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座 丨 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

作者:人文之光網

  編者按: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衆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豐富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産,在赓續中華文脈中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戲曲依然肩負着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重任,需要持續釋放藝術的生命力和親和力,不斷繁榮發展,更好擔負文化傳承發展的使命。本文是尹曉東院長近期在中國戲曲學院舉辦的北京高校“藝術名家領讀經典大思政課”上的演講内容,《人民政協報》整理發表,人文之光網予以轉載,以飨讀者。

講座 丨 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在人類藝術發展的曆程中,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藝術形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誕生了不同的戲劇樣式。古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中國戲曲,就是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孕育出的最古老的戲劇形态,被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而中國戲曲是至今唯一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存活于世的藝術。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戲曲誕生于公元12世紀的宋代。在此之前,原始宗教歌舞、先秦優戲、漢代百戲、唐代歌舞戲等都為戲曲的形成做出了必要的準備,在這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和發展中,它們自身所帶有的文化基因得以不斷地複制延續,使誕生後的戲曲藝術集文學、音樂、舞蹈、雜技、國術、美術等形式于一身。中國戲曲就其藝術價值而言,既有“美善合一”的藝術品格,又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藝術精神;既有秦漢多元整合的吸納能力,又有唐代包容萬物海納百川的藝術胸襟,使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綜合性、虛拟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征。

  昆曲是至今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之謂。昆曲《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經典之作,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傳唱了數百年,“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的詞句更是脍炙人口。《牡丹亭》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因教書先生教授了《詩經》中“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詞,杜麗娘萌生傷感之情,在與丫鬟一起遊覽了自家的後花園之後更生傷春之情。典雅的文辭、清麗的唱腔、細膩的表演,中國戲曲之美在昆曲中表現得淋漓盡緻。

講座 丨 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

中國戲曲學院京昆系學生表演昆曲《牡丹亭》

  中國戲曲就其文化價值而言,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社會理想、精神追求、思維方式、家國情懷等,都蘊含在經典戲曲劇目中。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這些重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共同建構了中國戲曲的價值取向。古往今來的戲曲舞台上,塑造的精忠報國的嶽飛、穆桂英,秉公執法的包拯,寵辱皆忘的林則徐,清正廉潔的于成龍,舍生取義的文天祥等藝術形象,在中華民族的曆史畫廊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平劇《楊門女将》是一部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1960年由中國戲曲學校第一批畢業生拍攝成戲曲電影。這部戲全力刻畫出楊門女将剛毅、堅強、勇敢的性格,突出了她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講座 丨 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

中國戲曲學院京昆系教師和學生共同表演平劇《楊門女将》

  中國戲曲具有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衆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它承載着中華民族深沉的價值追求,展現着獨特的中華美學精神,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優秀藝術作品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财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戲曲藝術發展過程中,從曆史傳承、思想内涵、價值追求等多方面都展現着中華文明這些特性。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對于延續中華文脈、提升人民文化素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戲曲藝術始終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

  中國戲曲之是以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而不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始終與人民群衆的生活和感情緊密相連,一直根植于廣大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一直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這也是中國戲曲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建設任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确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早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産黨就提出了“文化的新内容和舊的民族形式結合起來”的主張。為了發揮戲曲行之有效的宣傳功能,各根據地先後組織了許多專業與業餘的戲曲演出團體,倡導運用戲曲形式表現抗戰新内容,湧現出《松花江》《查路條》《好男兒》等一批革命現代戲。1942年5月,毛澤東以“文藝為什麼人和如何為”為核心命題,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文化态度和政策主張,明确宣布“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人民大衆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雖然這個時期一些劇目的藝術呈現尚處于“舊瓶裝新酒”的起步階段,但文藝工作者對于文藝與時代的關系、與人民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不久,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其宗旨是“研究平劇、改造平劇,進行平劇為新民主主義服務的工作”。毛澤東為該院題詞“推陳出新”。延安平劇研究院圍繞“推陳出新”展開了平劇的整理、編演、創新工作,把整理演出傳統劇目、創作曆史戲和現代戲作為重要任務。

