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作者:倉颉通文化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圖文 | 李文軍

一、建水溯名

25日,下午時分,走進慕名已久的建水古城,古稱步頭,亦名巴甸。據介紹,南诏時(唐元和年,約810年前後)築惠曆城。惠曆,為古彜語,是大海的意思,漢譯為建水。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元設建水州,屬臨安路。明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府治遷建水。清乾隆年,改建水州為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為臨安,次年複稱建水縣。

二、古城興盛

建水古城,最早為南诏時修的土城,明洪武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東門朝陽樓,雖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迄今已逾637年,仍巍然屹立。

建水古城,曆經12個世紀的修葺,現存有各種古建築50多座,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已被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三、儒學淵源

建水古城,元始建廟學。明洪年建臨安府學,萬曆年置建水洲儒學。清先後建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世有“臨半榜”之稱,即凡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的就占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建水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譽。

四、風韻猶存

建水古城,存續逾千年的曆史,孕育了漢、儒文化與邊地文化的長期融合和發展,遂成獨樹一幟的地标存續。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歲月滄海,似乎格外垂青着建水。曆經千年洗禮,古城依然古色古香,生活在城中的人們,依舊是從容生活,樹下閑聊,把玩紫陶,吃燒豆腐,慢慢悠悠,有一種任風卷雲舒,享樂在此的悠閑。

五、臨安辨名

走進建水,觸目皆見臨安,甚是詫異、與宋之臨安有何淵源?而彙集導遊和朋友之傳說,大緻有兩解,謹錄:

一說,元朝興,揮師南下,南宋崩析,官宦富人則随皇室潰逃,至建水而稍得喘息,安營紮寨,以圖存續,而易名臨安,謂不忘故土,矢志複興也。

一說,鐵木真揮師南下,至建水擊潰南宋殘餘,遂圈安南宋遺老于此,并易名臨安,謂南宋亡也,長個記性吧。

不管志在複興,還是意在羞辱,似乎皆與元朝之興替有關。唯長歎:當自強,才能不息。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六、建水話井

建水話井,就是“古”。有元初開鑿今仍用的東井。有建于明洪武年,志書稱“供全城之飲”的西門大闆井,又名溥博泉,則是建水乃至雲南最富盛名的井。井欄由六塊石闆鑲嵌而成,井口直徑逾3米。井欄上的繩索印痕,也已深陷多寸。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建水的井,很出名,數目衆多,造型獨特,五花八門。有人曾用一副對聯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

七、内城文化街

建水古城,今專設内城曆史文化街區、包括臨安古城城牆及古城西門外金銀街區域,面積共計76.36公頃。從唐朝惠曆城至今21世紀,曆經千年承繼,還保留着傳統街巷肌理格局。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内城部分,為近似矩形的不規則城池。東西城門,在一條中軸上,但南北城門則相對有錯落。街區道路,為不規則方格網狀道路,親切宜人。

八、内城多古迹

古城内,現存文物古迹衆多,建築形式亦風格多樣,既有官式建築,也有民居建築,保留着傳統禮制空間和格局。現遺存的有臨安府衙、學政考棚、指林寺、玉皇閣、城隍廟、崇正書院等重要建築,映證了建水古城的曆史地位,滇南政治中心的設治和漢文化的教化。

還留存着以朱家花園為代表的許多古民居和古井、古塔、石刻、磚木雕飾、古樹等一大批有價值的構築物,營建着古城街區的特色風貌。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九、臨安路老街

遊建水士城遊建水古城,當走東西向的臨安路老街,也是建水古城的核心區域,大塊青石鋪街,道路開闊,十分寬敞。青石闆滑溜發亮,浸潤着曆史的濃濃包漿。而街道兩旁,更是樓宇比肩,皆古樸大氣,凡雕梁畫棟,比比皆是,飛檐鬥拱,亦唾手可得。就連偶見于外壁上的塗鴉,也呈極富意趣的國風寫意。

街兩側,店面林立,有開間,有井深,一掃傳統古鎮的局促狹窄,卻自有那份邊陲古城的書香味,很有味道。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十、登朝陽樓

建水古城的标志,是東門朝陽樓。它建于明洪武年間,至今巍然屹立。其形制猶如北京天安門,可比北京天安門早建成28年,且多一層,遂有小天安門之稱。這一方厚重的曆史地标,雄踞滇南,尤存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堪稱風景這邊獨好。

走臨安路,直抵城門,朝陽樓巍然聳立。由西而望,城樓懸“飛霞流雲”匾,可謂龍飛鳳舞。待穿越城門,回首西望,朝陽樓,氣勢恢宏,看城頭“雄鎮東南”四個大字,遒勁有力,氣勢磅礴。欲上城樓,門票20元,65以上半價,既來之則上之。

時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登上城樓,憑高處,建水古城,舉目之間,皆赫然也。城樓之上,有二、三層,是建水的曆史圖檔陳列,史實詳盡,洋洋灑灑,頗多看點,然時不我待也,鳴金在即,悻悻而下,謂初探也。