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命運,系于嶺南

作者:子玉史院
天下命運,系于嶺南

文 / 子玉

滅國大戰慢不得,擴充疆域快不得,秦王嬴政精準踩中了兼并六國的時間點,一掃六合,但在繼續擴充疆域這件事上,始皇卻明顯在透支體力,加劇了大秦的沖突,最終導緻二世而亡。

公元前221年,随着齊國的投降,秦國成功給滅國大戰進行了收尾,一統天下。但秦軍的腳步卻并沒有是以停下,因為,此時南方的邊界是停留在蜀郡、巴郡、黔中郡、長沙郡、九江郡、會稽郡一線,在這條線以南,還有更廣闊的疆域等待帝國的征服。

由于秦國是一輛标準的戰争機器,隻有戰争才能維持“軍功爵”制度的運轉,才能完成内部血液的更新,戰争是維持秦國這台機器正常運轉的唯一良方。是以,在新的制度建立起來之前,秦國還必須得維持戰争體制。

同時,始皇的雄心也是想将帝國的疆域擴張到無限大。不管是出于帝國的現實,還是個人的雄心,總之始皇是維持了戰争體制,繼續開疆拓土。

早在完成統一的前一年(前222),秦軍在滅掉楚國之後就已經開始嘗試對百越的征服,隻是當時由于滅國大戰還未結束,秦軍隻是采取了有限的試探性攻擊。到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國在一統大業完成之後就集結了五十萬大軍在大将屠睢等人的率領下,分東、西兩路,正式開啟了南征百越之戰。

很快,秦軍就征服了閩越,将其地設為大秦的閩中郡。不久,東越也被并入大秦版圖。

但由于地形不熟悉,以及物資供應困難,秦軍之後并沒有複制兼并六國的戰争神話,随着戰争的不斷深入反而是損兵折将,不僅大将屠睢戰死,秦軍更是伏屍流血數十萬,慘到了極緻。

經過研究複盤,始皇得出結論:是通往嶺南的交通條件限制了秦軍資源的南運,進而限制了秦軍的正常發揮。

于是,秦國就在嶺南開鑿靈渠,通過溝通湘江、漓江,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配接起來,并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開鑿完成。

靈渠開鑿完成之後,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資源就可以通過渭水、漢水和長江進入洞庭湖,然後溯湘江而上,經過靈渠到達漓江,解決了秦軍的後勤問題。

天下命運,系于嶺南

靈渠讓大秦的控制力延伸至嶺南 圖源/網絡

由于秦國本部的資源通過水運系統源源不斷往前線集中,秦軍最終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完成了對百越的征服,并在嶺南地區設定了南海郡(今廣東)、桂林郡(今廣西)、象郡(今廣西南部、廣東西南部、越南中北部)三個郡。

至此,嶺南正式被納入了大秦的版圖,成為大秦郡縣系統的一部分。随後,始皇還征發五十萬罪犯發配到嶺南以實作對嶺南地區的快速消化。

為了強化對嶺南的統治,始皇又複制了他在中原的做法,修建陸運系統以實作對邊地的治理。通往嶺南的新道有這麼四條:從湖南郴州進入廣東連州;從江西南部穿大庾嶺進入廣東南海;從湖南永州進入廣西賀州;從廣西全州進入桂林。

新道不僅打通了南嶺山脈的阻隔,同時還與中原的馳道系統相連,成為大秦控馭四方的有力武器。新道的修築還友善了中原和嶺南經濟、文化的交流。

這一年,秦軍還取得了對匈奴戰争的決定性勝利,蒙恬一戰而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在收複河南之地後,始皇在其地設定了四十四個縣進行管理,并通過移民以充實當地。

為了鞏固北疆的開拓成果,始皇還于第二年(前213)啟動了萬裡長城的修築工作。當然,為了實作對北疆的控馭,始皇也打了交通這張牌,于是就有了秦直道的修築。

可見,郡縣、移民、交通、軍隊是始皇治理邊地的四個最重要的手段。

至此,大秦的疆域已經基本成型:東至大海,西到甘肅西部;北至鄂爾多斯;南至今天越南中部。

但是,此時的大秦也跑步進入滅亡的臨界點,眼看就要崩塌。公元前210年,始皇駕崩于沙丘宮之後,以胡亥成為二世皇帝為拐點,大秦是沖突突出,迅速坍塌,很快就滅亡了。

複盤大秦的滅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秦對嶺南地區的快進式開拓。公元前221年,秦國在兼并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又迅速啟動了馳道的修建。這沒毛病,因為交通是秦國快速消化六國故地并強化對中原統治的最重要手段。包括長城的修築,也是為了防禦遊牧勢力的入侵。再說,長城也隻是對此前戰國時代各國的長城進行了連接配接,并不是全都是新築的。包括秦直道的修築,也是為了做到對北疆危機的快速響應。