  1943年,延安平劇研究院根據《水浒傳》中林沖的故事創作出《逼上梁山》一劇,毛澤東看後,就該劇寫信給中央黨校楊紹萱、齊燕銘,提到:“……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着舞台,這種曆史的颠倒,現在由你們再颠倒過來,恢複了曆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此番評價對于接下來的平劇改革,對平劇曆史劇、現代戲的創作意義深遠。1945年,又一部新編曆史劇《三打祝家莊》在延安公演,獲得好評。延安平劇研究院幾年中創作了十幾出平劇現代劇目,主要反映人民生活生産和保衛邊區等現實生活的内容,如《難民曲》《上天堂》《邊區自衛軍》等。

  在毛澤東看來,革命文藝應該實作“政治與藝術的統一,内容與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内容與盡可能高度的藝術形式統一”。可以說,毛澤東這一文藝思想一直貫穿到新中國成立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藝發展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發展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成立。1950年11月,全國首屆戲曲工作會議召開,确立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改方針,制定了三改政策——改人、改制、改戲。1951年4月,中國戲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梅蘭芳任院長。毛澤東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1952年10月6日至1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這是亘古未有的一次戲曲界的盛會。

  中國戲曲學校以田漢先生創作的《白蛇傳》參加了此次彙演。新型戲曲學校的開辦,培養了一大批戲曲事業接班人;新型劇院的成立,舊藝人煥發了新面貌。這次彙演,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了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白蛇傳》成為中國戲曲學院的“校戲”,代代相傳。

講座 丨 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

中國戲曲學院京昆系學生表演平劇《白蛇傳》

  1959年4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剛剛加入共産黨的梅蘭芳創排了《穆桂英挂帥》。已65歲的梅先生說:“大家都在為國慶獻禮而努力,我也不能例外。”為此,他放棄了去外地的巡演計劃,在北京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創排了這出引人入勝的新編戲。《穆桂英挂帥》是梅蘭芳在新中國成立後排演的第一部新戲,該劇于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劇場首演,連演數場,場場爆滿,劇場内掌聲雷鳴。平劇舞台上這個全新的穆桂英形象成為梅蘭芳将一生奉獻給時代、奉獻給人民的生動寫照。

  古老的戲曲藝術形成于古代社會,這一藝術形式如何表現現代生活,讴歌時代新人是一個新的藝術命題。為了推動戲曲現代戲創作,1958年6月至7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了“現代題材戲曲聯合公演”。這次彙演,誕生了兩部影響深遠的戲曲現代戲。

  一部是豫劇《朝陽溝》。該劇寫城市姑娘銀環和未婚夫拴保相約,在高中畢業後同赴拴保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産勞動的故事。這部戲成為豫劇現代戲的經典作品。

  另一部是平劇《白毛女》。該劇由中國國家平劇院根據同名歌劇改編的平劇現代戲。取材于抗日戰争時期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诠釋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生活把鬼變成人。

  為了進一步推動平劇現代戲創作,1964年文化部在京舉辦平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這是展示平劇現代戲創作演出成果的一次盛會。從6月5日到7月31日,共演出了35部平劇現代戲,全國有19個省市自治區的29個劇團,2000多人參加;湧現出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蘆蕩火種》《奇襲白虎團》《黛諾》《六号門》《節振國》《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一批優秀劇目,塑造了衆多新時代的工農兵形象。這些劇目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在用平劇藝術表現現代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有力地證明了像平劇這樣程式嚴謹的傳統藝術形式,也可以表現現代生活,塑造新時代的人物形象。

  彙演之後,不少戲進入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階段。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兩部戲。

  一部是平劇《智取威虎山》,由上海平劇院根據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參考同名話劇改編的平劇現代戲。最初的版本創作于1958年,1970年定稿後拍成電影。劇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英雄楊子榮的故事被幾代人傳頌,堪稱一部經久不衰的紅色經典。這部戲第一次将西洋管弦樂隊引入平劇,成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

