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作者:闡史官"四爺"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至1861年8月22日),别号且樂主人,為清朝及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實際在位的皇帝,同時也是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君主,其年号為“鹹豐”。他是清宣宗愛新覺羅·旻甯的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宣宗冊封奕詝為太子。面對内憂外患,奕詝即位後盡心盡力,大力推行朝政改革。他力圖革除弊端,重振朝綱。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借助其訓練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提拔有膽識的肅順,支援其改革弊政。同時,罷免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人。處決了在第一次鴉片戰争中主持和局、聲名狼藉的投降派官員耆英。鹹豐六年(1856年),英法對清政府發動第二次鴉片戰争,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天津,直逼北京,奕詝逃往熱河,命恭親王奕䜣留京議和。奕詝抵達承德後不久即病倒。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1861年七月十六日,鹹豐帝立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太子,次日,他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緻爽殿駕崩,年僅三十一歲。谥号“協天翊運執中垂谟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廟号“文宗”,葬于清東陵之定陵。《故宮珍本叢刊》收錄了鹹豐帝的《清文宗禦制詩文》,其中包括《新竹二首》《賦得泠泠修竹待王歸》等佳作。

早年受教

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奕詝誕生于北京圓明園湛靜齋,身為道光帝四皇子,其生母乃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父為二品侍衛頤齡,出身寒門。初入宮,位列嫔位,然因聰慧美麗,深得道光帝喜愛,迅速晉封為貴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生育皇四子奕詝。兩年後,孝慎成皇後佟佳氏病逝,道光帝晉封鈕祜祿氏為皇貴妃,掌管六宮事務。翌年,正式冊封為皇後。然而,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鈕祜祿氏病逝,享年33歲,時奕詝僅10歲。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孝全成皇後離世後,道光帝委托靜貴妃撫養奕詝。靜貴妃為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育有三子: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訢。可惜奕綱、奕繼不幸早夭,于是靜貴妃僅剩奕訢這一子陪伴。兩人僅相差一歲。奕詝對靜貴妃恭敬如生母,視奕訢為親弟。然而,争奪皇儲最激烈的對手,正是這位被他視為親弟的皇六弟奕訢。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奕訢與奕詝皆由靜貴妃撫育。在相繼失去孝穆成皇後、孝慎成皇後、孝全成皇後這三任皇後後,道光帝未再立新後,僅封靜貴妃為皇貴妃。兩位皇子年紀相仿,親如兄弟,彼此毫無嫌隙。然而,奕詝早于奕訢一年入學,他自六歲起師從杜受田。杜受田對其悉心教導,曆經十餘年。據史書記載:“受田朝夕教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奕詝身為皇子時,曾在南苑狩獵,不慎墜馬傷及大腿,經上驷院正骨醫士治療後,留下殘疾,行動不便。他幼時還患過天花,臉上留有麻子。

奕訢同樣在書房學習,但他更為聰穎,師從卓秉恬。史書稱:“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勢,曰‘棣華協力’;刀法十八式,曰‘寶锷宣威’。”道光帝以“白虹刀”寶刀賜予奕訢。奕訢體魄強健,頭腦聰慧,文武雙全,且有創新精神。

立儲風波

道光帝在立儲大事上左右為難,他有二十多名後妃,誕下十女九男。首子奕緯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享年23歲。二子奕綱、三子奕繼相繼夭折。四子奕詝生于長兄奕緯離世後的兩個月。皇五子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恺,承襲郡王之位。皇六子奕訢深受道光帝寵愛。道光帝晚年又添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皆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即位後并未立即秘密立儲。晚年才想起此事,從他在立儲時的謹慎态度來看,似乎希望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因奕緯之後,二子、三子早夭,可選繼承人僅有奕緯一人,建儲與否并無太大意義。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奕緯

道光十一年後,奕緯病故,衆皇子相繼誕生,迫使道光不得不面對儲君這一原本應早早決定的問題。在衆皇子中,道光皇帝最青睐的為皇四子和皇六子。

皇四子奕詝,“長且賢”,年歲最長,且仁孝有加;皇六子奕訢,雖為庶出,然家法傳嗣,不分嫡庶,且“天資穎異”,文武雙全。随着他們逐漸成長,皇儲之争愈演愈烈。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以立儲家法,書名緘藏。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公元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抱恙,召大臣朱筆示之,立其子奕詝為皇太子。同日午時,道光崩于圓明園慎德堂。按清制,新帝奕詝護送遺體至乾清宮存放。宣宗離世次日,鹹豐帝正式登基,定第二年(1851年)為鹹豐元年。

銳意圖治

鹹豐繼位後,志存高遠,才情勃發。他的首要舉措乃破舊立新,整頓朝廷,重用改革人才,清查弊政;其次,他大肆提攜漢族士人,全力鎮壓太平天國之亂。據《清文宗實錄》記載,他勤勉如斯,每日皆有大量谕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朱批、朱谕,無需軍機大臣代勞。短短八個月内,他罷免了道光朝的軍機大臣穆彰阿,随後又罷免了主和派的耆英等人。為了緩解與恭親王奕訢的政治沖突,他曾任命其為軍機大臣,但不久便罷免了奕訢,以鞏固皇權。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恭親王奕訢

