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作者:慧言史說

1955年的清明節,楊柳抽出了新芽,整整一個山坡的松樹翠綠欲滴。

在大榆洞的後山上,火一樣的金達萊映襯着天上的雲霞,紅得耀眼。

幾個志願軍戰士,在一個志願軍首長的帶領下,來到了這裡的幾座墳墓之前,準備将烈士的遺骨,遷移到新近落成的志願軍公墓去。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正在這時,一個穿着長裙的北韓阿媽妮,牽着一個小女孩的手,像一個守護神一樣,死死地擋在墳前。

老人說道:“志願軍同志,這是我兒子的墳,不能遷走啊!”

“您的兒子?”

志願軍驚奇的面面相觑。此時,首長走向前,說道:

“阿媽妮,你知道墳墓裡的這位志願軍烈士是誰嗎?他就是中國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

“啊,毛主席的兒子……”老人一下子僵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毛岸英

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怎麼會成為了這個北韓老媽媽的兒子呢?這位老媽媽又是什麼人?後來他的墳墓,又是如何遷到志願軍烈士陵園的呢?其中的故事,讓人十分感動。

毛岸英生于1922年的長沙市。他的童年時代,正好趕上革命的低谷,他從小就帶着弟弟,與母親楊開慧一起躲避敵人的追殺。

他們輾轉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等地,受盡了颠沛流離之苦,但最終仍然沒能躲過敵人的毒手。

1930年,毛岸英和母親楊開慧一起,被湖南軍閥何健所逮捕。不久後,毛岸英被親人保釋,楊開慧卻壯烈犧牲了。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這之後,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龍一起,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時間,毛岸龍在此時不幸夭折。之後,上海的收容機構被叛徒所出賣,毛岸英兄弟一度流落街頭,靠給人幫傭為生。

後來兄弟幾人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去了蘇聯讀書。毛岸英在這裡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裝甲兵相關的軍事知識。

他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争,并得到了斯大林的親自接見。臨别時,斯大林還贈送給了他一支精緻的手槍。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1946年,毛岸英回到國内,在自己父親毛主席的安排下,從種地學起,再到土地改革,最後進入工廠,成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者。

1950年10月15日,毛岸英與劉思齊結婚,成了一對讓人羨慕的革命情侶。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享受新婚燕爾的甜蜜,劉思齊就生病住院了。

而就在這時,志願軍準備行動的消息,傳到了毛岸英的耳中。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劉思齊、毛岸英

1950年,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蠻橫介入了北韓戰争。他們憑借優勢的武器裝備,不僅打得北韓人民軍不斷後退,還頻繁騷擾三八線。

他們的轟炸機幾次攻擊了大陸東北的安東地區,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産損失。如果讓美軍陳兵鴨綠江,将會嚴重威脅大陸的國土安全。

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家亟待建設,萬事百廢待興。

對于侵略者的咄咄逼人,以及拯救鄰國的國際道義,要不要迎難而上,直接加入到戰争之中,成為了衆多中國上司人要面對的問題。

最終,毛主席還是決定開啟抗美援朝,将戰火擋在國門之外。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此時,毛岸英突然來找毛主席,表示自己也想當一名志願軍,去北韓接受戰争的洗禮。經過一番保密安排,他最終以“劉秘書”的身份,開始跟随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行動。

在入朝之後的超負荷工作中,毛岸英以其極具條理性的工作方式,赢得了志願軍那些進階指揮員的一緻稱贊。

但是為了避免受到特殊照顧,同時為了不發生一些不必要的危險,毛岸英的身份,僅有彭德懷司令員等寥寥幾人知道。

然而誰也沒想到,悲劇竟然會來得那樣快。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第二次戰役開始之後,美軍加強了對志願軍後方運輸線的打擊。轟炸機的出勤次數,比第一次戰役時多了好幾倍。

而志願軍司令部的所在地大榆洞,也因為無線電信号過于密集,受到了敵人轟炸機的“重點關注”。

1950年11月25日,敵機再次飛臨大榆洞。衆人在掩護彭老總進入防空洞之後,才發現有一部分檔案和地圖沒有收拾起來。

在當時,志願軍物資困難,大比例地圖少之又少,實在損失不起。于是,毛岸英和另一位參謀高瑞欣傳回司令部屋内,收拾重要物品。

而正在這時,敵人投下了幾顆凝固汽油彈。在一片火光之中,毛岸英和高瑞欣壯烈犧牲。

在得知毛岸英去世後,彭老總掩面大哭。他親自起草電報,向黨中央報告了這一噩耗。

而當時,毛主席正在患重感冒。周總理擔心他的健康,怕他接受不了,便将消息壓了下來。直到1951年1月2日,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後,才由秘書葉子龍,将這個消息告訴了毛主席。

