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洲手機之王,一天沒了143億

作者:市界Pro
非洲手機之王,一天沒了143億

随着手機行業陷入衆所周知的增長瓶頸,出海已成為各大手機廠商撐起“增量”部分的最有力杠杆。

據近期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資料”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1%——小米和“非洲手機之王”傳音則分别坐上了全球第三和第四的位置。

據該報告顯示:去年小米全球出貨量約為1.46億部,其中超1億部進入了海外市場。而傳音的出貨量幾乎全在海外,為9490萬部,隻略略低于小米。

但若按毛利計算,傳音卻以大約小米手機業務三分之一的收入,拿下了小米手機60%左右的毛利——取得這樣的成績,傳音也再度吸引了市場的目光。

4月22日和4月24日,傳音控股連續釋出了2023年度報告和2024年第一季度财報。年報顯示,2023年傳音實作收入622.95億元,同比增長了33.69%,實作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達到了55.3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2.93%。

能在過去幾個季度持續增長,一方面源于傳音極緻的成本效益,另一方面也源于傳音正在不斷走出非洲,在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持續攻城略地。

Canalys進階分析師朱嘉弢告訴「市界」,在中低端市場,傳音的産品硬體配置相對比較好,甚至和友商存在一定代差。而新興市場消費者粘性都不是很強,屬于價格敏感人群,傳音憑借成本效益俘獲了不少使用者。

業績飙升同時,傳音進行了大手筆分紅。據财報顯示,公司2023年年度現金分紅數額合計達到約48.39億元,占公司2023年歸母淨利潤的87.40%,幾乎分光了公司淨利潤。

不過在多重利好消息下,4月25日傳音股價卻突然大跌,以-10.88%收盤,市值蒸發了143億元,目前市值1171億。這家明星公司的業績,是否已經出現了拐點?

01、一部手機隻賺28.5元

今年第一季度,傳音的手機占比份額再度保持增長。據IDC資料顯示,傳音是目前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中增速最快的。2024年第一季度出貨量增速達到了84.9%,賣出了2850萬台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占比為9.9%。

提到傳音這個品牌,由于主做海外市場,一兩年前國内對其熟悉的使用者并不多。直到最近幾個月傳音的業績爆發、股價暴漲,才被市場廣泛關注。

但在手機行業,不少業内人士早已注意到傳音。它一開始就選擇了其他廠商看不上的非洲市場作為大學營,并一度将市占率做到了50%以上,被冠以“非洲手機之王”的稱号。

作為傳音的創始人,竺兆江早期是波導手機管理層,後出走創業。如今整個傳音管理層,仍以“波導”系為主。據傳音官網資訊顯示,目前傳音控股董事會成員共九位,除了三名獨立董事以外,董事長竺兆江和其他五位董事當年都曾在波導手機任職。

得以在非洲市場立足,傳音的一大優勢,便是售價足夠低,成本優勢比較大。

據财報披露,2023年傳音在全球賣出了1.94億部手機,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達到了14%。而在智能手機市場,IDC資料顯示,傳音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約9500萬台,市占率為8.1%,排名全球第五。

也就是說,目前傳音仍有超過50%的出貨量為功能機,智能機占其出貨比例不到一半。資料顯示,目前傳音出貨的主力還是200美元以下機型,雖然毛利率不錯,但是單機利潤并不高。

此前阿爾法工場曾在報道中披露,傳音手機的平均銷售單價(ASP)僅有500多元人民币。

據「市界」計算,以淨利潤為口徑,傳音2022年賣出1.56億部手機,淨利潤24.84億元,一部手機大約隻賺取16元淨利。而到了2023年,傳音賣出了1.94億部手機,淨利潤翻倍至55.37億元,每部手機賺取的淨利潤約為28.5元,但仍屬于薄利多銷。

不過得益于成本優勢,傳音的毛利率并不低,甚至比部分友商要高不少。

以手機業務毛利為口徑的話,傳音2023年手機業務收入573.48億元,毛利率24.18%,手機業務毛利為138.67億元。以小米集團作為對比,小米2023年手機業務收入1574.6億元,毛利率14.6%,手機業務毛利為229.89億元。

也就是說,傳音手機業務以大約小米手機業務三分之一(36.4%)的收入,創造了超過小米手機業務一半(60.3%)的毛利。當然,小米目前的業務比較多元化,旗下還有網際網路服務、IoT和金融等更高毛利的其他業務,而傳音的營收結構相對單一。

02、非洲之王的秘密

據傳音一季報顯示,其增速還在持續維持高位。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實作營收約174.43億元,同比增加8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16.26億元,同比增加210.3%。作為對比,2022年全年傳音控股的淨利潤也才24.84億元。

從非洲到南亞,從東南亞到拉美,這一輪市場增長,為什麼是傳音吃下了紅利?這和傳音的生産成本優勢有一定的關系。

和其他廠商相比,傳音主要走成本效益路線,在研發和品牌上的投入要明顯比其他廠商壓力小很多。2023年,傳音控股的研發費用為22.56億元,占營收比例僅3.6%。而小米集團研發費用為190.98億元,占營收比例達到了7%。

