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作者:鲫魚殺手

大陸每年的4~6月份,就已經進入了水生動物們的繁殖季節。

此時江河流域的水草附近,經常能看到成群的魚兒互相追逐打鬧,這是魚兒繁殖交配的前兆,它們即将完成産卵繁殖下一代。

然而,有一種被稱為“母愛之魚”的魚類,為了能夠到達它的生地,并且完成繁殖下一代的使命任務。

它們不惜遊行千裡,跨海過江,且洄遊産卵之路兇險萬分,還要躲過捕食者的無數次截殺。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即使順利完成産卵後,它們卻還要付出生命為代價,它就是大馬哈魚!

了解大馬哈魚

  • 體貌特征

大馬哈魚俗稱北鳟魚,又稱馬哈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大發哈魚、達發哈魚、麻糕魚和鲑魚等,是屬于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屬魚類。

大馬哈魚的身體形态與一般的魚有明顯的差別,它的頭部較長,魚嘴大,上颌骨往後延伸至眼部後面,魚嘴像鷹嘴帶有彎鈎。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大馬哈魚的魚嘴上下颌骨兩邊,都長滿鋒利的細齒,魚眼靠近魚頭頂部,魚眼略小。

它的體表顔色正常情況下呈現灰白銀色,但會随着繁殖期的臨近,體表顔色會不斷變化。

大馬哈魚是屬于大體型魚類,最大可以長到1~1.5米,體重接近30~40斤之間。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 生活習性

大馬哈魚是屬于海河洄遊型魚類,既生活在海水,又生活在淡水,它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海洋之中長大,成熟之後再回到淡水流域繁殖。

從大馬哈魚的魚嘴就能看出來,它是屬于大型且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除了幼魚期會捕食一些底栖昆蟲等水生物之外。

長大後的大馬哈魚,主要的食物就是以魚蝦,但通常不會捕食比自己體型大的魚類,像鱿魚、鲱魚等小體型魚為主。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 分布地區

大馬哈魚分布于北太平洋、鄂霍茨克海、白令海和日本海域,其中包括這些海域附屬的近海岸的通江河流。

大馬哈魚在大陸南方地區幾乎沒有,主要分布是在北方地區,比如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圖們江等水域。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大馬哈魚世界分布圖

一生隻産一次卵

  • 艱辛的海河洄遊之路

大馬哈魚的繁殖期是在下半年,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就進入了大馬哈魚的繁殖季節。

成群的大馬哈魚,會聚集在分布海域的海河入口,然後進入漫長而兇險的洄遊繁殖之旅。

每年大馬哈魚的産卵季節,就是棕熊美餐的時刻,棕熊會河邊等待溯河回遊的大馬哈魚,即使洄遊的沿途有無數的捕食者,大馬哈魚也義無反顧。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棕熊捕食大馬哈魚

它們不僅要跳過無數個陡坎,還要迎向瀑布,穿越急流、逆流而上,再穿越兇險的淺灘,最終才能到達産卵地。

根據資料顯示,分布在北美西海岸的大馬哈魚,洄遊路線的距離大約3200多公裡,最遠的可能超過5000多公裡。

而分布在大陸黑龍江流域的大馬哈魚,洄遊路線的長度,同樣也近了3000公裡。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 用生命繁衍後代

大馬哈魚對繁殖場所的環境和水質要求都極為苛刻,不能有一絲絲的污染,同時還要絕對的安靜,且水底要有沙子和鵝卵石。

大馬哈魚進入産卵地後,雌魚和雄魚會成雙結對的伴遊,甚至還會出現互相追逐打鬧,等待時機成熟。

當河流水流流速,達到産卵的要求後,雌魚會迅速産下魚卵,并使勁拍打産窩附近的石礫,雄魚則射精覆寫魚卵受精。

大馬哈魚一生隻産一次卵,每次産卵數量平均約4500粒,完成産卵任務後,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正在産卵繁殖的大馬哈魚

  • 生長周期

大馬哈魚産卵期為秋冬季,此時的産卵地的氣溫約在5℃左右,是以魚卵要等到第二年春季才開始孵化。

剛孵化出大馬哈魚,會在出生地生活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會随着江水順流而下,直至到達江河入海口附近。

大馬哈魚會在江河海口附近停留一段時間,此時幼魚體長已經長到了5厘米左右,到了7七月份,大馬哈魚幼魚開始陸陸續續下海,離開淡水生活。

進入大海裡的大馬哈魚,經過3年多的生長時間,大約在第4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達到性成熟期了,便會再次回到出身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大馬哈魚的受精卵

大馬哈魚的現狀

大馬哈魚曾經是大陸黑龍江河、圖們江等北方河流裡一種重要的經濟型魚類,黑龍江市有着“大馬哈魚之鄉”之稱。

根據黑龍江流域水生動物的曆史來看,曾經松花江、烏蘇裡江、牡丹江和圖們江等水域,都是大馬哈魚洄遊産卵地。

但從近幾十年的資料顯示來看,已經很少能看到大馬哈魚的洄遊種群,特别是牡丹江和松花江,大馬哈魚幾乎絕迹了。

實際上,大陸再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經發現了大馬哈魚的種群數量在逐年下降,且下降的速度在不斷增長。

于是在1988年,牡丹江市東甯成立了鲑魚(大馬哈魚)放流站,從那時候開始,大陸就已經實施人工放流大馬哈魚了,來確定野生大馬哈魚的種群數量。

截止目前為止,大陸連續放流大馬哈魚魚苗36年,累計放流數量超過1500萬尾大馬哈魚魚苗。

最近一次投放大馬哈魚魚苗,是今年的4月19日,一共向綏芬河水域投放了40萬尾,雖然經過這些年的不久,但形式依然不容樂觀。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人工放流大馬哈魚魚苗

大馬哈魚減少的原因

  • 攔江築壩

黑龍江河流域是流經蒙古、中國和俄羅斯,黑龍江流域共有南北兩個水源,南源額爾古納河為河源。

全長4440公裡,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峽。黑龍江流域共有支流約200多條,比較大的支流有松花江、烏蘇裡江、結雅河、布列亞河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東北地區在黑龍江流域攔江築壩,修建了很多水電站,,阻擋了大馬哈魚的洄遊路徑。

幼年的大馬哈魚和成年的大馬哈魚,都是需要從海河之間往返洄遊,但大壩的修建,導緻大馬哈魚喪失了繁殖和長大成熟的機會。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水電站

  • 過度捕撈

大馬哈魚的魚肉味道鮮美,不僅适合煎炸,還适合紅燒,尤其是魚肚子裡的魚卵更加名貴,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高檔水産品。

“人怕出名豬怕壯”,大馬哈魚作為高端的食材,在沒有限捕和保護之前,一直都被漁民視為重要的捕撈對象。

根據相關捕撈記載顯示,1947年至1949年期間,平均捕獲大馬哈魚30多萬條,1950年至1969年期間,年平均捕獲大馬哈魚約為37萬條。

1990年至2000年,年捕撈量一下子下降到4.5萬條,2004年捕撈大馬哈魚,僅有1.5萬條,大馬哈魚的種群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

造成“無魚可捕”的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水環境的污染,以及大馬哈魚的産卵地遭到破壞等因素。

它被稱為“母愛之魚”,跨海過江隻為繁衍,卻要付出生命為代價?

最後:

據了解,東甯市已建立起了大馬哈魚資源繁育基地,并且每年堅持人工放流大馬哈魚魚苗,同時采取封河育魚和建立休漁期。

在這一系列保護措施下,希望有那麼一天,大馬哈魚種群,能再次回到我們的視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