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作者:它很舊

蕭雅全導演的《老狐狸》去年11月在中國台灣上映,前陣子才火到内地。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影迷們通過大銀幕外的各種管道看到了這部電影,缺少影院裡的極緻體驗并沒有拉低這部電影的評分,豆瓣高達8.1,過半觀衆打出四星,五星好評接近三成。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這樣的口碑,很大程度上源于電影簡單、純粹、極緻塑造人物、沒有功利心,以及傳遞正确普世價值的同時,又有點宿命感。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劉冠廷和白潤音飾演廖泰來、廖界父子,兩個人生性純良,租住綽号“老狐狸”的謝老闆的房子,每個月老狐狸的美女助理會上門收租。

廖泰來在餐廳工作,獨自撫養兒子長大。他們對巨大的貧富差距、股市飛漲下有人一夜暴富安然若素,隻靠日複一日的努力奔赴想要的人生。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擁有整棟樓的老狐狸,将父子的命運拿捏在手中。廖泰來的目标是攢錢買下臨街的房子,自己開一家理發店。然而房價和股市一起瘋漲,廖泰來距離開理發店的目标越來越遠了。

在瘋狂的時代下,導演用過分克制、内斂的鏡頭勾勒出過分精彩的衆生相。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老狐狸像教父一樣用優雅、輕松的姿态掌控他人命運,他始終認為“好人=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失敗的人”,這讓他收起憐憫,攫取功名利祿。

人的痛苦來自野心和欲望,和老狐狸的緣分,讓廖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轟然坍塌,一老一小的對手戲,既顯得魔幻,又像是引領觀衆期待圓滿結局的殘酷童話。

兒子和老狐狸的交集、自己和林珍珍似有似無的緣分、股市瘋漲對人性的考驗、小飯館老闆的突然暴斃……這些将廖泰來推向命運的岔路口。對錯沒有标準答案,廖泰來做出意料之中的選擇。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單就電影本身來說,電影結尾完全可以在廖界長大之前就畫上休止符。長大成人後的那場戲,被影迷普遍解讀為導演是在诠釋即使身處在貧富差距大、階級不平等的社會裡,好人還是可以在種種不平等的社會規則上做出善良和正确的選擇。

然而,了解到這個層面,真的沒有将這部電影吃透。之是以說99%的人都沒看懂,是因為相信所有觀衆裡,可能隻有不到1%的人,在當下房地産行業的“至暗時刻”買房或賣房,而隻有經曆過一遍,才能蓦然領悟電影的深層次含義。

接下來要先講個發生在前兩天的小故事。

我有一對夫妻朋友。

他們和電影裡的廖泰來一樣勤勞肯幹、優雅善良,打拼半生在房價高點買了一套房。結果經濟寒冬,收入難以為繼,斷供七八個月,被逼進死角。

善良的他們缺少對銀行的戒備,總以為那些金融機構會同樣善良。天真的以為斷供幾個月隻要湊夠錢就可以繼續還貸,可是等着他們的隻剩下法拍和變賣兩個選項。

亂了陣腳、悔之晚矣。

山窮水盡的他,被中介拿捏、被銀行威逼、被金融公司壓榨。

銀行的罰息高達七八萬,金融公司贖樓的服務費高達5個點。一個是合法高利貸,一個在趁火打劫,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西裝暴徒。

房子低價賣掉,還完銀行貸款、扣掉各種費用剩不下仨瓜倆棗。幾年的時間,他們虧沒了首付、虧掉了裝修、還給銀行的貸款也打了水漂,以及,銀行回贈給他們五年不能貸款的征信污點。

回想買房時,三四個人陪在旁邊,輔導簽名、按手印,微笑服務、親切體貼,恍如隔世。

簽完合同後,買家目睹他們擦着眼淚出去,在銀行将當初他們簽名、按手印那一套流程重新過了一遍,當買家對着攝像頭聽隔空連線的公證人員說“如果還不上貸款,我們會接受委托依法對房産進行查封”時,心裡是仍有買房的喜悅,還是恐懼和悲涼?如果接下來還不上貸款,下場不是和賣房的夫婦一樣?

買家也是自住,但他剝離不掉房子本質的金融屬性,我們有生之年等不到萬青歌詞裡的“大廈崩塌”,隻要未來房子過戶、買賣,其實和股票一樣,不過是擊鼓傳花的遊戲,最終是落在哪個倒黴的人的手上而已。

經曆過這一切,再看回《老狐狸》。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廖泰來做出命運選擇,是他追出餐廳和老狐狸說“讓給李家”的那一刻。

開小吃店的老李因炒股虧空吊死在房子裡,老狐狸決定按照死了人的房子的市場行情打折賣給廖泰來。但同時老李的子女則提出按照正常房子的價格購買。唯利是圖的老狐狸,聽到“讓給李家”四個字很欣慰,他又一次将利益最大化,而廖泰來則等于放棄了開理發店的理想。

然而,如果廖泰來選擇不讓給李家,那麼朋友買房的經曆,就可以拍成《老狐狸》的續集。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電影在片頭交代了時間背景,1990年的中國台灣,股市在兩年半内從2000點沖到12000點,随後又在八個月内跌回2000點。而且至今沒能漲回到當初的最高點。

當時台灣的房價和股市基本成正比,在故事飛漲時房價也節節攀升,鄭智化《蝸牛的家》裡“我身上背着重重的殼努力地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趕不上飛漲的房價”寫的就是那時的樓市。

接着台灣股市崩盤,房地産泡沫也迅速破滅,房價跌幅巨大。

從電影的時間線來看,李家的那套房在賣出時,剛好是樓市沖上最高到崩盤的臨界點,如果廖泰來沒有讓給李家,他就是擊鼓傳花遊戲裡的倒黴蛋,結局會非常悲慘。

是以,廖泰來的善良,讓他看似做出犧牲自己、成全别人的選擇,其實回過頭看,反而是最正确的選擇,隻有在當下經曆過一遍房子買賣的慘痛經曆,才知道廖泰來躲開了多大的劫難,才明白,這是電影《老狐狸》一個最大的留白,是導演試圖傳遞的最溫暖的人性關照。

不信嗎?看看電影裡的廖界。

早熟的他,能想到用出賣珍珍的方式争取讓老狐狸低價賣房,他已經早熟到三觀逐漸成型了,是以才有了知道父親放棄房子的氣急敗壞。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8.1分的《老狐狸》,99%的人隻看懂一半,經曆血虧賣房才全部了解

這樣的孩子,為什麼會在若幹年後再次選擇并堅持善良呢?一定是堅信父親的選擇是對的、目睹了之後股市、樓市崩盤的殘酷,父親的善良讓他有了劫後餘生的欣慰且平穩長大,這才重建立立起了要善良的信念。

這應該也是導演對觀衆最委婉的規勸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