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席觀察】“支付王國”新規實施在即 巨頭機構如何應變

作者:經濟觀察報
【首席觀察】“支付王國”新規實施在即 巨頭機構如何應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歐陽曉紅 全球金融市場風雲變幻之際,“支付王國”的秩序生态亦在悄然生變。

2024年4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中國央行”)公布《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下稱《實施細則》)。這一新的監管細則旨在規範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分類方式、設立變更以及資本要求,促進支付服務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意見回報截止時間為2024年5月22日。

這份細則進一步細化了國務院《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國令第768号,下稱《條例》)的相關規定。作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的綱領性檔案,《條例》對支付機構的準入、業務規則、監管職責等作出了總體規定。

《條例》于2023年12月17日釋出,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中國央行稱,為保障《條例》有效實施,有必要制定《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确《條例》中重要概念及内涵,細化行政許可規定,做好《條例》銜接性條款承接等。

擁有龐大支付市場與産業鍊,堪稱“支付王國”的中國支付行業的監管規則也在不斷探索進化之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認為,如果說2010年中國央行釋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反映的是非銀行支付初創期的政策思路,《條例》則是監管政策走向成熟、完善的産物。

即将落地的新規對不同市場主體影響如何,将怎樣重塑中國支付市場生态,能否助力解決行業痛點問題?支付巨頭們又在“策動”什麼?

全方位變革已然發生。《實施細則》共包括六章八十條,覆寫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設立、營運、變更和終止等關鍵環節,確定其在嚴格的法規監管下運作。

中國央行稱,這些規定将幫助建立更加透明、規範的支付服務市場,保障消費者利益。《實施細則》特别強調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合規義務,包括合法持有和展示支付業務許可證,以及在業務營運中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關于支付業務規則,《實施細則》對儲值賬戶營運和支付交易處理進行了更細緻的分類,以适應支付行業的多元化和技術發展。《實施細則》還提出了詳細的資本和備付金要求,以確定非銀行支付機構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可能的市場風險。

在黃益平看來,《條例》将之前的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業務的三大分類調整為儲值賬戶營運與支付交易處理兩大類。這一調整的意義遠超名詞的改變,實際是透過支付的表象,抓住業務的實質。這是實行功能監管的具體展現,既有利于防範監管空白,同時也能減少監管套利。

《實施細則》還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明确了各種違規行為的處罰措施,包括對無照經營的嚴厲打擊和對違規機構的罰款及其他行政處罰,以增強支付行業整體的法律遵循性。

招聯消費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稱,《實施細則》寬嚴相濟,該放寬的放寬,該收緊的收緊。在“寬”的方面,一是設定了較為合理的過渡期,給予非銀行支付機構充足的時間去準備。二是支付業務許可證不再設定有效期。此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有效期是5年,每5年就要申請延期一次。三是适當下放部分支付機構變更事項審批權限,提高審批效率,比如變更公司名稱或者注冊資本等,隻需要央行分支機構受理和決定。

董希淼稱,在“嚴”的方面,《實施細則》适度提高了注冊資本門檻。非銀行支付機構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億元人民币,同時還将根據經營地域範圍和業務類型等規則附加提高注冊資本金,部分在全國展業、全牌照的機構的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或将提升至4億元。

使用者權益保障也是《實施細則》的一大亮點。《實施細則》要求非銀行支付機構必須建立使用者權益保障機制,包括使用者資訊安全保護機制、重要資訊披露機制、投訴處理機制等,確定使用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基本權益不受侵害。

中國央行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183家非銀行支付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年交易量超1萬億筆、金額近400萬億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實施細則》充分考慮了目前分類方式下的許可架構,不會改變支付機構原有的業務許可範圍,預計不會對支付機構的業務連續性和使用者體驗産生影響。

目前,支付巨頭們的注冊資本已經滿足了新的監管要求。

騰訊旗下的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已于3月15日獲批将注冊資本從10億元人民币增至153億元人民币。此次增資或是為了應對即将實施的《條例》,并且中國央行可以根據支付機構的業務類型、經營地域範圍和業務規模等提高注冊資本最低限額。

工商資料顯示,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支付寶”)的注冊資本為15億元人民币。雖然支付寶的注冊資本高于最低監管要求,但是否需要進一步增資将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監管要求的變化、公司自身的業務發展和擴張計劃,以及公司對風險防禦能力的考慮等。

去年,美國線上支付服務商PayPal将中國全資子公司貝寶支付的注冊資本增資至45.20億元人民币。這些舉措表明,大型支付機構正在采取積極措施,以確定它們的注冊資本符合新的監管要求,并且為未來的業務發展和潛在的監管變化做好準備。

值得關注的是,《條例》提到,中國央行按照規定對非銀行支付機構進行分類評級,并根據分類評級結果實施分類監督管理。中國央行依法制定系統重要性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認定标準和監督管理規則。《條例》同時提到,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實施壟斷或者不正當競争行為,妨害市場公平競争秩序。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并不意味着支付巨頭不受《條例》的限制。相反,它們可能會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以反映其在支付系統中的重要性。

該人士認為,新規對支付巨頭的影響較為顯著,原因在于《條例》旨在加強整個支付服務市場的監管,而支付巨頭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其業務規模和影響力使得它們自然成為監管的重點對象。

此時,支付巨頭們在做什麼?

