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壇】唐文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把握的重要關系

作者:方志四川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需要把握的重要關系

唐文金

新質生産力理論源于實踐,又能動地指導實踐。讓我們先看一則新聞和一組資料來加以了解,就是美國财政部部長耶倫通路中國的有關關注點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

2024年3月2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彭博社記者提問,美國财政部長耶倫在接受采訪時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大力補貼自己青睐或優先考慮的産業。她強調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生産商提供了幫助,目的是使這些産業真正占領全球主導地位。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全球産業鍊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的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新能源産業蓬勃發展,靠的是在全球市場競争中形成的科技創新和過硬品質,絕不是靠所謂補貼來支撐保護。

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一組資料。中汽協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别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5.8%和37.9%,産銷量占全球新能源車比重均超過60%,連續9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也尤為強勁,2023年出口量達到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占汽車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這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在國内市場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也展現強大的競争力。它和锂電池、光伏産品一起,被稱為出口“新三樣”,給中國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這一則新聞和一組資料,能透出什麼資訊呢?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西方政要坐不住了;第二,西方國家在分析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原因,隻不過它不從自身找原因就看不到問題的實質;第三,中國新能源汽車确實異軍突起了,在全球市場競争中形成的“科技創新和過硬品質”,代表了先進生産力的演進方向,或者說它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代表性成果,這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大踏步向前的真正原因。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新質生産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新質生産力如此好,各地能否一哄而上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參加讨論時強調,各地要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禀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積極促進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因地制宜”四個字,蘊含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一以貫之的重要要求。

新質生産力本質是先進生産力,它涉及領域廣、創新含量高、綠色本底厚、要素配置優,呈現的質态屬于“性質”、“實質”上的躍升,展現出生産力水準“質的變化”。對于新質生産力的認識,一是不能脫離“生産力”的範疇來了解,否則容易把它作為一個“框”,什麼都往裡面裝,導緻泛化、庸俗化;二是不能脫離“新質”來界定,否則容易與傳統生産力相混淆,導緻降格以求、低标自滿。要真正掌握新質生産力的内涵,就不能作泛化、膚淺化的解讀,也不能故弄玄虛、故作高深。對此,還是要回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上來了解,才能真正掌握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機理和實踐要求。能夠催生新質生産力形成的,一是技術革命性突破,這是驅動新質生産力的技術系統;二是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這是驅動新質生産力的要素系統;三是産業深度轉型更新,這是驅動生産力的産業系統。這三個系統互相作用、互促共進,使新質生産力呈現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特征。

開篇談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就符合催生新質生産力形成的這個“發生器規律”。靠什麼激活新能源汽車産業“一池春水”?從技術革命性突破來看,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控系統等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塑造了汽車産業新型動能和成本競争優勢,中國車企在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名中占據六席,車輛的技術先進性、安全可靠性和經濟合理性得到保障;從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來看,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援、新型基礎設施、産業鍊協同、市場力量等一套組合拳,提高了生産要素效率;從産業深度轉型更新來看,汽車制造這個本為傳統産業的領域,産業鍊長、關聯度高、競争性強,經過綠色化、數字化賦能而涅槃重生,實作“早轉早主動”的蝶變躍遷。這說明,從新質生産力的内部去尋求必然性、認識規律性,才能抓住其本質特點和形成機理,才能把握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實作路徑。

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就要堅持系統觀念,從技術系統、要素系統、産業系統入手,切實把握以下重要關系。

着眼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

把握好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關系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技術革命性突破成為顯著标志,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核心驅動。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要陣地,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實作生産力水準質的躍遷的重要途徑。科技創新為産業創新提供知識成果和動力引擎,産業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就是說,社會的需要是把科學推向前進的強大驅動力,科技創新越是适應社會需要、越是植根于産業創新的土壤,就越能實作技術革命性突破、越能推動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

