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哥倫比亞之春席卷美國

作者:有理兒有面

布林肯剛到中國,這邊還在上海豫園吃小籠包呢,回頭一看,自家後院已經着火了。

這兩天,支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正在全美高校迅速蔓延。截止目前,已有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波士頓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等20多所知名大學的學生加入抗議行列。

許多大學的學生在校園内“安營紮寨”,準備長期抗議,并與趕來的警察發生激烈沖突。社交媒體上随處可以看到美國警察強硬處置示威學生的視訊,有的警員拆除示威者搭建的帳篷,還有的警員對示威者大打出手,後者不停高喊口号:“我們的抗議不會停歇!”現場是相當混亂。有媒體評論說,美國校園已經成為了巴以沖突的第二戰場。

哥倫比亞之春席卷美國

早在去年11月份,哈佛大學就曾舉行過一波美國高校抗議活動。一個由30多名學生組成的“哈佛巴勒斯坦團結組織”發表了一份聲明,稱以色列政府“對所有目前正在發生的暴力事件負有全部責任”,并呼籲哈佛大學“采取行動,制止正進行的對巴勒斯坦人的屠殺”。這一聲明引發了校内和校外的廣泛關注和争議,并得到多所美國高校學生的響應。

這一輪新抗議潮的導火線是4月18日紐約警方在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米努什·沙菲克的授權下,逮捕了該校100多名親巴勒斯坦抗議學生。這些學生從前一日開始在哥大校園内搭起了50頂帳篷,并表示将駐紮下來。抗議學生稱,這場活動由“巴勒斯坦學生正義團體”“猶太和平之聲”等120多個校園組織發起,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巴勒斯坦人民面臨種族滅絕和流離失所”狀況的認識。

哥倫比亞之春席卷美國

而校方和警方的行動引發學生更大的憤怒。從17日至22日,哥大學生連續6天舉行示威,其他多所大學的學生随之舉行抗議,大學的教職員工也積極聲援抗議的學生,導緻校園緊張局勢升溫,多所高校教學秩序亂成一團。哥大22日宣布取消課堂授課并啟動網上教學和辦公;耶魯大學的示威者把校園團團圍住,攔截周邊交通;哈佛大學則關閉了大學校門。預計未來幾天的形勢還将繼續惡化。

從美國大學生抗議事件來看,這标志着美國社會的進一步割裂。為什麼要說進一步割裂呢?因為現在引發美國社會對立的議題已經太多了。從性别自由、堕胎權利、控槍法案到非法移民、種族歧視、選舉之争,每一個議題都在撕扯着美國社會,而且愈演愈烈。

而新一輪巴以沖突開始後,美國社會又有了新的傷口。反猶挺巴這個議題原來并不是美國社會的熱點議題,猶太人和以色列在美國具有極高的支援度,是罕見的兩黨立場高度一緻的事項。但自作孽不可活,民主黨政府終于在縱容以色列暴行這件事上狠狠反噬了自己,成功地為美國社會又埋下了一顆雷。

哥倫比亞之春席卷美國

從傳統上說,美國高校師生多數都是民主黨的支援者,他們具有年輕化、受教育程度高、對社會議題立場激進等特點,與民主黨的主張相契合。然而有兩點原因,導緻了巴以沖突爆發以後這部分人群的主張與民主黨的政策發生了背離:

一是國際學生增多與結構多樣化。民主黨政府對移民問題持開放态度,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種來美國求學。據統計,在2022/2023學年,美國接納了超過10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美國各類大學就讀,同比增加11.5%,超過了疫情前的2019/2020年水準。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帶來了不同的資訊,也帶來了不同的立場。近幾年同情阿拉伯世界的聲量在美國高校裡也越來越大。這不能不說是民主黨政府開放移民帶來的附屬問題。

二是社交工具特别是tiktok的普及。美國的年輕人本來就是tiktok的重度使用者,tiktok在内容管理上沒有像其它媒體以及社交平台那樣受美國政府影響與控制,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戰争罪行得以廣為傳播,撕開了美國政府刻意營造的虛假資訊的面具。對于生活在溫室裡的美國年輕人,看到以色列軍隊屠殺平民與兒童的血淋淋畫面,身心上無疑是極度震驚的。

這次大規模的校園抗議活動也給了我們觀察美國政治接受檢驗的機會。

第一個,是在猶太人的資本權力面前,美國社會的民意能不能撼動美國政府的挺以立場,能不能像傳說中的美式民主制度運作而影響美國政治?

目前看來希望是渺茫的。美國總統拜登已經發聲:“最近幾天出現針對猶太人的騷擾和暴力言論,這種公然的反猶主義應受譴責,也是危險的,它在大學校園或美國的任何地方都絕對沒有立足之地。”紐約市長亞當斯也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稱,對大學生的抗議感到“震驚和厭惡”,稱紐約警方“将毫不猶豫地逮捕任何違法者”。不少參議員甚至呼籲拜登派遣國民警衛隊前往這些大學。美國政客們還是選擇堅定地與金主爸爸站在一起。

哥倫比亞之春席卷美國

第二個,是在美國内,言論自由是真的嗎?

現在支援巴勒斯擔人民的言論在美國已經被打上“反猶主義”标簽。紐約大學數百名教職員工曾發聯署公開信,批評紐約大學針對校園言論和活動搞“恐懼文化”。不僅紐約大學,全美許多大學校方都将支援巴勒斯坦人的言論和呼籲加沙停火的活動視為“危險言論”,“反猶主義”的帽子一扣就能搞内容審查。

就連《紐約時報》這樣的半官方媒體都發表評論質疑,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紐約警察就普遍出現在紐約大學校園。美國高校校園嚴控支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是否意味着言論自由的終結?

随着大學沖突的加劇,美國社會在巴以問題上高度分裂的情況将持續下去。可以預見到,這種分裂的結果可能會重蹈其它争議議題的覆轍——走向極端化。不同立場的人們言論會越來越偏激,人人都要被貼上标簽,要麼是“反猶主義”偏見,要麼是仇視穆斯林。

誰讓美國自己就是地區沖突的禍亂之源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