3月28日,微信支付旗下的WeChat Pay HK稱,目前旗下港币錢包已可用于内地所有城市數千萬商戶,已實名認證香港使用者的單筆交易限額提高至3.80萬港元,全年累計交易限額提高至40萬港元,期望WeChat Pay HK可以成為港人北上消費的首選支付工具。

這意味着,使用者在微信支付開設香港賬戶之後,通過設定微信錢包綁定香港賬戶,在内地消費便可直接用微信港币支付;同時,也可避免長期不“動”賬戶而被當機的麻煩。

同時,螞蟻集團也在針對外籍來華人員持續優化支付服務。螞蟻集團披露的資料顯示,3月,外籍遊客通過支付寶的交易金額同比增長了近10倍,交易筆數增長了近8倍,活躍使用者數增長了近6倍。

自2019年以來,螞蟻集團實施的“外包内用”方案已成功引入8個國家和地區的11個境外錢包,覆寫東南亞和東亞超過1.75億的境外錢包使用者。這一政策允許這些使用者在中國直接使用自己的支付方式進行掃碼消費,不管是主動掃碼還是被掃碼。

有外國網友稱,除了手機号,郵箱、蘋果ID也能注冊支付寶。

由此可見,将本土支付工具與國際使用者需求結合或是推動金融包容性的一種“利器”。這會不會是解決行業痛點、難點的“良策”?

“良策”的一端連着金融包容性,關乎行業産業鍊的更新。長久以來,關于“老年客群、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性”的難題備受诟病。針對這些問題,2024年3月7日,國務院釋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3月14日,中國央行釋出了《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3月15日,中國銀聯宣布啟動“錦繡行動2024”,旨在優化支付體驗,加強與産業各方的協同關聯。

從支付寶、微信支付到銀聯、網聯,以及銀行和一線服務商,似乎整個支付産業鍊的活力被進一步激發。

資深業界人士指出,支付機構面臨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攻堅戰”,需要在成本、技術改造、商戶教育等方面進行投入,而監管層對支付便利性的重視也為支付服務的改進提供了政策支援和方向指引。

4月17日,中國央行、商務部、國家外彙管理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商業領域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要求率先打造一批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化重點商圈,力争基本實作重點商戶境外銀行卡受理全覆寫。

“良策”的另一端連着金融安全。近年來,跨境支付業務量與交易金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支付清算可謂金融市場的“入口”。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支付清算系統為金融市場的交易提供了資金清算和結算服務,是金融體系穩健運作的關鍵節點。大額支付系統和跨境支付系統由于其規模大、影響廣、風險高的特點,通常需要嚴格的監管和高效的運作機制,以確定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

瑞典央行在《2024年支付報告》中指出,瑞典支付市場的數字化促進了更快、更順暢、更高效的支付,但也帶來了類似“數字和金融排斥、嚴重欺詐問題”等挑戰,是以需要進一步完善支付系統。

中國央行披露的資料顯示,2023年,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1.25萬億筆,金額12062.66萬億元,同比分别增長17.76%和10.90%。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統處理的業務量和金額顯著增長。全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661.33萬筆,金額123.06萬億元,同比分别增長50.29%和27.27%。第四季度處理業務185.68萬筆,金額34.99萬億元,同比分别增長41.29%和34.22%。這或表明跨境人民币使用規模的擴大,以及跨境支付便利性的提升。

就此,可能也有人擔憂:非常時期,跨境資本是否會借跨境支付便利性而流出?

在4月18日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國家外彙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稱,今年以來,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外彙市場運作展現出較強韌性,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市場預期和交易保持理性有序。

她稱,一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支總體呈現順差,其中,1—2月跨境資金表現為淨流入;3月轉為淨流出,存在季節性等因素影響,特别是春節後外貿企業開工生産、集中采購原材料,進口支付需求上升帶動跨境支出增多,待産品出口銷售後,未來相關跨境收入将會增加。

目前,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向好。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最近釋出的2023年移動支付使用者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每日使用移動支付的使用者占比達到85%,支付便利性仍是使用者首選移動支付的主要原因。支付寶、微信和銀聯雲閃付線上上和線下支付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數字人民币的使用也在逐漸增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兼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認為,中國建構了包括銀行業機構、支付機構、基礎設施營運機構、外包服務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龐大支付産業鍊。雖然大陸支付機構在全球數量名額上居前,但仍需持續優化發展品質、結構配置以及服務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