四川創新資源豐富,國家在川布局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要工業和重點科研院所,奠定了創新條件和産業基礎。目前,四川擁有西部地區首個國家實驗室,新獲批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在川國家大科學裝置10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205個,首批4家天府實驗室實體化運作;有高等學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各類科研人員35.5萬人,在川兩院院士67位;西部(成都)科學城加快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态勢強勁。我省科技實力雄厚,創新資源擁有量處于西部領先地位,但創新驅動能力還不強,産出水準與創新優勢還不比對。一是研發投入不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基礎研究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準。二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僅為109.3家,比全國122.5家的平均水準少13.2家;有研發活動的規上企業僅占27%,比全國37.3%的平均水準低10.3個百分點;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省研發投入62.6%,比全國79%的平均水準低16.4個百分點。三是技術交易活躍度不夠,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地區生産總值僅2.9%,比全國平均水準3.9%低1個百分點。這些情況表明,四川打通科技創新到産業創新的轉化管道,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推動成果由實驗室走向“生産線”,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變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最大增量”。

着眼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

把握好新型要素和一般要素的關系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構成社會生産力的一般要素。各個要素的發展及其創新性配置,有利于“建立一種新的生産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生産要素與生産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産體系”,這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礎。農業文明時代,生産要素以勞動和土地為主,是以有了威廉·配第關于“勞動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說法;工業文明時代,生産要素則以勞動、土地和資本為主,資本作為生産力發展的關鍵要素,不僅展現一定的社會生産關系,而且主宰了這個時代的生産力發展程序;數字資訊時代,資料成為要素系統的“新成員”,具有工具性和對象性雙重屬性,不僅是産業賦能的手段、也是勞動作用的對象。新型生産要素拓展了一般生産要素的範圍,使生産力發展水準不斷遞進提升。發展新質生産力,依賴于高素質勞動者、智能化勞動資料和深廣性勞動對象的優化配置。

着力做好“人”的文章。即實施人才戰略,加快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人是生産力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做好人這個決定性要素的文章是發展新質生産力是必由之路。四川是人口大省,人力資源狀況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一方面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達16.93%,已進入國際通用标準的深度老齡化階段;另一方面,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了13.5年,人口紅利模式正由數量型向品質型提升。未來加大教育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力度,大力實施人才戰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進一步壯大新型勞動者隊伍,建設大批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企業家和創新型人才、智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使人才紅利更加充分、更可持續地釋放出來。

着力做好“數”的文章。即壯大數字經濟,加快變資料資源為資料資本。數字化是當代最具時代特征和深刻影響的新趨勢。與傳統生産要素不同,資料要素以“無形物”的形式存在,對其他生産要素具有滲透疊加、粘合賦能、互動融通的特殊作用,通過催生新質勞動資料、孕育新質勞動對象、裝備新質勞動者而帶來數字經濟爆發式增長。四川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承擔着服務“東數西算”的戰略任務,今年又把人工智能列為一号創新工程,具有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條件。擁有被稱為西部“最強大腦”的國家超算中心,最高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秒,服務範圍涵蓋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全面啟動建設天府資料中心叢集,全省100個标準機架以上的資料中心項目已投産66個,裝機規模達20多萬架,以“算法+算力+資料”為基石的人工智能支撐平台較為完備,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日臻完善。要堅持數實融合,聚焦發展“芯、屏、端、軟、智、網、儲”等重點領域,促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推進資料産業化、商品化、市場化開發應用,探索建構明晰産權、有序交易的規則機制,發揮資料資本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乘數效應。

着力做好“器”的文章。即加快裝置更新,加快變一般裝備為先進工具。機器裝置是重要的勞動資料,先進工具是新質生産要素的重要标志。與“傻大黑粗”的老舊裝置相比,具有技術領先性、系統內建性、精确智能性、綠色友好性等特點的新型裝置,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塑造品質等方面扮演着先進工具的重要角色。中央今年推出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的重大舉措,放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視角觀察,其意義是非同一般的。四川在推進大規模裝置更新中,将先進裝置導入産業部門、市政建設、交通文旅、教育醫療等,其需求巨大、規模可觀。實施中需要把握四個關鍵:一是标準要高,這次明确更新裝置要“以技術、能耗、排放等标準為牽引”,對标國際先進水準,把裝置的環保、能耗、安全、循環利用等标準提起來,使更新裝置的“指揮棒”立在高點上;二是用好政策,國家層面綜合運用财稅、金融、投資等政策組合杠杆,出台了一攬子“真金白銀的”支援政策,地方關聯用好用足這些政策,形成強大的政策聚合力;三是突出重點,對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七個領域,淘汰落後裝置、更新高耗裝置、改造低端裝置,使傳統制造、檢測服務、試驗平台等重點行業的技術裝備水準上到一個新台階;四是注重實效,全國大規模裝置更新有望形成年規模5萬億以上的巨大市場,為四川鞏固經濟大省地位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圍繞“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謀劃裝置更新,聚焦“六大優勢産業”提質倍增行動推進裝置更新,四川新質生産力發展必将行穩緻遠。

