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氣好的時候,到梅州的鄉下走走,去大山裡聽聽鳥兒清脆的歌聲;到小溪裡玩玩水,撈撈魚、捉捉蝦;或者到稻田邊聞聞稻花的清香,感受一下白鹭鳥與大水牛一起生活的情趣;順便欣賞一下雕梁畫棟的客家老屋,聽屋主人講先輩的故事……這不愧為城裡呆久後的一種比較好的休閑方式,梅縣丙村的嘴頭村基本能同時滿足你的上述要求。
2020年5月9日,我和老婆應一位沒見過面的謝氏粉絲朋友的邀請,到梅縣區丙村鎮他的家鄉嘴頭村欣賞客家民居和鄉村美景。
嘴頭村距離丙村鎮約8公裡,是丙村雷公坑的水源地。
嘴頭村的房屋分布在三條比較平坦的小山溝裡,小溪從村尾流到村頭附近,然後彙內建一條小河,流到雷峰村(人稱“雷公坑”)彙入梅江。
嘴頭村的房屋大都依山而建,門前有平坦的稻田。走在村道上,欣賞那充滿生機的田園美景,心情特别的舒暢。如果你去的時間合适,還可以在大路邊聞聞稻花的清香,呼吸清新的空氣。
這條沿溪的主村道,其路基的擴寬和修建,是當年的廣州市副市長謝仕華先生為嘴頭村做的一件實事。漫步在村道上,不僅可以欣賞沿途的鄉村美景,還可以輕松到小河裡玩水撈魚捉蝦。
這條小溪不大,水也不深,水流比較平緩,部分河段還有石底,大人玩水一般沒什麼危險,當然也不可麻痹大意,俗話說“奇山莫欺水”嘛。
沿着小溪往上遊走,到村尾附近的草地上,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畫面,一群水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白鹭在水牛的身旁悠閑地漫步,偶爾啄食草地上的蟲子,白鹭與水牛似乎已成為好朋友。看到我拿起相機對着它們,慢慢靠近時,白鹭以為我要向它們開炮,吓得嗖地一聲輕快地飛走了。
嘴頭村現存最大的老屋是懷永樓,它由兩堂八橫組成。其中中間的兩堂兩橫和前面的鬥方(外圍有照牆的門坪叫鬥方)及旁邊的鬥方門組成了一個整體,這應該是懷永樓最早期的房屋格局。左右兩側各有3杠橫屋,應該是後期随着人口的不斷增加而逐漸向外擴建的。照牆外面有一條寬約一米的水渠,水渠裡的水流蜿蜒流向外大門,象征着财源滾滾而來。
懷永樓外景
懷永樓門坪
懷永樓
嘴頭村不能不提的是稻田後面的山腳下那座八九十年前建的光華樓,房前屋内那些漂亮的壁畫盡顯老屋的奢華。據女主人介紹,她們的先輩當年去法屬留尼旺謀生,一百年前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船,去留尼旺要經過“七洲洋”。一路的艱辛難于想象,能夠賺到錢回家鄉購地建房的人少之又少。光華樓的前主人是少數幸運者之一,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隻有建房者自己才最清楚。
光華樓外觀(部分)
光華樓的壁畫之一
嘴頭村出國謀生的人不少,其中有些人成功後回家鄉建房光宗耀祖,怡怡樓便是其中之一。怡怡樓是民國時期旅新加坡華僑謝氏兄弟出錢建造的,前後花了8年時間才建成。怡怡樓大門上面及屋内的花鳥蟲魚壁畫比較接近現代風格。
嘴頭村的華僑熱愛家鄉,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比如嘴頭國小現有的教學樓、校門、校道、圍牆、籃球場等都是熱心的華僑捐建的。改革開放初期,還有華僑請全村的謝氏鄉親吃飯,有華僑給每家每戶送毛巾、香皂等。“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嘴頭村華僑對家鄉的情意由此可見一斑。
旅遊不僅是欣賞美景,放松心情,還可以增長知識。關注我,更多梅州美景等着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