就是指屋頂上的五條屋脊和六個脊獸。

雖然宋、遼建築上的鸱吻還沒有發展完善,更多的是像力士一樣的人物造型,但卻是其後的明、清建築鸱吻的基礎。

如果你去過故宮,那你就會看到故宮每個大殿的屋頂上,都會蹲着一排排的脊獸。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是有嚴格等級劃分的,而屋頂上脊獸的數量也是和等級有直接關系的,按等級一般安放三個、五個、七個或更多。故宮太和殿屋頂上的脊獸數量最多,共有十個,分别叫:1、龍,2、鳳,3、獅子,4、海馬,5、天馬,6、狎魚,7、狻猊,8、獬豸,9、鬥牛,10、行什。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不用說了,都是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厲害角色。我們主要來看看狻猊、獬豸和行什。

排在第七位的狻猊(音酸泥),可是大有來頭。在中國的古代神話中,狻猊是龍生九子之一,而且在佛教中,狻猊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也叫金猊或青獅子。傳說中狻猊喜煙火,是以形象一般在香爐上出現。我們去各地的佛寺旅遊,經常會看到趴在香爐腿上的獸頭,那就是狻猊了。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那獬豸(音謝治)又是什麼呢?它也是中國古代神話裡的一種神獸,頭上有一角,能辨是非。傳說如果兩個人因是非之事争執不下,獬豸就會出現,用獨角頂倒狡辯之人,然後……當然,它不會吃人,它隻是想告訴無理狡辯者:你可别胡說八道了,我在這瞅着呢。是以,喜歡當裁判的獬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公平、公正的象征,也是中國古代司法的象征。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再來說說排在最後一名的行什。為什麼叫行什?就因為排行老十呗。行什的樣子是不是有點眼熟?尖嘴,猴腮,鷹爪,背生羽翼,手握金剛杵,這不就是雷震子嗎?仔細想想也在理,雷震子也是雷神的化身嘛,在以木材料為主的中國古代建築上,确實是需要一個酷似雷神的保安隊長來進行防火防雷的安保工作的。不過你可能要問,那直接叫雷震子不就得了?為啥還要費這個勁另起個名兒?嗯,那你猜我為什麼叫錢江湖?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日漸高升,張擇端揉了揉發花的雙眼,低下頭休息了片刻。

他出生于山東東武,幼年時來到京師,先是刻苦讀書,後來又專門學習繪畫,尤其喜好畫“舟車市橋”這種城市裡的風景,也就是專工“界畫”。他的風格自成一家,很受皇帝喜歡。這次皇帝要求他把整個汴京城畫下來,也是想考驗一下他的能力。

張擇端一邊揉搓着僵硬的脖子,一邊往城門裡走去。身邊往來的行人匆匆而過。一隊高大的駱駝隊從他身邊走過,駝鈴聲聲,揚起一陣塵土。他走過城門,背過陽光,回頭繼續看向城樓。城樓屋頂上,一排排瓦當整整齊齊地排列,像是等待檢閱的軍隊。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如果把中國建築屋頂上整齊的瓦看成一排隊伍的話,那麼站在整個隊伍最前排的就是這個圓圓的小個子——瓦當。不管是什麼級别的屋頂,也不管是硬山、懸山,還是庑殿頂或歇山頂,都缺少不了這個站在頭排的家夥。

當人們掌握了制陶技術,瓦就逐漸被發明出來,而瓦當作為保護屋頂檐頭的重要構件,從西周時期開始發展,直到秦、漢逐漸成熟,至西漢時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為什麼瓦當是圓形的呢?因為瓦當是根據瓦的形狀而産生的。瓦的形狀一般分為兩種:半圓形的筒瓦和少半圓形的闆瓦。屋頂蓋瓦時,一片闆瓦仰面向上,一片筒瓦向下,蓋住闆瓦間的縫隙,這樣互相搭扣,組成密不透風的屋面瓦頂。為了保護瓦頭,又在屋面的最前排放置了圓形的瓦當和菱角形的滴水。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雕梁畫棟、巧奪天工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幾乎在建築的每一個地方都會精雕細刻,瓦當和滴水也不例外,簡直就是一座小型的雕刻博物館。尤其在秦漢時期,瓦當圖案的題材已經相當豐富。各種獸紋、鳥紋、植物紋應有盡有。瓦當在西漢時期發展最盛,大至可分為兩種:隻有圖案的稱作“畫當”,隻有文字的稱作“字當”。

