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家族擺手舞:從小山村“擺”上世界舞台

作者:網信恩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蔡俊 通訊員 向相輝

鼓點落,銅鑼響。4月20日,來鳳縣舉行“文化記憶非遺行”特色非遺巡遊活動,土家擺手舞等非遺項目一一上演,激昂的鼓點和豪邁的舞姿,攪熱整座縣城。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傳統舞蹈,也是土家族最鮮明的文化符号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直以來,來鳳縣大力推動擺手舞的傳承與保護,不斷推陳出新,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從偏僻山鄉“擺”上世界舞台。

千年“舍巴”走出深山

土家族擺手舞:從小山村“擺”上世界舞台

土家兒女身穿五顔六色的民族服飾,跳起土家擺手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

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是流傳于鄂湘渝邊區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一種傳統舞蹈,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

擺手舞動作粗犷、健美,擺姿流暢、自然大方。其主要舞蹈動作主要有磨鷹展翅、拉弓射箭、挖土撒種、紡棉織布、插秧挑水等10多種,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甩同邊手,走同邊腳則是差別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其間有鑼鼓伴奏和擺手歌穿唱,是歌樂舞渾然一體的民間藝術。

史料記載,擺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時期巴人的軍戰舞,在明清時期盛行。清代《溪洲竹枝詞》中有這樣的詩句:“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描繪了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時的盛況。

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是原生态土家擺手舞的發源地之一。在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至今儲存有土家族最古老的擺手堂。“舍米湖”為土家語,意思是“陽光照耀的小山坡”,全村聚合在一面向陽山坡上,住有182戶685人,都是同根同祖的彭姓,民風淳樸,不沾賭,唯好擺手舞。

舍米湖村黨支部書記彭南清說,該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人人會跳擺手舞。每逢喜慶節日,舍米湖村男女老少齊聚擺手堂,張燈結彩,跳起擺手舞。

1957年1月15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潘光旦到鄂渝邊區調研,在來鳳恰遇舍米湖擺手隊,在觀看了彭氏祖孫5人表演的擺手舞後,大為震撼。

土家族擺手舞:從小山村“擺”上世界舞台

土家兒女身穿五顔六色的民族服飾,跳起土家擺手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

這一次的不期而遇,改變了土家族及擺手舞的命運。1957年12月,國家正式确認“土家族”為單一少數民族,而擺手舞作為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為認定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實證。

當年,舍米湖村擺手舞首次在湖北劇場公演,一時聲名大噪,湖南、四川及省内鄰近縣市紛紛來學習。從此,擺手舞在土家族聚集地重新流傳開來。

從瀕臨失傳到登上世界舞台

擺手舞是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大彙集,充分展現了土家族的曆史變遷、農事勞作、生活習俗等,是土家族兒女生産生活的縮影。

“民國時期後,擺手舞在酉水流域土家族絕大多數地區基本絕迹。”舍米湖村黨支部書記彭南清是土家族擺手舞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介紹,舍米湖村儲存有最原生态的擺手舞,但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瀕臨失傳。

土家族擺手舞:從小山村“擺”上世界舞台

土家兒女身穿五顔六色的民族服飾,跳起土家擺手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

1983年,彭南清在河東鄉民族國小任教,兼任文藝宣傳隊隊長,從那時起,他便系統學習了土家擺手舞。2005年,他在百福司鎮興安村任村支書,組建興安擺手舞隊,組織村民在農閑時學跳擺手舞,形成80多人的擺手舞隊伍,經常參加鄂湘渝邊區一些大型活動,擺手舞成為武陵山區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媒介。

去年,來鳳縣舉辦第三屆土家擺手舞文化和旅遊節,彭南清帶領26名村民參加,他們穿着傳統黑色土家服飾,擺動雙手、邁開腳步,将單擺、拜年、撒種等舞蹈動作展現得淋漓盡緻。

村民彭承金是土家族擺手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有名的“土家鼓王”。他在鑼鼓伴奏上創新,将原生态拍手舞單拍伴奏變為雙拍,由一人鳴鑼擊鼓變多人多套鑼鼓甚至數百套鑼鼓同時伴奏,營造出撼人心魄的強烈音效。

截至目前,來鳳縣有1名土家族擺手舞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傳承人,4名州級傳承人和38名縣級傳承人。在他們的努力下,2013年,土家擺手舞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國家群衆文化最高榮譽“群星獎”。來鳳原生态擺手舞隊先後應邀參加全國廣場舞北京集中展演、中國農民春節聯歡晚會、中國青年藝術周、上海市旅遊節開幕式,還多次跨出國門,到南韓、澳洲、法國、波蘭等多個國家展演,頻頻亮相國内外各類舞台。2022年11月,土家族擺手舞入列文旅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活态傳承”生生不息

土家族擺手舞:從小山村“擺”上世界舞台

4月20日,來鳳縣舉行“文化記憶非遺行”特色非遺巡遊活動,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村民跳起土家擺手舞。(通訊員 唐俊 攝)

今年4月20日,在來鳳縣舉行的“文化記憶非遺行”特色非遺巡遊活動現場,擺手舞與普甯英歌舞、黃平苗族闆凳舞、宣恩耍耍、鹹豐竹馬等非遺項目同台“鬥舞”,精彩紛呈。

土家族是有語言而無文字的古老民族,擺手舞就是土家族的“活态靈魂”,隻有将擺手舞的傳承與保護深植于群衆的日常生活,才能讓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永葆生機和活力。

土家族擺手舞:從小山村“擺”上世界舞台

4月20日,來鳳縣舉行“文化記憶非遺行”特色非遺巡遊活動,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村民跳起土家擺手舞。(通訊員 唐俊 攝)

近年來,來鳳縣實施土家族擺手舞傳承計劃,連續三年舉辦土家擺手舞文化旅遊節,形成全縣人人學跳、愛跳擺手舞的良好氛圍。百福司鎮每年投入資金10多萬元,組建全民擺手舞教學隊伍,走進企業、學校、村(社群)、景區等,傳授擺手舞,累計教育訓練學員3000餘人次。來鳳縣文化館召集從業人員、傳承人和舞蹈老師成立擺手舞教學隊,每月定期送舞下鄉。去年以來,已開展擺手舞教育訓練30餘場次,教育訓練人數超過4800餘人。該縣還在中國小校開設土家擺手舞文化課程,培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沃土。

為更好地傳承和普及擺手舞,來鳳縣文旅部門将擺手舞與現代文藝相結合,在動作編排、鑼鼓伴奏等方面融入廣場舞元素和時尚音樂節拍,讓擺手舞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湖北日報用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使用者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資訊,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線上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來源:湖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