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風物君語-

三天不吃拉條子,

身體就要打擺子!

從新疆到青海、從甘肅到甯夏、從陝西到内蒙古(不包括東部),盡管大西北的面食缤紛多彩,但要說起哪一種面食能夠在西北人的飯桌上“面面俱到”,那便是一個一聽就“攢勁”的名字,那個柔韌可親,能與一切西北風味相容的名字:

拉條子!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西北拉條子,什麼味道的?

拉條子,是西北面食的終極形态。

拉條子這個名字,就展現了做面食“兵無常形”的奧義:可以不用擀面杖、可以不用壓面機,一碗面粉,一點油鹽,全憑一雙巧手,就能承包一頓正餐。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手搓的拉條子,造型一般比較随意。 攝影/行走的吃客,圖/圖蟲·創意

盡管拉條子可粗可細,可圓可扁,形狀全靠自由發揮,但一盤拉條子“攢不攢勁”,就看它口感勁道不勁道。

為此,做一盤勁道不粘連的拉條子,看似簡單,細節也是很多的,無論是和面時加的一點鹽,還是面要和多硬,乃至面要怎麼“醒一會”(讓面更易加工),為什麼要給粗搓好的面抹上油,細細分說,每個大師傅都有自己的門道。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做拉條子,首先得盤面。圖/網絡

大面團搓成粗條,抹上油再醒一會,就能扯好拉開,煮熟撈出,涼水浸透,每一步,都是拉條子柔韌勁道口感的基礎。

拉面手藝保證拉條子的底色,配菜,則是它味道的精髓。

過油肉丨我本是山西的吃醋大師

過油肉,是新疆拉條子配菜的代表。這一道“過油肉”原出自山西,菜以油傳熱,因過油而名,最為特别的還是一口山西老陳醋的風味。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過油肉配拉條子。攝影/詠梅127,圖/圖蟲·創意

但當帶着老西兒味的過油肉随着移民交流到了新疆,就彙聚了不一樣的風采,首先是主食材,變成了新疆招牌的羊肉,蒜苔和木耳消失了,取而代之是新疆本土又大又甜的蕃茄、青椒。皮牙子(即洋蔥),更是新疆版過油肉的點睛之筆,過油雖然讓面紅油油、亮堂堂,口感卻略顯膩味,在新疆尤顯清甜的皮牙子,則中和了這種油膩。

茄辣西、西辣蛋、皮辣紅丨這都是啥?

樸實的拉條子,最适合搭配味道豐厚的食物。

茄-辣-西,即茄子加辣椒炒蕃茄,看似三種最為常見的茄科植物,僅僅用一點蚝油,兩瓣大蒜,一點糖,就散發出魅惑的香味。這茄辣西一上桌,整桌菜的香味都要被壓一頭下去,要說殺傷力,堪比一奏響,就震得其他樂器黯然無光的唢呐。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茄辣西,紅的紅,綠的綠。圖/sohu.com

香氣都已如此濃重,吃起來就更不用說了,茄子飽滿、辣椒肥厚、蕃茄酸甜,形成濃郁的口感,正适合一碟拉條子來中和一番。

要想再補充點營養?再加個蛋吧!西辣蛋(蕃茄辣椒炒雞蛋)配上拉條,更感紮實,如果還嫌不夠,新疆味道的靈魂——皮牙子跟着皮辣紅(蕃茄辣椒拌皮牙子)加入戰場。皮辣紅這道簡單的小涼菜,往往是新疆烤肉的前奏,一盤拉條子配一把烤肉,再來一杯冰鎮卡瓦斯,正是西域大口吃喝的豪情。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西辣蛋拌面,背景的“奪命大烏蘇”若隐若現。圖/彙圖網

沒錯,拉條子口味最大的特點,就是來者不拒,又能創新。無論是山西的過油肉,還是陝甘的油潑辣子,帶着新疆味的大盤雞、羊肉蕃茄碎肉、茄子炒肉、清新的芹菜……面食柔軟包容的特質,在拉條子上演繹的淋漓盡緻。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拉條子有多少種配菜?攝影/叫我廚師長 圖/彙圖網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西北拉條子,都有哪些門派?

