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今這行不吃香

作者:作家荟

#打勞工的五一假期#

作者:劉慶華

如今這行不吃香

循着記憶的路徑,到集上看看曾經讀過書的中學。中學被裏在集市中,又正逢大集,校門口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鱗次栉比的攤位,夾持着不太寬的街道,一個地攤的牌子上寫着“補鍋、鏟刀磨剪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腳步也随之在攤前停了下來。

鏟刀磨剪子,不是啥新鮮亊,在城市也時有看見。補鍋,就冷僻得有些挑眼了。這個行當,恐怕在全中國也鮮為一見了。

近前,蹲下就“補鍋”,我沒話找話地與老師傅聊了起來。

老師傅姓許,早年在集上鐵器社工作,與鐵打了一輩子交道,帶鐵的農具、器具他幾乎都修過,練出一身焊鉚鍛锉錘技藝。退休後閑着沒事,擺個攤子,沒指望掙多少錢,隻當是玩,找點樂趣。

我意在“補鍋”,話題扯得不管多遠,我也會像放風筝一樣,放放收收。抓住時機,便問:許師傅,現在還有鍋補嗎?

有,特少,一年碰巧也能補幾個。如今這行不吃香了,要擱在從前,這行可吃香了。

現在還有人用大鐵鍋做飯?我問。

如今這行不吃香

許師傅用大拇指蘸點水,在磨好的刀口上試了試,擦擦手,擡頭說:主要是鄉下老人,有的還習慣用大鐵鍋做飯,柴禾多,又舍不得扔掉,燒鍋做飯能省點買液化氣的錢。

”如今這行不吃香了,要擱在從前,這行可吃香了。”許師傅這句話,把我拽回遙遠的從前。

“補鍋嘞,哪家有鍋補!”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補鍋匠走村串戶,在農村時常聽到的吆喝聲。

農村人家人口多,可鍋隻有一個。做飯、燒水、炒菜,蒸啊煮的,都用它。麥草稭稈燒鍋灰多,鍋底要經常鏟,鍋底越鏟越薄,時間長了就會燒裂。又沒錢買新鍋,怎麼辦?補!怎麼補啊,莊戶人有莊戶人的辦法。

起先鍋漏水不厲害,就用泥巴糊在鍋底裂口處,火烤幹了泥巴,鍋就能将就着用一陣子。當泥巴也擋不住滲水時,再用面粉在鍋裡糊糊,泥巴和面都堵不住了,才喊補鍋匠補。

補鍋匠補鍋,先在裂口處除鏽,抹上粘合劑。剪塊鐵皮當“更新檔”,用鐵絲将“更新檔”扒住,鐵絲像訂書針一樣,把“更新檔”牢牢地釘在鍋上,再用錘敲實,最後用烙鐵焊牢燙平,鍋就補好了。

那年代,農村哪家的鍋底沒幾塊“更新檔”啊。補鍋這行當亊關家家戶戶做飯吃飯,自然很吃香了!

我還想和許師傅再談點古,說點今。這時,來了一位30多歲的女士到攤前,溫文爾雅地問:師傅,電飯鍋能不能補啊?

許師傅回答:我補的鍋不是電飯鍋。

都是鍋嘛!女士面有猶疑。顯然,“鍋”的概念,在年輕女士與徐師傅間形成了“代溝”——此鍋非彼鍋。

女士怎麼能不猶疑呢!畢竟,千家萬戶用生鐵大鍋做飯炒菜燒水的時代遠去了。鍋,也多元化了!

”補鍋”,這個隻屬于“許師傅們”那個時代的流行詞,在新時代人的語境裡,悄無聲息地被删除了,昔日的補鍋匠失業了,從生活的舞台漸漸隐去。

鍋壞了靠補的日子成了故事,故事裡的“補鍋”現身繁華集市,尤如老古董,現代小青年,誰還管你補的是大鐵鍋還是别的什麼鍋!

如今這行不吃香

作者簡介:劉慶華(大華),國鐵退休,中共黨員,進階政工師。烏魯木齊鐵路局文協會員,南京市江北新區作協會員。合著5部報告文學集,由中國旅遊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