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作者:文創貝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本 文 約 4500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說起古代的中央官職,除了宰相(丞相)、尚書之外,存在感最高的就是司徒、司馬、司空這三“司”了,特别是司空,不僅在官職中占有一席之地,還因其衍生出的成語“司空見慣”而廣為人知(可參考國曆君往期推送因一首詩被罵成成語:“司空見慣”裡的司空到底是誰?)。而“司馬”更是成了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複姓之一。在三司之後,朝廷還出現了許多以“司”命名的官職和機構。那麼這個“司”到底是什麼意思?它緣何會成為古代最重要的官名之一?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楚中司馬”銅印。來源/徐州博物館

“三司”之名從何而來

要探究“司”的含義,自然要從古代官制當中尋找答案。查閱曆史典籍,我們可以發現“三司”之名大緻起源于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據記載,殷商時期的官制為:

“殷制,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蔔,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衆。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青銅爵,商。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裡提到了“典司”二字。《左傳·莊公十四年》記載:“命我先人,典司宗祏。”典司的意思是主管、主持,那麼“典司五衆”便可以了解為這“五官”分别管理“徒(土地和人民)”“馬(軍事)”“空(工程和水利)”“士(糾察百官)”“寇(刑獄)”。“典司六職”則可以了解為這六官分别管理“土(劃分土地種類、定稅賦等級,後等同于“徒”)木(森林樹木)”“水(河湖治理)”“草(稼種下地及除草)”“器(器皿)”“貨(商品貨物運輸)”。在“司”後加上管理的國家事務,合稱後的“司某”便是負責某事務的主官。由于其是天子身邊的“京官”,是以位高權重。

盡管殷商時期已經有了各種“司”,但正式的“三司(司徒、司馬、司空)”制度并沒有那麼早建立。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當中的《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然而戰國時期成書的《周禮》中“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說法,卻與《漢書》當中三公的地位不對等。由此可以認為,至少在西周時期是不存在後世通常所謂的“三司”的。畢竟《周禮》作為詳細記載西周各項國家制度的一手史料,其權威性相對後世誕生的史書更高。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戰國齊國銅鼻鈕“司馬敀鉩”鉨。來源/故宮博物院

那麼正式的“三司”制度是什麼時候确立的呢?不急,我們先來看看“三公”制度的建立。《尚書·周官》中說: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這時期的三公主要是天子顧問的角色,而非常設的實權崗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各國争霸和變法的需要,作為行政首腦的國相成了君主之下第一人,掌管幾乎所有的國家事務,事實上起到了“一人頂三公”的效果。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正式建立三公九卿制,以丞相(統領百官,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掌管軍事)、禦史大夫(負責監察和幫助丞相處理政務)為“三公”。“三公”看似平級,但究其職責,我們可以發現此時的制度設計相比戰國時期并無本質差別。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即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禦史大夫負責幫助丞相處理政務。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丞相是天子的副手,而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自然二者不可能對等。而太尉雖然是全國最高軍事主管,但終秦一朝都沒有人就任,是以丞相處在一家獨大的地位。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秦朝的“三公”。來源/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截圖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

“使者覆按三川相屬,稍讓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

可見當時的人們認為,作為丞相的李斯一個人相當于“三公”。秦朝的“三公”制事實上是丞相制。

“三司(三公)”制度的正式确立

西漢初年,朝廷延續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是與秦始皇執政時期不同,漢初的丞相和禦史大夫多由勳貴列侯擔任,而太尉也發揮了應有作用,同丞相形成一文一武的格局,共同構成了對皇權的一種有效監督和制約機制。

漢武帝登基後,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實作自己的治國目标,開始另辟蹊徑,繞過丞相收攏了一批出身低微卻有真才實學的人為侍從官,逐漸形成“内朝”(相當于皇帝的私人秘書團體。内朝成員類似于明代後來的内閣閣員,對軍國大事擁有一定的讨論和決策權),與丞相所代表的“外朝”并立,這樣的設定基本剝奪了丞相和禦史大夫的決策權,使得以丞相為代表的“外朝”成為内朝指令的執行者,一定程度上削奪了相權。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戰勝利後,漢武帝為衛青設定大司馬大将軍一職,具有輔政之權,可以自由出入宮中處理政務,進一步對丞相進行分權。武帝晚年還設定司隸校尉來巡查百官和勳貴。擔任這些職務的官員可以自由出入宮禁,作為侍從和顧問為皇帝服務。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衛青影視劇形象。來源/電視劇《衛子夫》截圖

綏和元年(前8),漢成帝根據廷尉何武的建議,将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改大司馬大将軍為大司馬,形成大司馬、丞相、大司空三公制。何武認為朝廷“政事煩多”,但是“宰相之材不能及古”,三公制比起單純的丞相制更有利于處理紛繁的國家事務,還可以恢複卿大夫之制,并建立新的考課制度。

