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癌症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作者:國家林業和草原管理局
癌症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黎文婕

排版/ Annalee

中國AI,再次吸引大洋彼岸關注。

日前,斯坦福大學釋出了《2024年AI指數報告》,透露2023年美國人工智能投資額為672 億美元,是中國的約8.7倍;其中,阿裡達摩院(湖畔實驗室)醫療AI憑借在大規模胰腺癌早篩上的突破,成為唯一來自中國科技公司的AI亮點研究。

這意味着,AI尋癌,中國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在癌症早篩這個“新戰場”,AI到底有多重要?明明美國是此道的先驅,為何中國後來居上?AI落地,眼下走到哪一步了?

滴血驗癌為假,AI尋癌為真

“這場戰争,人類已經持續了數千年。”

《衆病之王·癌症傳》一書透露:“面對癌症,沒有人能輕言治愈,為了追上這種疾病的步伐,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創造、學習新知識,揚棄舊政策。”

于是乎,AI被寄予厚望。

随之而來的則是“滴血驗癌”,一個名為Theranos的公司,宣稱借助包括AI在内的高科技手段,從指尖搜集幾滴血液就可以快速檢驗癌症,并自動生成病人的病情診斷報告。

有了“滴血驗癌”的光環,Theranos成為矽谷的獨角獸,估值一度觸及90億美元,其創始人一度被稱為“女版喬布斯”。

不過,紙包不住火,騙局最終真相大白,創始人也锒铛入獄。

癌症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癌症新發人數前十的國家

雖然亂象叢生,但人類渴望借助AI攻克癌症的夙願沒有改變,相較“滴血驗癌”,AI尋癌走得更快更穩。

這其中,谷歌堪稱AI尋癌的全球“先鋒”。

早在2016年,谷歌參加 ISBI舉辦的癌症細胞區域檢測競賽時,旗下的AI工具LYNA對乳腺癌的追蹤頗有成效,進而名聲大噪,這之後又釋出了乳腺癌人工智能檢測系統,該系統的表現甚至超越了醫學專家。

盡管如此,谷歌的AI模型卻沒有在此道大規模落地。

谷歌首席投資官兼CFO露絲・波拉特曾坦承:“谷歌将AI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從通過分析和研究電子病曆預測患者疾病到輔助檢測肺癌等疾病,雖然我們仍然處于技術開發的早期階段,但是結果是充滿希望的。”

通俗易懂地說,谷歌的AI尋癌屬于前瞻性研究,處于科研試驗階段,臨床大規模實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此一來,全球癌症篩查主要依賴傳統方式。

問題在于,傳統方式準确率與醫生自身素質與經驗息息相關,導緻癌症的檢測成本高,癌症早篩的普及率低。

大規模早篩,中國拔得頭籌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即将率先進入AI尋癌的黃金時代。

2023年11月,達摩院醫療AI團隊聯合全球多家醫療機構釋出胰腺癌檢測模型PANDA,利用AI放大并識别平掃CT圖像中那些肉眼難以識别的細微的病竈特征,實作早期胰腺癌檢測,并克服了過往篩查手段假陽性偏高的難題。

一言以蔽之,依托“平掃CT+AI”的方式,可以達到大規模胰腺癌早篩的目的。

更為重要的是,判斷存在胰腺病變的準确率高達92.9%,而判斷無病的準确率高達99.9%,且不會給病人帶來額外的輻射與經濟負擔。

癌症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AI尋癌準确率高

複旦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顧雅佳教授表示:“設想一下,我們去體檢時做個最簡單的平掃CT,就能查出有無胰腺癌,這将幫助到很多胰腺病人,減少悲劇的發生。”

基于PANDA的研究成果,達摩院正在探索AI多癌篩查技術,預期覆寫胰腺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8種緻命癌症與骨質疏松、心血管病等5種慢性疾病。

PANDA模型之是以後來居上,背後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健康中國”戰略有力。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中國癌症5年生存率從2015年的40.5%上升到2022年的43.7%,而《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又提出進一步完善癌症防治體系建設。

衆所周知,早篩是癌症防治的關鍵。

由此可見,PANDA模型不但擁有廣闊的應用場景,還有時間的緊迫性,這為臨床大規模實踐創造了條件,2024年2月已率先在麗水市中心醫院和景甯縣人民醫院落地部署。

達摩院醫療AI團隊負責人呂樂表示:“正在聯合全球多家頂尖醫療機構,利用AI技術探索低廉、高效的多癌篩查新方法,希望能讓人們通過一次平掃CT就查出多種早期癌症。”

另外一方面,谷歌分心。

一名業内人士告訴鋅刻度:“其實谷歌與達摩院AI賦能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都可以做到提高癌症篩查的準确率、減少病人的等待時間,但谷歌的效率一言難盡。”

上述業内人士進一步表示,AI一直是谷歌的底色,早早按下AI的快進鍵,可一直在落地上進展不大,“AI+醫療”亦是如此,布局較為全面、技術底蘊深厚,但少了“臨門一腳”。

事實上,谷歌2021年解散了獨立的谷歌醫療健康部門(Google Health),就可見一斑。

更為糟糕的是,2022年谷歌一度成為華爾街第六大做空目标,不得不減員增效給資本市場一個交代,到了2023年又被OpenAI“偷塔”,追趕成為谷歌的關鍵詞。

這麼一來,AI尋癌并沒有成為谷歌的重心,被彎道超車也就不足為奇了。

AI落地,走到哪一步了?

以上可見,AI落地比技術更重要。

眼下,AI進入“大模型時代”,行業可謂百家争鳴,卷算力資源、卷參數多寡、卷應用場景、卷商業營銷、卷資料榜單……

但大模型已經從嘗鮮走向實用,未來真正可以勝出的一定是深耕應用場景的企業,這對玩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AI+醫療”為例,AI已深入就診、治療、随訪、體檢等多場景,協助醫生工作提效、幫助患者就醫提效、助力醫療各類機構降本增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

譬如,利用語音AI來智能識别醫生與患者的對話内容,然後将資料輸入到電子病曆中來自動建立臨床記錄,進而提升醫生診斷的有效率。

當然,落地也不乏挑戰。

醫療資料天然具備敏感性,如何合規、完整、可持續、高品質地擷取,關系着AI的準确性、可靠性與合法性。

而經濟性,是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難點。

一名證券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時表示:“我們認為,量化AI技術在長期運作中的經濟效益,可以通過分析AI技術提高診斷準确性、降低誤診率、優化治療方案等方面的效果,來評估經濟效益,未來也可以跟DRG/DIP在醫療精益化管理的實踐相結合以進一步提高DRG/DIP政策的執行效果。”

癌症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AI專利數量中國領跑

此外,應用成為AI落地的“關鍵詞”。

阿裡巴巴推出“淘寶問問”、京東推出“京言”,雙雙側重電商購物;位元組跳動推出“豆包”“小悟空”等,側重搜尋與視訊編輯;騰訊推出“小琴”“未伴”“AI一起聽”等,側重社交與音樂;百度重塑旗下産品,推出“百度GBI”“雲一朵”等AI原生應用……

Gartner的資料顯示,2026年預計超過80%的企業将使用生成式AI應用程式接口(API)或部署支援生成式AI的應用。

總而言之,AI的競争高地勢是産業,唯有落地紮根産業,解決産業的實際問題,才能開花結果,釋放更大的勢能,推動新質生産力快速發展。

不難看出,中國AI正在跑步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