毛主席表面上顯得很平靜,甚至反過來安慰葉子龍:“打仗嘛,總歸是要有人犧牲的。”但是,他自己,卻已經連再熟練不過的點煙動作都已經無法完成了。

在兒子毛岸龍夭折、毛岸青體弱多病的情況下,毛岸英是毛主席晚年最大的安慰。他就這樣離去了,對這個老人的打擊可想而知。

相比起生死,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毛岸英的遺體應該如何處理。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彼時,抗美援朝戰争已經進行到最激烈之時,前線戰事異常緊張。在第四、第五次戰役中,有數萬優秀的中華兒女失去了生命。

從中國後方到北韓的運輸能力,連戰略物資都很難保證,就更别提将烈士的遺骨運回國内了。于是大量的志願軍死難戰士,都被葬在了北韓當地。

毛岸英的遺體,自然也就隻能先就地掩埋。他和高瑞欣一起,暫時葬在了大榆洞附近的一個山坡上。

随着戰争的進行,毛岸英的身份逐漸揭秘。于是,北韓上司人金日成,向毛主席發去了一封電報,對毛岸英的去世深表遺憾。

同時他表示,毛岸英是為将北韓從侵略者手中解放出來而犧牲的,是以也是北韓人民的兒子。是以他希望,毛主席可以同意,将毛岸英的遺體葬在北韓。

顯然,這對兩國的友誼,是有很強促進作用的。

但同時,志願軍總部也發電報向北京詢問,是否将毛岸英的屍骨運回北京安葬。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金日成(右)

因為在此之前,包括黃繼光、邱少雲在内的多位抗美援朝戰鬥英雄,以及在北韓戰場上犧牲的團級以上幹部,他們的遺體都被運回了國内,安葬在安東、沈陽等地的烈士陵園内。

是以,就算是将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内,也是無可厚非的。

各方面的意見,先彙總到了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那裡。而一向雷厲風行的彭老總,此時也正為此事犯難。按照相關規定,毛岸英的級别和功勞都不夠,不符合回國安葬的條件。

更何況,還有金日成的意見擺在那裡。将毛岸英的遺體運回來,對未來并無益處。但是,如果不運回來,毛主席受得了嗎?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彭老總是個 堅持原則的人,最終他還是覺得,毛岸英的遺體應該葬在北韓。

為此,彭老總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将毛岸英安葬在北韓,與和他同時犧牲的高瑞欣葬在一起。

在其墳墓前,要以志願軍司令部的名義,立上一塊碑,說明毛岸英的身世,以及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的全過程。

這樣的話,教育意義将會最大化,而其他的烈士家屬,也絕對不會有異議。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收到信之後,周總理連夜來到菊香書屋,與毛主席商量。他先是将各方面的意見,對毛主席做了彙報,然後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毛岸英的遺骨,不應該回國内,更不适宜在北京安葬,而是應該和那些浴血奮戰的志願軍烈士埋在一起,這樣做的政治意義将會更大。

聽着各方面的意見,毛主席心中悲痛異常。作為一個老人,他何嘗不希望長子的遺體能回到自己身邊!但是作為共和國的主席,他身上的責任,又讓他不得不作出相反的決定。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最終,毛主席歎了一口氣,說到:“哪個戰士不是血肉之軀?不是人生父母養的?我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搞特殊。我看,應當讓岸英的遺骨留在北韓的土地上”。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特意交代說:“毛岸英與在北韓犧牲的其他戰士,是沒有任何不同的,千萬不要為他舉辦特殊的葬禮。”

就這樣,毛岸英與數萬犧牲在北韓的志願軍烈士,一起長眠在了他們戰鬥過的地方。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中朝人民的友誼正變得越來越深。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志願軍的軍紀嚴明,在北韓的表現,絲毫不遜色于國内。早在出發前,毛主席就給出了明确訓示:

