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重遠:被稱為“革命左派先驅”的實業家

作者:學習時報

杜重遠(1897—1943年),吉林公主嶺人,曾留學日本,是著名愛國實業家。他曾在奉天(今沈陽)創辦大陸第一家機器制陶工廠——肇新窯業公司;創辦《新生》周刊,旗幟鮮明地宣傳抗日救國;出任新疆學院(新疆大學前身)院長,緻力于把新疆建設成抗日根據地,一生在瓷業改革、新聞出版、教育等領域建樹頗多,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業救國,積極抗日

1916年,杜重遠從奉天省立兩級師範附屬中學畢業後,回家鄉任教。這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這一震驚全國的事件,深深刺痛了年僅19歲的杜重遠的愛國之心。他認為中國之弱,主要在于實業不振,于是決心盡自己所能為國家作出貢獻。

1917年,杜重遠東渡日本,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專攻窯業。1923年,杜重遠畢業回國。他抱着“實業救國”的思想,傾全力發展大陸的瓷業,在奉天創辦肇新窯業公司。杜重遠決定第一步先辦磚瓦廠,第二步再辦瓷器廠。1924年,他興建了一座燒紅磚的新式輪窯,進而打破了日本人在奉天對磚瓦業的壟斷局面。1927年,杜重遠開始按瓷器生産要求擴建廠房和購置裝置,整個工程于1928年春竣工。1928年8月正式投産,1929年出品300餘萬件,1930年出品600餘萬件。“取原有之日貨而代之,每年所挽回的利款可達一百萬元以上”。杜重遠的報國之志有了實際效果,他興奮異常:我們就是要“為國家貯蓄實事,以實力來禦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将杜重遠視作“抗日巨頭”,他的瓷器産業毀于日本人的炮火。杜重遠被迫攜全家人流亡上海,但仍舊沒有放棄實業救國理想。後應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邀請,他于1934年來到江西,振興日漸式微的景德鎮陶瓷産業。此後,杜重遠經常奔波于上海和江西之間,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他創辦九江光大瓷廠,并出任江西省陶業管理局局長,繼續從事陶瓷業的興建。其間,他主動接濟東北家鄉流亡關内的學生,并多次籌措資金資助抗日救國事業。

以筆為劍,宣傳抗日

在上海期間,盡管實業救國舉步維艱,杜重遠仍舊通過撰文、辦刊等方式,積極投身到宣傳抗日救亡的大潮流中。他一邊擔任“中華國貨産銷合作協會”總幹事,積極推進“發展國貨工業,作經濟上的實際抗日”,一邊為鄒韬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撰寫文章,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

為廣泛宣傳抗日救國,杜重遠從1931年到1932年行經八省,遍訪十餘城市,作過近百次講演。當他聽到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戰,決心“打到最後一人和最後一彈”時,心情激動不已,遂提筆寫下《民族異彩》的通訊報道,高度贊揚“一·二八”抗戰精神,并号召對日作戰“須全國共同起來作積極的奮鬥”。鄒韬奮高度稱贊杜重遠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為着抗日救國主張,四方奔走呼号……正因為他有實踐的經驗,不是為做文章而做文章,是以他的作品感人特别的深,使讀者得到益處特别的厚”。

1933年12月,《生活》周刊不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查封無法複刊。為了延續和擴大抗日宣傳,杜重遠通過自己實業家的社會關系和特殊身份,在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登記備案創辦《新生》周刊,自己擔任總編輯和發行人。1934年2月,《新生》周刊創刊,明确把“為救民生存而奮鬥”作為辦刊宗旨,主張抗日、反對妥協。當時的文化名人胡愈之、鄒韬奮、柳湜、畢雲程等都是該刊主要撰稿人,杜重遠本人則經常在“老實話”欄目撰文,揭露日軍暴行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投降賣國罪行,文章通俗生動、深刻沉痛,激發了廣大群衆的抗日熱情。

1935年5月,《新生》周刊刊登了并無惡意的《閑話皇帝》一文,日本帝國主義卻借機提出“有辱天皇”“有礙邦交”的無理指責。迫于日本方面的壓力,1935年6月,國民黨政府查封《新生》周刊,杜重遠也是以入獄。《新生》周刊盡管存續時間不長,但其最高發行量曾達10萬多份,為抗日救亡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宣傳作用。

把新疆學院辦成“第二個抗大”

入獄期間,杜重遠受到周恩來等人的關懷,并與中共地下黨員有了較多聯系,開始閱讀一些馬列著作,逐漸懂得一些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道理,認識到隻有中國共産黨才能上司中國人民真正抗日,高度認同中國共産黨“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主張。1936年9月,杜重遠刑滿釋放,随即趕往西安與張學良等共商大計,對張學良轉變思想并促成西安事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杜重遠到新疆首次考察。回到武漢後,他向周恩來彙報了新疆之行,并提出想再次去新疆,把新疆建設成抗日根據地,培養幹部,作持久戰準備的建議。在周恩來同意和支援下,1939年1月,杜重遠抱着“為祖國奠定最後抗戰基地”的願望到新疆安家。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委任杜重遠為新疆學院院長。

為了解決師資不足問題,杜重遠聘請沈雁冰、薩空了等人來校任教;請來趙丹、于村等人發展新疆文化事業。當時新疆書籍匮乏,他給鄒韬奮寫信說:“新疆學院,除一座舊營房外,别無長物,不要說實體化學,生物衛生種種裝置,連教課的書籍也不完全,真是一座沙漠荒地……”在朋友幫助下,杜重遠購買了三卡車書籍帶到新疆學院。杜重遠對學院的教學内容也作了調整,增加了聯共(布)黨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課程,并強調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他自己身體力行,在講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課程時,痛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揭露國民黨蔣介石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呼籲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緻,抗戰到底。

杜重遠在新疆學院辦學期間,是新疆學院充滿生機、興旺發達的時期。他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始終堅持抗日鬥争,培養出了一批具有進步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各族愛國青年,因而受到新疆各族人民和各族青年的敬重。當時内地的人們稱新疆學院為“第二個抗大”。

杜重遠一心撲在新疆教育事業上,宣傳愛國進步思想,赢得了當地人的愛戴,卻引起了反動軍閥盛世才的嫉恨。1940年,杜重遠被軟禁。其間,周恩來、宋慶齡等人曾設法營救,但是盛世才一意孤行,最終于1943年9月将杜重遠秘密殺害。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救國會結束宣言》指出:鄒韬奮、陶行知、李公樸、杜重遠先生等“為了人民的事業而遭受犧牲,他們成為中國知識分子自我犧牲,為人民盡忠的永久典範。他們和一切為救國運動獻身的人民英雄們将永垂不朽!”1983年,在杜重遠被害40周年時,鄧小平題詞:“杜重遠烈士永垂不朽”,鄧穎超題詞:“革命左派先驅,愛國擁黨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