拉條下天山丨新疆拌面大賞

新疆主食有三寶,烤馕抓飯拉條子,烤馕樸實,抓飯厚重,拉條子,則最風情萬千。光看配菜,碎肉、野蘑菇、小炒菜、大盤雞……無所不包,不過最道地的口味,還得是過油肉拌面。

拉條子在新疆有多受歡迎?從它的另一個稱呼:新疆拌面就看得出來。在新疆吃拉條子,就兩個字,豪邁:吃面從來不論碗,論盤,吃完一盤還不夠,沒事,面随便加,免費!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菜、面分開裝,才是新疆拉條子的道地吃法。 攝影/郭路LuGuo 圖/圖蟲·創意

一盤拉條子,面菜分開上桌,啪地把菜扣在面上,用筷子上下攪拌,菜面合一(這也就是拌面的來源),或可滴少許醋調味,或是剝上幾瓣生大蒜,也可要一碗煮面的面湯,原湯化原食,吃得舒坦。

而拉條子本體,也可以吃一個全套,除正常吃,還有“然窩子”,涼水激過的拉條子,在新煮的面湯裡拌兩下,一涼一熱激發,熱氣騰騰,更加勁道(或者不過涼水);切碎成小節炒,就是傳說中的丁丁炒面;若是切成指頭長,就是二節子炒面;帶上湯,則變成炮仗子……實在是令人眼花缭亂,胃也缭亂。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丁丁炒面。攝影/CL160 圖/圖蟲·創意

甘肅丨拉條子之鄉最是尋常

拉條子是新疆人的飯桌主角,也沉入了甘肅人的生活。

在河西走廊這一拉條子“原産地”,拉條子依然是一日三餐的吃食,而對于曾經的移民重鎮,現在卻有更多人出走的蘭州,拉條子可能是更為深切的鄉愁。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在外地,多數時候蘭州人吃到的是一盤東方宮炒拉條。攝影/RioRelaxing 圖/圖蟲·創意

牛肉面出了蘭州,就很難是那個味道,但拉條子不一樣,制作簡單便捷,煮、炒、拌樣樣都行,配菜可以是蒜苔炒肉,青椒肉末、茄子炒辣子、蕃茄炒雞蛋、乃至洋芋絲絲,也是“啥都行”。

唱着黃河謠的野孩子樂隊,就很愛吃拉條子。上世紀末,來自蘭州的野孩子樂隊初到北京,冰箱裡總少不了滿滿的蕃茄“澆頭”,那就是他們做拉條子的必備原料,也是聯絡鄉情的“調味料”。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除了拉條子,正甯路夜市上的涼面也惹人懷念。攝影/嚴肅

吃着拉條子的野孩子,歌喉像面條一樣不停地流,平平常常的感情,唱出的是西北乃至中國人的鄉愁。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甘肅拉條子的寫照,它們并不若新疆拉條風味彙聚,濃墨重彩,就是簡簡單單,擀面成餅,抹油切條,一碗拉條子,或炒或煮,或就簡單配點牛肉湯,也能吃得開心。

塞上風味丨中衛拉條子

新疆、甘肅之外,在甯夏中衛,還有一塊炒拉條的“飛地”。雖然它與新疆拉條和甘肅拉條類似,但一手“以抻代拉”的成條手法,卻造就了不一樣的味道。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甯夏炒拉條更像燴面,湯汁可能會比圖中更多一些。圖/網絡

面團揉到軟硬适中,彈性十足,可塑性極強之時,手輕力勻,反複拉扯,不斷一根,得寬細扁圓,或稱“雞腸子”,或稱“韭菜面”,而最大的特色,則是形似手工擀面刀,且能保留刀切的楞面。

不過中衛的拉條子,與其說是炒拉條,不如說是以“燴”代炒。蕃茄和肉一起熬成酸辣可口的湯頭。拉條子的韌性,則融在這酸辣可口的湯裡。

拉條子丨還有哪些“親朋”?

拉條子的發源地,乃是“小麥通道”河西走廊,是以凡是喜歡吃面的地方,就有拉條子的朋友們。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 驢肉黃面,硬度和嚼頭是關鍵。 攝影/花啾

最有名的牛肉面,就與拉條子關系匪淺;令旅客神往的敦煌驢肉黃面,則是拉條子加硬plus版;在陝西,人們同樣“以抻代拉”,做出油潑棍棍面;而在中原大地,也有口味更清淡些的河南炒拉條,不過河南人更喜歡吃的,還是細而入味的河南炒面……

拉條子,是西北最尋常的風物,所搭配的也都是些普通物産,但就是這麼一種樸素風物,走過了一條有名的面條之路——絲綢之路,也承載着西北人最深厚的情感。

一盤拉條子,養出大西北的“野孩子”!

你還喜歡哪些西北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