在做完這些工作之後,始皇就應該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對中原的消化上。因為,大秦雖然實作了天下的統一,但這隻是疆域層面的統一,秦國和關東的沖突依然突出,張良對始皇的刺殺就是典型。同時,關東還大量存在項梁叔侄、張耳陳馀這樣的反秦勢力。

而現實又是,秦國自身的官吏根本不能形成對關東之地的完全覆寫,大秦對六國故地的統治相當脆弱。

天下命運,系于嶺南

大秦對六國故地的控制力相當弱 圖源/劇照

在舊勢力被完全消化新的秩序建立起來之前,始皇隻能憑借個人威勢來達到震懾六國故地的目的,為什麼始皇後期頻繁巡遊,原因就在這裡。

但始皇的壽命卻是個變數,如果他在大秦沒有度過過渡期之前就突然駕崩,那大秦的局面就絕對是災難性的,後來的事實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是以,始皇就應該将有限的資源用于對關東之地的消化上。隻有這樣,大秦才可能度過雄主缺位之後的危險期。

但始皇卻為了功業的最大化在統一之後又迅速将目光瞄向了嶺南。在征服嶺南并消化嶺南的過程中,大秦的許多優質資源都源源不斷通過水運系統輸送到了嶺南,包括物資、兵源和民力。

實事求是地說,大秦雖然已經實作了一統,但大多還是通過調動秦國本土的資源來完成對嶺南的征服和消化。秦國有限的資源消化六國故地就已經非常困難,而始皇卻還源源不斷将優質資源往嶺南輸送。

而現實又是,兼并戰争還可以通過滅國以實作财富的增長,而始皇對嶺南的征服卻隻有消耗。這就導緻,秦國有限的資源很快就被嶺南所消耗,國力被迅速掏空。

這樣的基礎是根本無法應對六國故地的發難。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已經驗證了這一點,周文的烏合之軍能夠打入關中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當時的秦國是相當尴尬,為了應對危局,隻能讓章邯将骊山刑徒組織起來以應對關東的變局。可見,秦國的家底已經空虛到了何種地步。

不用想,都耗在了北疆和嶺南。

而且,就算始皇将資源都消耗在了嶺南,但嶺南在秦國爆發危機時不僅沒有發兵勤王,反而還主動斷了和中原聯系的道路,走了一條割據的路。

和秦國的大多數官吏一樣,由于意識形态的空白,大家對大秦根本就沒有忠誠可言,是以,背叛大秦時也就沒一點心理壓力。

天下命運,系于嶺南

趙佗阻斷了中原和嶺南之間的交通 圖源/劇照

這樣看的話,秦國在嶺南這樣的邊地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分封,就像秦惠文王當年打下蜀地之後一樣,分封王子以鎮守當地,當消化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将其納入郡縣的系統。如此才能保證嶺南和中原之間的粘合力。

就算始皇在水陸領域打通了和嶺南之間的聯系,但以當時的交通裝置而言,還是不能做到對邊地的快速反應,如果想更友善地統治嶺南,那麼始皇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将都城遷到天下中心。

但由于大秦還沒有完全消化關東地區,始皇又根本不敢冒這樣的險。是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分封藩王。如果始皇當年聽了王绾的建議,那麼燕楚齊加上嶺南的組合絕對是一支強大的勤王力量。

就算不能勤王,各地藩王也完全可以在邊地延續大秦的國祚。假設嶺南當時是始皇的子孫鎮守,那麼天下大亂時就沒有趙佗什麼事了。

但不管怎麼說,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馬上就打嶺南這張牌完全是失策的。對于嶺南,始皇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放着,畢竟嶺南對中原的威脅并不如匈奴那般嚴重,等對六國故地消化完之後再對嶺南進行用兵。那個時候,大秦不僅牢固地控馭了中原,而且還可以集中全天下的資源來征伐嶺南,肯定就容易多了,而且還不冒險。

說白了還是,太急了,沒有給大秦緩沖的時間。

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始皇雖然付出了大秦二世而亡的代價,但畢竟早早開發了嶺南并打通了通往嶺南的交通,使嶺南和中原之間有了文化和經濟交流的可能。

如果沒有始皇的努力,那麼大漢的疆域也一定會很有限。可以這麼說,華夏民族的版圖正是秦始皇一手奠定的。就沖這一點,始皇都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号。

曆史的發展總要有人負重前行,也總有人要犧牲自己。

始皇,大秦,都是曆史前進過程中的犧牲品,但他們帶給後世的卻是:

遼闊的疆域,完善的制度,縱橫交錯的水陸交通網。

這就夠了。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