“傳音在研發、品牌和采購等方面的攤派成本會小很多,是以在整體成本上确實有一定的優勢。”朱嘉弢表示。

另一方面,傳音自建工廠和本地化生産的模式也有利于成本控制。

據傳音财報顯示,傳音采用以銷定産的生産模式,生産方式包括自有工廠、外協工場和ODM廠商。多年深耕非洲和南亞市場,傳音在當地均建立了本地化工廠。

此外,傳音表示,公司生産、研發、采購和銷售均包含外籍本土員工,堅持全球化視野和本地化創新理念。例如針對非洲市場,傳音研發了低成本高壓快充、超長待機、環境電流檢測、防汗液USB接口等符合本地市場需求的技術。

傳音對碎片化市場的打法經驗積累,也成為其最近增長的關鍵。

在Canalys分析師朱嘉弢看來,從非洲起家的傳音更擅長做碎片化的市場。現在傳音開拓的拉美、中東、東南亞等市場,同樣也比較碎片化,水貨和灰色貿易市場比較發達,傳音在非洲做碎片市場的經驗正好能派上用場。

非洲手機之王,一天沒了143億

據IDC資料顯示,2023年傳音在非洲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超過40%,排名第一。另外,南亞地區也是傳音的優勢地區,傳音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第一,市占率分别超過40%和30%;在印度市場排名第六,市占率8.2%。

與此同時,傳音也在往高端市場探索,推出了折疊屏産品,平均售價也在提升。傳音在财報中表示,公司研發了折疊屏手機、卷軸屏概念手機、探索者衛星通信、隔空充電等技術和産品,不斷向中高端市場邁進。

年報顯示,2023年傳音控股在非洲市場的毛利率達到30.97%,同比增加3.34%。在亞洲等其他地區市場的毛利率為21.11%,同比增長4.86%。

毛利資料也充分證明了,傳音在被認作是“低端市場”的非洲,反而是中高端做得比較好,毛利率顯著高于其他地區。

對此,朱嘉弢對「市界」表示,因為深耕非洲多年,傳音在非洲品牌比較有優勢。并且在當地還覆寫了比較全面的APP和軟體生态,能幫助傳音賣出更好的均價。

03、股價為何不升反降?

2019年,傳音在科創闆上市,四年時間裡,其營業總收入便從當初的253.46億元增長至現在超過6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在整個A股市場都屬于佼佼者。

非洲手機之王,一天沒了143億

據Canalys資料,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1%。而IDC研報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7.8%至2.894億部。本季度傳音出貨量排名全球第四,出貨量增長84.9%。

不過,在傳音連續交出兩份驕人的财報,并進行了大手筆分紅後,其股價卻不升反降。截至4月25日收盤,傳音股價大跌10.88%,股價從一周前的179.17元高點下跌至145.18元。

市場認為,這可能和傳音業績利好釋放較早有關。從2023年12月起,傳音股價已經連續上漲數月,從最低的109.68元漲至一周前的高點。如今利好出盡,市場反而對其進一步的增長存在一定的疑慮。

朱嘉弢表示,從财報上看,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較快,也與2023年第一季度傳音主要是清庫存,出貨量不高,基數較小有關。但2023年第二季度,傳音的基數已經起來了,尤其是下半年增長很快,是以接下來的财報中,傳音要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可能比較困難。

“現在傳音的成本優勢也在被挑戰,一方面是現在手機行業零部件價格上漲,增加了整機成本。另一方面傳音在很多市場佔有率已經比較高,未來更多要在品牌和團隊上投入,也會推高成本。”

一名在東南亞工作的傳音員工對「市界」表示,傳音手機大部分售價折算成人民币隻有1000元左右,目前他們賣得最貴的折疊屏,換算成人民币也隻要4000元左右。而同樣的價格,在國内基本隻能買到入門旗艦機,大部分品牌的折疊屏手機售價都在6000元以上。

據IDC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的均價已經達到了3480元,高端市場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傳音後續也在面臨一定的增長壓力。

另外,在業績飙升的同時,傳音也給員工發出了超額年終獎,同時對股東進行了大手筆分紅。

不久前「市界」在報道傳音時曾提到,2023年底,傳音向員工下發通知:公司績效系數為1.3,即所有員工在正常核算年終獎基礎上多發30%年終獎。

就在日前,傳音宣布拟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0.00元(含稅),合計拟派發現金紅利約24.20億元(含稅),占公司2023年歸母淨利潤的43.70%。

在此之前,傳音控股已于2023年前三季度實施了權益分派,派發現金紅利約24.20億元,是以公司2023年年度現金分紅數額合計達到約48.39億元,占公司2023年歸母淨利潤的87.40%。

這樣大筆的分紅,也被不少中小股東看作是“良心公司”。近日,在傳音股價下跌後的雪球社群裡,不少使用者表示:下跌和業績沒什麼關系,前兩年漲幅太大了而已。

作者 | 曾廣

編輯 | 李原

營運 | 劉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