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枭雄袁世凱!

作者:趣說曆史

袁世凱,(1859~1916)身為北洋軍閥的領袖,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字慰庭,号容庵,出身于河南項城。他的叔祖甲三因鎮壓撚軍有功,從安徽團練督辦一路升至漕運總督。其父親保中則是當地顯赫的豪紳,叔父保慶在甲三的軍隊中效力,最終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成為保慶的嗣子,少年時期便随嗣父在濟南、南京等地求學。保慶過世後,他再次随同甲三之子,戶部侍郎袁保恒,前往北京繼續深造。

在1876年和1879年的鄉試中,袁世凱均未能中舉,于是他決定棄文從武。1881年5月,他前往山東登州,投奔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并擔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作為淮軍統領,統領六營慶軍駐防登州,負責山東的防務。次年8月,北韓發生“壬午兵變”。由于當時北韓與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奉命前往鎮壓。在這場事件中,袁世凱因整頓軍紀和鎮壓兵變有功,得到北韓國王的器重,并獲得清政府的五品同知銜的獎勵。

一代枭雄袁世凱!

1884年中法戰争爆發後,吳長慶回國。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推薦,袁世凱被任命為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北韓防務”。然而,同年12月,北韓開化黨在日本駐漢城公使館的支援下發動政變,袁世凱聞訊後迅速率領清軍進行幹涉,使事大黨重新掌握政權。但這一事件引發了日本政府的要挾,袁世凱被調回國内。次年,他再次被任命為清政府駐北韓的全權代表,負責交涉和通商事宜,并被提升為道員,加授三品銜。

至1893年,袁世凱被提升為浙江溫處道,但仍留在北韓。然而,在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前夕,他化裝逃出漢城,傳回天津。戰争爆發後,他被派往東北前線,協助前敵營務處周馥,負責籌措糧饷和聯絡各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接受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等人的推薦,負責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并将其更名為“建立陸軍”。他聘請了十餘名德國軍官擔任教官,并從天津武備學堂中選拔百餘名學生擔任各級軍官。同時,他還培養和引進了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清末民初的重要軍政人物,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锟、張勳等。小站練兵被視為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為袁世凱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從此,他的聲譽日益上升。

一代枭雄袁世凱!

1897年,袁世凱被提拔為直隸(今河北)按察使,繼續主持練兵事宜。當時,康有為上司的維新變法運動正在蓬勃發展,袁世凱積極參與其中,捐資加入強學會以示支援。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當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密謀發動政變,推翻新政時,光緒帝處境孤危。在維新派的建議下,光緒帝于9月16日召見袁世凱,特賞候補侍郎。次日,維新派譚嗣同秘密通路袁世凱于法華寺,要求他率領新軍進京,“除舊黨,助行新政”。袁世凱雖然當面應允,但随即傳回天津,向慈禧太後的寵臣、直隸總督榮祿告密。21日,慈禧太後囚禁光緒帝,宣布重新臨朝“訓政”。次年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他代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時稱“武衛右軍”)前往濟南。當時,山東境内義和團運動爆發,袁世凱将其視為“左道邪教”,并派兵到各州縣進行殘酷鎮壓。這一行動使他成為中外矚目的實力人物。

一代枭雄袁世凱!

1901年11月,袁世凱繼李鴻章之後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此職,權勢更加顯赫。《辛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為應對内外形勢,決定實行新政。袁世凱積極表示支援,并借此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1902年,他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擔任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臣,并掌握實權。他創辦了各種武備學堂,并聘請大量日本軍官擔任教官。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完成,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由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均在袁世凱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領幾乎都是他在小站練兵時期的親信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推行新政,他成功地“内結親貴,外樹黨援”,并積極擴張權勢,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一代枭雄袁世凱!

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雙方權力之争日趨激化。皇室親貴煽動一些禦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任用私人,甚至預言将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被迫辭去各項兼差,并将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次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沣為攝政王。次年初,袁世凱被載沣罷去一切職務,令回籍“養疴”。但他的許多部屬依然位居要津,實權在握,袁世凱時刻準備東山再起。

1911年10月(宣統三年八月)武昌起義爆發,漢陽、漢口相繼被革命軍攻占。載沣被迫重新啟用袁世凱,于10月27日任欽差大臣,節制湖北前線陸海軍。11月1日又被任命為内閣總理大臣。指揮北洋軍攻占漢口後,即進京組閣,并迫使攝政王載沣退回藩邸,接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他又指令北洋軍攻占漢陽,迫使革命黨人接受了停戰議和的建議。12月,派唐紹儀南下與革命黨人談判。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堅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凱宣誓效忠共和,作為選他當大總統的先決條件。于是袁世凱借革命黨人的聲勢,逼迫宣統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退位。次日,向南京臨時政府保證:“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15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辭職,參議院一緻選舉袁世凱繼任,并議決請他到南京就職。但他以北京發生“兵變”為借口,拒絕南下。參議院不得不允許他在北京就職。

一代枭雄袁世凱!

袁世凱雖然當上了民國臨時大總統,但從就職伊始便極力圖謀專制獨裁統治。1912年,孫中山上司的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并試圖組織政黨内閣,以對袁的權力加以限制。是以,袁把國民黨視為實行集權的最大障礙,策動北洋軍警幹涉政治,逼迫國民黨人退出内閣,裁減南方各省的革命軍隊,派人刺殺國民黨的上司人宋教仁。同時,拉攏以梁啟超為首的清末立憲派,資助他們組成進步黨,以此來與國民黨人對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國的有力支援,從五國銀行團獲得兩千五百萬英鎊借款。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袁世凱于1913年7月公然派北洋軍南下,鎮壓了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勢力伸向長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凱派軍警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并取得列強的正式承認。接着,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另行召集政治會議和約法會議,作為獨裁統治的工具。1914年5月,宣布廢除具有民主主義精神的《臨時約法》;撤銷國務院,成立政事堂和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通過這次改組,迫使支援過他的進步黨人退出政府,剝奪了段祺瑞等人的軍權,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他不僅可以終身連任總統,還可以指定繼承人。

1914年底,袁世凱以為做皇帝的條件已成熟,示意心腹爪牙四出煽動,制造輿論,聲言共和制度行不通,隻有改為帝制,國家才能富強。為了取得日本政府對帝制的支援,他不惜出賣國家主權,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中的大部分條款。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組織籌安會和請願團,加緊了複辟帝制的活動。至12月11日,禦用的參政院以國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推戴他為“中華帝國大皇帝",在假意推辭之後,于次日釋出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準備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極(見洪憲帝制)。

但是,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各階層的義憤。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将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争,讨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北洋派内部危機四伏。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複“中華民國”年号,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支援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陝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系,袁世凱陷于衆叛親離的境地。5月下旬憂懼成疾,6月6日在舉國聲讨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