鹹豐皇帝罷黜了道光時期的保守大臣,提拔了一批革新派,包括肅順,對政治局面進行了深度整頓。在肅順的主導下,官場腐敗,尤其是官員A錢,引起清政府的重視。肅順毫不留情地處理“戊午科場案”,将一品大員柏葰處決,改變了清政府後期幾十年的官風,尤其是貪腐之風。鹹豐繼位後,由于太平天國運動導緻資金短缺,清政府決定發行鈔票。然而,無節制的鈔票發行并未緩解财政壓力,反而引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商人趁機謀取暴利,百姓生活困苦。

鹹豐八年(1858年)底,肅順調任戶部尚書,決心整頓财政。他深入調查五宇官号賬目,涉及數百人,查抄數十家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洲宗室,有效遏制了官場A錢之風。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肅順

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僅用兩年,太平軍便攻下南方各大要塞,如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地,對清朝核心地帶構成嚴重威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鹹豐帝随後下令大江南北各省官紳組建團練,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就是其中之一,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另立門戶,改弦易轍”。太平軍因未能全力北伐及鹹豐六年(1856年)的“天京事變”,給了清廷喘息之機。鹹豐帝倚重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聯手外國勢力,共同剿滅太平天國運動。

攘外失利

正值鹹豐帝平叛太平天國之時,英、法等列強再度觊觎中國。鹹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借修約一事向清廷施壓,遭鹹豐帝拒絕。故英、法兩國于鹹豐六年(1856年)再度對清廷宣戰,英國以“亞羅号事件”為由,攻占廣州,然終被擊退。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鹹豐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聯軍及四國公使齊聚天津大沽口外,欲行所謂“修約”之舉。鹹豐帝命直隸總督譚廷襄采取“以夷制夷”政策,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牽制,對法加以誘導,對英則以嚴辭責問。盡管譚廷襄恪盡職守,但未見成效。英法艦隊攻占大沽炮台,進逼天津。鹹豐派遣桂良、花沙納赴津談判,分别與英、美、法、俄達成《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合同樣本呈上後,鹹豐帝怒不可遏,卻又不得不予以準許。列強對《天津條約》所賦予的權益并不滿足,蓄意挑起戰端。鹹豐帝下令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鹹豐九年(1859年),英法挑釁引發大沽口沖突,侵略軍終被擊退。鹹豐帝因大沽口勝利而廢除《天津條約》。随即,英法集結兵力,謀劃新一輪侵略。

鹹豐十年(1860年)春,英法聯軍再度來襲。六月,攻打大沽口,鹹豐帝強調:“天下之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北塘,鹹豐帝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激戰之際,清軍統帥竟被指令撤退,大沽再次失守。八月一日,英法艦隊再次抵達天津外海。法國派出艦船40餘艘,陸軍6700人,而僧格林沁在大沽的守軍僅有10000人。為避免糾纏,聯軍選擇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陸。僧格林沁為保實力,命南岸守軍撤往通州。次日,英國艦隊順利駛入白河。英法聯軍攻占天津,繼而進逼北京。鹹豐帝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赴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假和談之名,繼續進攻北京,在通州八裡橋之戰擊敗清軍後,直取北京。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英法聯軍兵臨北京,鹹豐帝匆忙以“秋狝之行”為由逃離圓明園至熱河(今承德市),并令恭親王奕訢留京與各國協商。奕訢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并準許了《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正式确認了鹹豐八年(1858年)沙俄強簽的《瑷珲條約》。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陷圓明園,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翌日,圓明園慘遭洗劫,随後被付之一炬。

崩逝行宮

鹹豐帝遠赴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後,時刻關注京城的動靜。英、法兩國議和撤軍後,他曾有回銮之想,但不久便放棄,主要緣由在于“親遞國書”事宜未定,故托恭親王奕訢抓緊處理。其後鹹豐帝多次改變回銮旨意。除夷人因素外,熱河行宮生活亦讓他漸入佳境。這一時期,他癡迷于戲劇。北京升平署大批前往熱河為他排練戲曲。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自1860年11月來,“煙波緻爽”殿的盛宴每隔三日便會上演。鹹豐帝抵達承德不久,與肅順的關系日益親密,常伴左右。然而,鹹豐帝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肅順極力主張鹹豐帝留在熱河,防止政權混亂。這引起了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等人的憂慮。恭親王上奏請求去熱河探望皇上,希望能直接與鹹豐溝通,打破肅順的阻撓。奏折遭遇肅順的反對,使恭親王與肅順集團的沖突愈發尖銳。

1861年8月20日,鹹豐帝在熱河病情加重。次日,他在煙波緻爽殿寝宮接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留下遺诏:“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并任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為“顧命八大臣”,協助處理政務。載垣等人請求鹹豐帝親自書寫,但鹹豐已病入膏肓,無法執筆,于是由大臣代寫。鹹豐在臨終前,将“禦賞”印章交給皇後鈕祜祿氏,将“同道堂”印章交給皇子載淳(由懿貴妃掌管)。22日淩晨,鹹豐帝駕崩。同年12月,鹹豐帝被尊為文宗,谥号協天翊運執中垂谟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1865年9月葬于清東陵定陵。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

鹹豐帝離世後,他的政治遺願迅速因辛酉政變為曆史,“顧命八大臣”遭慈禧太後、慈安太後與恭親王奕訢聯手扳倒,拉開了慈禧太後執政的序幕。

鹹豐帝:我不是聖主賢君,還很好色,但我當皇帝至少比崇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