  另一部是平劇《紅燈記》,由中國平劇院根據同名滬劇劇本改編。抗戰時期,地下黨員李玉和接到上級任務,要與交通員接頭并将密電碼送到柏山遊擊隊。不料,中途卻被叛徒王連舉出賣,李玉和與母親李奶奶慘遭日寇殺害。李玉和之女李鐵梅和敵人鬥智鬥勇,最後成功将密電碼送上山,完成革命任務。這部戲在探索平劇唱腔音樂的新音調、新形式、新手法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從上世紀50年代“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文藝方針的提出,到随後整理傳統戲、新編曆史劇、創作現代戲“三并舉”劇目政策的制定,中國戲曲在“推陳出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片面性、絕對化地強調現代戲的主張,導緻“一花獨放”。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又重申了“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和“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出了“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的号召。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确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錦濤同志也強調“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适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展現時代性”。

  同時,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的政策,通過舉辦中國藝術節、中國平劇節、中國戲劇節,開辦中國平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所學生班等,實施多項文化傳承工程,推動出人出戲,促進戲曲傳承與發展。廣大戲曲工作者響應時代和人民的呼喚,創作演出了一大批弘揚民族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精品力作。戲曲藝術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

  進入新世紀,文化藝術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開始被喚醒。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中國昆曲藝術不僅獲全票通過,并名列榜首。

  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廣大戲曲工作者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一大批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新編曆史劇、現代戲脫穎而出,比如,平劇《蝶戀花》《曹操與楊修》《徐九經升官記》《華子良》,昆曲《南唐遺事》《牡丹亭》,川劇《山杠爺》《變臉》《金子》,梨園戲《董生與李氏》,越劇《西廂記》《陸遊與唐婉》,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等等。

  新時代戲曲人的新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客觀具體實際,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10年前的這篇講話,是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緻祝詞之後,又一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文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确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一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的引領,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作家藝術家立時代風氣之先,創作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幹政策》《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連續出台,使戲曲界的文化自信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戲曲事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前所未有。平劇電影工程、新年戲曲晚會、劇本扶持工程、“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戲曲“像音像”工程、戲曲各領域人才進階研修班、地方戲文獻資料搶救保護工程,等等,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微觀項目工程,戲曲藝術迎來了傳承發展的新時代。

  對于弘揚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他說,“對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别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具體來講,就是需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上司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今天的戲曲人,就是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努力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堅持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對于戲曲藝術來說,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在題材開掘和藝術形式創新上下功夫,讓傳統藝術實作現代表達,推動傳統戲曲現代化。同時,在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基礎上,通過融入時代精神、現代理念和當代科技成果,實作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在去年舉辦的中國戲劇節、中國平劇節、中國校園戲劇節等一系列戲劇展演活動中,全國各類院團、高校創作的大量戲曲劇目,包括新編曆史劇、整理改編傳統戲和現代戲,這些劇目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不少劇目廣受歡迎,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景象。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中,戲曲人讓中華文化展現出了新的魅力和時代風采。其中,在中國戲劇節上演出的越劇《新龍門客棧》因其出圈效應,廣受關注。

  2020年10月,在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總書記充分肯定了學院70年的辦學成就和育人成果,對學院師生傳承好戲曲藝術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希望我們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谛,在服務人民中砥砺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代代卓越的藝術家創造了戲曲藝術輝煌的曆史。戲曲雖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但她從未衰老過,一直以與時俱進的姿态順應時代的發展,反映時代面貌,唱響時代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今天,戲曲藝術在激發中華文明新活力、構築中國文化新形象、打開中外藝術交流新局面等方面必将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些年,中國戲曲學院勇立時代潮頭,積極推進戲曲藝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在守正創新的藝術實踐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我們與上海電影集團合作用8K高清技術拍攝了平劇名家、學院教授張火丁主演的《鎖麟囊》,創作排演了元宇宙新視覺黃梅戲《七夕傳奇》,今年10月還将與國家大劇院合作推出數字平劇《白蛇傳》。

  面對新時代新使命,中國戲曲學院作為為黨和國家培養戲曲事業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必須謹遵“德藝雙馨,繼往開來”的校訓,培養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又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人文素養的戲曲拔尖創新人才,不斷加強對戲曲藝術的理論研究和闡發,提升戲曲表現社會生活的能力和手段,在秉承守正與創新相統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基礎上,以戲曲美學形态的新創造,開拓中國戲曲的新境界,在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新征程中,作出中國戲曲學院應有的貢獻!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4月22日,第11版;作者:尹曉東,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圖檔來源:原文配圖;原文有删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