着力做好“料”的文章。即挖掘材料價值,加快變提供資源為精深加工。原料、材料、礦藏物等在生産要素中屬于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借助生産工具施加作用的客體。一個地方要發展新質生産力,就不能僅當工業原材料的提供者,而要融入産業鍊價值鍊中高端。一是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四川作為農業大省,豐富的農産品一方面進入消費市場,一方面進入加工環節,而農産品要更大程度增值,則需要發展精深加工業。四川農産品加工與農業總産值的比值為1.89:1,而全國這個比例是2.5:1,這是我省農業大而不強的具體表現。把農産品作為勞動對象,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拓展農産品的價值空間,是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實作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關鍵所在。二是用好清潔能源優勢。四川是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1億千瓦、占比為86.7%,其中水電裝機9759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天然氣(頁岩氣)産量達到55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21個光伏項目、18個風電項目等加快建設,全球最大水光互補柯拉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外送清潔能源規模巨大,“西電東送”年外送電量超過1500億千瓦時,“川氣東輸”年均輸出近150億立方米,為全國大局貢獻四川力量。四川建構以水風光氫天然氣多能互補為支撐的新型能源體系,将為實施“雙碳”戰略、發展綠色低碳優勢産業提供堅實支撐。同樣道理,加大電力體制改革,支援重點産業發展,就能更大程度激發清潔能源的動能供給和價值創造的作用。三是開發利用礦産資源。四川能源礦産、金屬礦産、非金屬礦産資源富集,查明資源量居全國第一的重要礦産資源有8種,其中天然氣、頁岩氣、釩、钛、锂等資源優勢明顯。應在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的前提下,建設精深加工基地,實行分品種差異化政策措施,積極推進科學有序開發,提高綜合利用水準,推動礦産資源優勢轉變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優勢。

着眼産業深度轉型更新

把握好新興産業和傳統産業的關系

新質生産力是新生事物,但“新”離不開“舊”。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興産業無疑要逐漸唱主角、挑大梁,但大多數地方現階段還是傳統産業占了大頭,是穩定增長、解決就業、貢獻稅收的重要支撐,不能将其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事實上,傳統産業也不等于落後産業,隻要加以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促其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就能實作“老樹發新芽”,這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力量。比如,汽車産業屬于傳統産業,但如果把汽車的發動機換成電池驅動,傳統汽車業就變身為新能源汽車産業。四川傳統産業占比超過70%,電子資訊、裝備制造、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輕紡、醫藥健康六大優勢産業中既有新興産業又有傳統産業,一些縣(市、區)幾乎全靠傳統産業撐天下,這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本盤,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如果新的家夥還沒操在手上,就把看門的現成家夥扔了,那是不現實、不可取的。一提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急于抛棄傳統産業而另起爐竈,“新的”還沒興起來、“舊的”就玩沒了,不符合“先立後破”的原則。

先立後破是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重要方法論。2021年,一些地方在落實“雙碳”目标時,出現了急于求成、顧此失彼的情況。在新能源供給尚不能充足的時候,就過早地對傳統能源亮紅燈、壓産能,導緻用能高峰時能源跟不上,一度出現“拉閘限電”而影響發展。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确“先立後破”原則。習近平總書記論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時,仍然強調了“先立後破”,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以産業深度轉型更新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就要推動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兩翼齊飛”,以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兩全其美”。對傳統産業,要在“改造提升”上發力,使之盡快蝶變出新,讓老底子煥發新活力;對新興産業,要在“培育壯大”上深耕,使之早日擔綱主力,在新賽道展現大作為,占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先機。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重點。在實踐中,新質生産力已經形成并展示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把握好若幹重大關系,推動技術系統、要素系統和産業系統的深刻變革。

來源:中國西部雜志

作者:唐文金(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