入朝之後,志願軍隻能用北韓的水,其他的任何北韓人民的财産,他們都不能動一分一毫。志願軍不僅很好地執行了毛主席的指令,還有所發揚。

那時候的北韓非常貧窮,不僅缺乏現代化的工業品,就連普通的衣服和食物也十分緊缺。志願軍戰士們都是苦出身,對北韓人民的困難感同身受。

他們總是會盡量節省出來一些物資,以幫助北韓人民。有的時候,部隊文工團會招待當地人來看演出,演出結束後,就請大家在志願軍的食堂吃飯。

他們總是把富餘的糧食拿給北韓的老百姓,而自己隻喝稀粥。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此外,志願軍的醫療部門,也總是傾盡全力地去幫助北韓人民。

如果志願軍戰士發現有北韓人病倒了,就會用擔架擡到志願軍醫院去救治;在傳染病流行之時,從國内運來的疫苗,也會經常供給北韓的老百姓使用;至于幫忙修房子、打水等小事,志願軍更是經常幹。

北韓人民也是以,非常愛戴志願軍。他們能幫忙的事情不多,于是便有一些人主動承擔起了看守、祭掃志願軍烈士陵墓的責任。

他們對這些陵墓的照看十分細心,和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模一樣。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三方,在《北韓停戰協定》上正式簽字。這場曆經兩年九個多月的戰争,總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志願軍卻沒有馬上撤出北韓。他們一方面防備美國人的反撲,一方面處理一些善後事宜。比如說,修建專門的烈士陵園。

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在平安南道的桧倉郡,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開始動工。桧倉郡坐落在一片較大的山塢裡,曾經是志願軍總部的所在地。

烈士陵園距離總部原址有将近一公裡的距離,占地面積九萬平方米,門楣上有郭沫若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内部還有一些飛檐鬥拱的中式建築。

按照計劃,将有一百多名志願軍烈士埋葬于此,其中包括毛岸英烈士的遺骨。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到了1955年的清明節,志願軍烈士的遷墳工作逐漸展開。當人們準備将毛岸英的屍骨移走的時候,正如開頭所說,遭到了一位北韓族阿媽妮的反對。

這位北韓老人,名叫樸真真,就住在大榆洞附近。在毛岸英進入北韓之後,經常幫他們家幹活兒,這讓她經常想起自己的兒子。

他的兒子,已經犧牲在了抗日的戰場上。在平時的聊天中,她得知毛岸英的母親已經故去,于是一時激動,便認了毛岸英當兒子。

毛岸英去世後,她也成為了幫助志願軍守墓的人之一。她的心裡,不僅将毛岸英,而且将所有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戰士,都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縱然隻能守着他們的墳墓,對她也是一種慰藉。是以,為了阻止遷墳,她直接說墳墓裡埋的是自己的兒子。其實,從情感上說,樸真真并未說謊。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但是,遷墳工作是勢在必行的。于是,幹部就告訴老人,這座墳墓中,埋葬的是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

聞聽此言,樸真真如遭電擊,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了好一會兒,嘴唇不停地抽搐,眼淚奪眶而出。

好半天之後,她面向中國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然後又面向毛岸英的墳墓,也鞠了一躬。之後,她一把抱住幹部的胳膊,傷心得泣不成聲。

在破土移棺之時,大榆洞附近的鄉親們,自發來到現場,目送英雄的離去。樸真真把一葫蘆的水當做酒,灑在了棺木之上。

之後,她和大家一起動手,把毛岸英的靈柩擡上了車。她望着越走越遠的靈車,長時間地伫立不動,似乎是真的與兒子在告别。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這一切,都被站在一旁的随軍記者楊大群看到、并且記錄了下來。

以前,他隻知道這兩位烈士是和自己同一批入朝的,但是卻萬萬沒想到,其中一人竟然就是毛主席的兒子。他為今天能見證這一切而興奮,同時也為毛主席感到深深的遺憾。

從此後,在桧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裡,便增添了一座墳墓,墓前立着一塊花崗岩的石碑,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七個大字,背面則是一段碑文。

碑文的最後一句是:毛岸英同志永垂不朽!

參考資料:

1、人民網:《毛岸英遺體遷葬内情:守墓人為何不願志願軍遷墳?》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2、中國共產黨新聞:《毛岸英:“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一個志願兵’”》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

3、新華社:《毛岸英:“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1955年毛岸英遷墓,一位北韓婦女堅決反對:不能動,這是我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