西漢時期最著名的畫當稱作“四神瓦當”。“四神”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文化中祛邪避災的神獸,也代表天上東、西、南、北四個星宿。古代打仗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代表前、後、左、右四個方位。在戰國時期,行軍布陣就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在出土的漢代瓦當中,“長樂未央”是比較常見的文字瓦當。“長樂”與“未央”這兩個詞寄托了人們想要長久的歡樂,永遠不結束的美好願望。另外還有“千秋萬歲”、“唯天降靈”等等各種各樣的瓦當,也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特征。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瓦當的下面,是一排排的鬥拱。這可是中國古建築上最有靈性的構件。簡單地說,一個弓形的長條木,兩端加上方形的木塊,就組成了一個鬥栱的基本機關。而建築上的這一坨鬥栱的機關量詞叫作“朵”,像雲朵一樣漂浮在屋檐下,是不是很浪漫?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鬥拱利用榫卯結構的原理層層交疊在一起,無需釘子,堅固程度堪比鋼筋水泥,可柔韌度又好像彈簧,足以化解掉相當大的外力,是以鬥拱是古建築上最好的“阻尼”裝置。

鬥拱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變化。唐代建築鬥拱雄大,高度往往能達到柱高的一半,健碩的臂膀承托起向外擴充的屋檐,使出檐能達到四米之多。宋遼時期基本承襲唐制,到了明清,由于結構上的變化,鬥拱就已經變成純裝飾性的小小的構件了。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順着鬥拱再往下看,咦,每個柱子兩邊都有兩個小翅膀,這又是什麼呢?

這個構件的名字叫做“雀替”,是柱子兩邊非常重要的支撐結構。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雖然雀替這種構件成熟的較晚,但它的雛形可以上溯到北魏。最初隻是建築轉角結構上的一塊不起眼的“替木”,後來就慢慢發展成為帶有裝飾功能的“雀替”。

由于鬥栱大多數情況下是藏于檐下,不易分辨,而雀替卻是大大方方地露于柱子兩邊,很好地解決了柱頭部分的裝飾問題。在注重裝飾的明清建築上,雀替的形狀也由早期的簡單的橫木,發展出了越來越多的變體,使柱間形成的框格形狀變得柔和,增加了建築上的空間層次。最終雀替發展成了七大類,即:大雀替、龍門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和花牙子。再加上由花牙子演變而來的用于室内裝飾的“罩”,這個繁複龐大的雀替家族,簡直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上的裝飾半邊天。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從雀替再往下看,柱子兩邊,就是中國古建築上裝飾部分的重頭戲:格扇。格扇是安裝在柱子之間的一種門窗的形式,大約在北宋初年出現,到明清時期,才發展到鼎盛階段。

仔細看,這個城樓上的窗子,叫做“直棂窗”,由若幹豎向的木條組成。早期的直棂窗不能打開,内側可以糊紙防風,這也是唐、宋遼、金建築經常使用的形式。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古代把窗子稱為“牖”,最早的窗子産生于穴居時代在洞頂鑿出的小孔。後來經過民居建築的演變,逐漸變成在牆上開的窗洞。現存最早的木建構築,位于五台山的南禅寺,所使用的窗子形式就是直棂窗的一種,叫做“破子棂窗”,也就是将一根橫斷面為方形的闆條斜着破分成兩根,每根的斷面形成三角形,安裝時三角形斷面向外,平的一面朝内,便于在窗内糊紙。另外還有一馬三箭窗、卧棂窗等其它形式。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在各種清宮戲裡,在“還珠”裡,在“甄嬛”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門,它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稱為格心,用紙或綢絹糊在木棂條組成的網格上,可以透光;下面的部分稱為裙闆,在格心和裙闆的上下部分會根據格扇門的高度增加一道或幾道“縧環闆”。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格扇門最具裝飾特點的地方就是位于視覺中心位置的“格心”了。在明清皇宮的各個大殿上,使用的都是更加絢麗的格扇形式,叫做“三交六椀菱花格心”或“雙交四椀菱花格心”。這種格心由兩根或三根棂條交叉組成,每個交叉點形成一朵六個花瓣的菱花,并在交叉點上釘一個金屬小釘。在中國古建築的裝飾藝術上,這已經是最高等級的做法了。

【中國文化】張擇端的一天:簡到崩潰的中國建築史

中國的建築藝術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達到了頂峰,所謂“秦磚漢瓦”就是形容這一時期的輝煌。中國大地上那些美麗優雅的古建築,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也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見證。

微風習習,太陽漸漸偏西,斜長的陰影已經緩緩爬上城樓,準備迎接夜晚的到來。

城樓下,張擇端手搖折扇,緩緩而去。城樓上的鸱吻脊獸、鬥拱雕梁,已經牢牢記在他的腦子裡。他要将這座雄偉的城樓,連同汴京城裡那些高樓瓦舍、商賈鋪戶,以及汴河上那些樓船輕舟、船工漁人一起,畫進一幅長達五米、注定會流芳百世的巨幅畫卷中。

這是他的使命,也是這座城市的幸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