何武的想法對國家治理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對君主集權則不然。西漢時期擔任大司馬的往往是外戚,主持内朝事務,有利于皇帝集權。然而綏和改制後,大司馬的權力受到削弱,皇權也受到影響。于是建平二年(前5),漢哀帝根據朱博的建議,将大司空改回了禦史大夫,恢複了舊制度。然而四年之後,漢哀帝為了提高寵臣董賢的地位,下令:

“正三公官分職。大司馬衛将軍董賢為大司馬,丞相孔光為大司徒,禦史大夫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正司直、司隸,造司寇職。”

一方面,大司徒(丞相)、大司空(禦史大夫)能夠擔内朝事務,大司馬又可以通過佩戴印绶、設定屬吏等手段參與外朝事務。另一方面,明确司直(又稱丞相司直,負責協助丞相檢舉不法之事)、司隸(即司隸校尉)的職權,又恢複了司寇這一“上古”官職(見上文)。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漢“軍司馬印”銅印。來源/南京博物院

有着“穿越者”綽号的王莽,在“三公”制度的基礎上創立了十一公制度。“三公”徹底成為外朝官。而除了中央設定的十一公外,地方政府還有二十五個“禮如三公”的官員,這就導緻“公”的稱号大為貶值。

更始帝的玄漢政權重新實行三公制,《後漢書》中的《劉玄傳》記載:

“悉拜置諸将,以族父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成國上公,朱鲔大司馬,伯升大司徒,陳牧大司空,餘皆九卿、将軍。”

三公在這裡成了三位“上公”,淩駕于原“三公”之上。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銅龜紐“大師公将軍司馬印”,此為新莽時王匡屬官印。來源/故宮博物院

劉秀建立東漢後,宣布全面恢複西漢舊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建武十三年(37),劉秀仿照周制,将不少同姓諸侯王降為公、侯爵,又将商周兩朝後裔的榮譽虛銜實土化。到了建武二十七年(51),劉秀又宣布去掉大司徒和大司空前的“大”字,改大司馬為太尉。至此,真正意義上的“三司”制得以确立。

此後,司空不再負責監察,而由其原屬的禦史中丞負責。禦史中丞又下設治書禦史兩人,負責解釋法律條文;設定侍禦史十五人,負責察舉官吏違法,接受百官奏事。在國家大典或官吏朝觐時,禦史中丞或侍禦史負責監察威儀。禦史官署常被稱作禦史台或蘭台,因而有“台官”之稱。地位較低的禦史中丞擔任監察之任,便于皇帝對其進行控制。同時光武帝擴大司隸校尉的職權,令其内察京師百官并兼領一州,以維護皇權。劉秀還設定尚書台,以尚書令為内朝核心。

自漢章帝之後,東漢皇帝往往在幼年繼位,通常由太傅錄尚書事(“錄尚書事”不是獨立的官職,常由其他官員兼任,負責總領尚書省的事務。“太傅”是官職,主要負責教導太子或年輕君主。“太傅錄尚書事”即太傅兼任或參與尚書省的事務)來主持朝政,稱為“上公”,或與三公合稱“四府”。皇帝親政後常常越過三公,直接通過尚書台發号施令。如《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裡說: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三公逐漸被尚書台所代表的内朝邊緣化,但仍舊有着非凡的地位。

東漢時期的太尉(大司馬)中比較有名的是光武帝朝的吳漢,獻帝朝的董卓、曹嵩。而東漢時期的司徒中,比較有名的是光武帝朝的鄧禹,靈帝朝的橋玄、袁隗和獻帝朝的楊彪、王允。東漢時期的司空中比較有名的,則是光武帝朝的李通、馬成、窦融,章帝朝的袁安、任隗,靈帝、少帝兩朝的橋玄、袁逢、董卓,獻帝朝的楊彪、曹操。從這可以看出,東漢的三公除了開國集團的功臣之外,基本都是士族豪強以及他們的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汝南袁家“四世三公”,四代人都有成員高居三公之職,這是東漢一朝是很少見的。

那些“司”都到哪兒去了?

中平六年(189),董卓入京把控朝政,自任相國,将三公的權力架空。曹操擔任丞相後,為了獨攬朝政,直接廢除了三公制。作為實權官職的“三司(三公)”正式退出曆史舞台。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成為有功大臣的榮譽虛銜。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漢魏晉南北朝,“位至三公”直行銘文銅鏡。來源/晉祠博物館

“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官名之一,一直到現代還在沿用,比如現代部委司局的司。而除了官職之外,還有很多帶“司”的名詞,如“司機”意為掌握“機器”的人,“司儀”意為主持典禮活動的人,“公司”意為一同主持、管理的盈利組織,“司法”古代意為主管法律,現在意為适用、實施法律,實乃大同小異;當然了,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軍事主官——司令。司令者,專司發号施令也。

從這些近現代詞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司”的含義其實千古未變,都是負責、主持的意思。

參考文獻: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範晔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蔔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素、陳仲安:《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

蔔憲群:《秦漢三公制度淵源論》,《安徽史學》1994年第4期。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

END

作者 | 鐵騎如風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從“司徒、司馬、司空”到“司機、司儀、司令”?司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