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洋務派認識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出發點并不壞

作者:四月故事會

前言:洋務運動的展開,是一群官員親身目睹西洋武備的先進,推動學習西方的一次重要嘗試。

恭親王從英法聯軍體會列強船堅炮利。鹹豐帝出走熱河,恭親王留守北京善後。首都守不住,使滿清從天朝大國的夢中醒悟過來。恭親王目睹英法聯軍輕易擊潰清兵,攻占天津與北京,反映了兩國軍備水準的差異。恭親王擁有議政王大臣身份,主持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是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

從洋務派認識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出發點并不壞

恭親王

曾國藩是湘軍統帥,李鴻章是淮軍統帥,他們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目睹列強的船堅炮利。太平天國占據南京,滿清初期大敗,英法聯軍後,英國協助上海組成常勝軍,招募百姓當兵,由英國人指揮,使用列強的武備,滿清因而扭轉劣勢。曾國藩與李鴻章等人,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主力人物。

從洋務派認識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出發點并不壞

挑戰與回應是一種分析曆史的理論。應用于洋務運動,英法聯軍帶來朝廷的危機感,刺激對時局的反思,于是推動改革以回應目前的挑戰。魏源在鴉片戰争後編修《海國圖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未受關注,待二十年後,在英法聯軍下的危機感下,受到洋務派的重視,成為洋務運動的目标。

雖然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工業建設的起點,但這不是改革的原意。經過十年的軍事改革,成效未如理想,卻帶來财政負擔,于是洋務派調節目标,擴充為富國強兵。換言之,從目标來說,實業的建設不是對抗洋貨的傾銷,也不是要改善經濟民生,而是要以富國來支援強兵,以經濟建設來強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實踐。

從洋務派認識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出發點并不壞

或說洋務派的目光狹隘,既是推動洋務運動的功臣,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罪人。這種說法,大意是指責大部分洋務派都是科舉出身的傳統官僚,他們深信儒家思想的完備,認為隻需要學習西方的科技就足夠,改革偏重軍備的建設,沒有意識到學習西方制度及文化的需要,以緻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

這種說法作為客觀的描述或許是對的,但需要補充兩項,好讓人性化地看待這種罪責。其一,學習别國的文化,是從表面所目睹的東西開始,透過一段日子的認識了解,再學習他們的深層文化,這是合乎常理的程序。洋務派目睹西方武備的先進,于是以學習西方武備為目标,而不是以西方民主建設為目标,是合乎常理的舉動,何罪之有?

從洋務派認識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出發點并不壞

其二,每個人都受其時代的局限,正如唐太宗在三省中展現自限,必須經三省蓋章的才算合法敕令,我們會贊歎唐太宗的開明,而不會埋怨未達民主的标準。同一道理,洋務派已在局限中展現敏銳的時代觸覺,當朝廷上下視西方器物為淫巧,恭親王被取笑為鬼子六的社會環境下,洋務派能推動洋務改革,豈不是一種超越的眼界。最終失敗是事實,卻不能否定推動改革者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