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的反清起義一度占據了優勢,令清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然而,最終,這場起義卻以失敗告終,吳三桂的野心最終被挫敗。

這個失敗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曆史故事和政治謎團?是什麼因素導緻了吳三桂起義的失敗?今天,我們就來探讨這段曆史,看看一個人的選擇如何左右了大清王朝的命運?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一、風雲際會

大清入關才三十年,統治基礎尚未穩固,就遭遇了一場動蕩不安的"三藩之亂"。其中,最為棘手的就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反叛。

吳三桂,一個出身寒微的漢人,憑借過人的軍事才能,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他年輕時就參與了明末的戰争,見證了大明王朝的覆滅。後來,他選擇了歸順大清,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一方。

起初,吳三桂并無反清之心。然而,康熙十二年,一紙"撤藩"诏書,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這道诏書無疑是一記重錘。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作為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一方擁有相當大的實權,他的勢力甚至可以與中央抗衡。但是,康熙顯然不願意讓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他要收回這些藩王的權力,重新确立中央集權的統治。對于吳三桂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雖然表面上歸順了大清,但内心深處,對這個新朝代始終存有戒心。。

于是,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最終還是選擇了反叛。他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仍然擁有一支精銳的軍隊。這支軍隊,正是他多年來在雲南一帶打拼積累下來的。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吳三桂的反叛,也給剛剛穩定下來的大清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動蕩。作為一個藩王,他的實力并不容小觑。再加上他在軍事上的造詣,一旦真的發動全面反攻,恐怕會給清軍帶來不小的麻煩。

這場"三藩之亂",無疑是大清王朝建立初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員,吳三桂的反叛,更是讓康熙頭疼不已。究竟這位平西王會如何應對接下來的風雲變幻?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二、謀臣良言

吳三桂麾下,有一位出身大西軍的謀士劉玄初。當吳三桂起兵反清時,劉玄初立即向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吳王如不盡快北進,直插打到清朝的核心統治區去的話,就會面臨着失敗的必然結局。"

劉玄初的觀點很明确:要想戰勝清軍,關鍵在于速度。作為一支相對較弱的軍隊,吳三桂必須抓住時機,乘勝追擊,直搗北京,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弱者利乘捷,要趕緊直搗黃龍而痛飲矣!"劉玄初語氣堅定,他深知這是吳三桂唯一的出路。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吳三桂并未采納這一建議。作為一個已經年過花甲的老将,他的反清決心已經不如當年那般堅定。他隻想與清廷"劃江而治",并不打算全面推翻這個新朝代。

這也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如果吳三桂能夠聽從劉玄初的建議,果斷北進,說不定真的能夠一舉打垮清軍,重建一個新的王朝。但是,他的猶豫和退縮,最終也成為了他覆滅的重要原因。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三、機會難得

其實,吳三桂的确有反清成功的機會。當時的清軍,雖然在數量上占據優勢,但是戰鬥力卻大不如前。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開國第一、二代的英勇将領們相繼離世或被革職。這些人曾經是清軍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離去無疑大大削弱了清軍的戰鬥力。

其次,在與南明抗争的過程中,清軍也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這些精銳軍士,曾經是清軍的主力,他們的犧牲,也讓清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最後,入關後的清軍,生活富裕安逸,軍紀也開始松懈。這種腐蝕,更是讓清軍的戰鬥力大不如前。

相比之下,吳三桂麾下的關甯軍,長期征戰在外,戰鬥力保持在相對巅峰。如果吳三桂能夠抓住這個機會,迅速發動攻勢,說不定真的能夠一舉擊潰清軍,重建一個新的王朝。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可惜的是,吳三桂并未能把握住這個機會,最終也錯失了反清成功的良機。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四、臨陣退縮

吳三桂在長江邊的徘徊,也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作為一支相對較弱的軍隊,他應該抓住清軍實力下降的時機,迅速發動攻勢,直搗北京,一舉擊潰清軍。

但是,吳三桂卻選擇了停滞不前。他在長江邊徘徊了整整五年,既不進攻,也不退卻。這無疑給了清軍喘息的時間,讓他們得以調整和補充實力。

這種猶豫不決的做法,也讓原本觀望的一些綠營将領失去了信心。他們原本還在觀望,看看吳三桂能否真的取得勝利。但是,當他們看到吳三桂毫無決心,也就放棄了投奔的念頭,轉而效命清廷。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就這樣,吳三桂錯失了天時、地利、人和。他原本擁有的一些優勢,也逐漸被清軍所掌控。最終,這個曾經風頭無兩的平西王,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這卻是一個非常可惜的結果。如果吳三桂能夠聽從謀士的建議,果斷北進,說不定真的能夠一舉擊潰清軍,重建一個新的王朝。但是,他的猶豫和退縮,最終也成為了他覆滅的重要原因。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五、自暮自棄

到了1678年,吳三桂已經陷入了絕境。清軍的圍攻越來越緊,他的軍隊也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他終于選擇了一個極端的做法——在湖南衡州"稱帝建國"。

這是一個瀕臨絕境的最後掙紮。作為一個藩王,吳三桂原本就沒有資格稱帝。但是,在這種絕境之下,他似乎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他隻想在最後關頭,過一把當皇帝的瘾,留下一點點自己的傳奇。

然而,這種做法顯然是徒勞的。清軍的圍攻依舊在繼續,吳三桂的軍隊節節敗退。最終,在"四面楚歌"的環境下,這位曾經風頭無兩的平西王,也撒手人寰。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三年半後,清軍終于殺進了昆明,吳世璠也在絕境之下選擇了自殺。至此,吳三桂的"梧州政權"徹底覆滅,這場"三藩之亂"也宣告結束。

這卻是一個非常悲劇的結局。作為一個曾經風頭無兩的軍事奇才,吳三桂最終卻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失敗,也讓人不禁感慨,原本可以改變曆史程序的機會,最終卻被自己的猶豫和退縮所葬送。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起兵反清占據優勢,為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結語

吳三桂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适應"的過程。他從未有過雄霸天下的宏圖大志,隻是為了适應環境而做出種種選擇。

最終,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決策失誤,卻導緻了他的覆滅,也改變了大清王朝的命運。這段曆史,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做事,必須有遠見卓識,把握好每一個關鍵時刻,方能成就大業。

吳三桂的失敗,正是因為他缺乏這種遠見和決心。他隻是一味地"适應",而沒有真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